APP下载

谈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018-09-10姜舒

剧作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育美育

姜舒

摘 要 美育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美育培养人、塑造人,具有特殊的时代含义。音乐艺术是施行美育的极佳途径。在学校的音乐课程中,要特别注重美育的内涵,通过美育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国音乐艺术教学中还有些误区值得关注,改正这些缺憾之处,有利于强化国人的审美能力,提高我国的整体音乐水平。

关键词 审美 艺术 音乐教育 美育

美育即培养美感,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现阶段美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已占了很大比重,国家对美育极为重视。如何提升美育的价值,充分发挥美育特殊的育人功能,是我国教育改革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实行美育的必要性

在人类生活中,美是无所不在的。爱美之心是人的天性,是人类精神生活日益充实、丰富的表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属性,包括事物的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如果客观事物符合形式美的一般规律,人们就会产生美感。客观美是美感的源泉,美感是对事物主观感受的意识反应。人们对这种美感引申为感受、领悟、理解、评论等,由此产生审美意识。审美活动包括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即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美的创造是人们通过艺术手段和技能为客观物象所创造的美;美的欣赏是普遍的审美活动,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主观条件不同,对美的感受、理解也有差别。因此,如何增强审美价值观,成为欣赏美的重要课题。

从理论上研究审美观就是美学,美学是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美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有利于提升人类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欲求,以达到推动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在20世纪初,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谈到国家教育方针之时就提出要建立“以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德育、世界观和美感教育为内容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明确指出:对普通中学生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少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实践证明,美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扬人性中的美与善、鞭挞丑与恶,在社会改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课程的美育功效

艺术是体现美的手段,美是艺术的内涵。艺术对人类来说有特殊的魅力,能满足人们追求美的心理需求。因此培养广泛的艺术欣赏趣味,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也能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充实。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是表现作曲家和那个时代的人对生活的感受。因此,要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曲家通过乐曲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例如《黄河大合唱》组曲,产生于民族解放与革命胜利的时刻,词曲都体现了伟大的民族主义理想并具有鼓舞人心的号召力,悲壮里透着对未来的希冀。二胡曲《二泉映月》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哀婉优美的旋律中,流露出感伤凄凉的情调。欲深入体会该曲的意境,先要了解阿炳凄惨悲凉的一生。此曲是阿炳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苦难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十面埋伏》是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品。若能熟知刘邦项羽争霸的故事,再体会乐曲中表现的楚汉相争的过程,就会感受到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凄切悲壮的肃杀之美。古筝曲《渔舟唱晚》是一支抒情小曲,表现渔夫满载而归的愉悦心情。曲调悠扬优美、动人心弦,使人轻松畅快。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音乐课程的理论分析中。总之,在学唱或欣赏每首音乐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境、主题、情感以及各个乐段表达的内容,这样才能曲我融合,心灵受到洗涤。

三、强化音乐的审美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有了更多的需求,这也促进了音乐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流行音乐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同时也引起了青少年对音乐艺术的极大兴趣。这一现象虽然有可喜的一面,但也有值得关注的问题。

流行音乐审美价值有待提高。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命是有助于人的审美意识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而流行音乐在娱乐化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追求时尚而标新立异,为迎合青年市场而千篇一律地模仿、照搬外国的朋克、重金属、杀马特等模式,堆砌大量快節奏、高音量的劣质音乐,并佐以台上台下互动、场面异常狂热来吸引青少年,依靠明星效应和青少年寻求刺激的心理来卖座。虽然圈钱无数,但其作品大多听不清唱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情感和意境,至多是休闲娱乐而已。音乐艺术确有其娱乐性的一面,但是过度的娱乐化,就会削弱艺术本质和艺术格调;过分追求新奇感,忽视艺术作品的内涵,使娱乐化、快餐化发展到极致,将诱发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娱乐化与审美价值的统一,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

演奏员和歌手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奏员和歌手的学历都比较高,绝大部分毕业于高等院校,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但是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是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较少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很多音乐人常常沉浸在歌迷献花、追星族签名、粉丝数量大涨的兴奋之中。音乐艺术讲求真情实感,现在有些演员对歌曲理解不深,只注重娴熟的技巧,表演时面部表情、举手投足难以表达曲目的内涵,不能做到曲情融一,艺术感染力不强,很难创造出经典的作品。

改编传统音乐作品过于轻率。现在有些音乐作品是以传统曲目为基调,融入现代旋律改编的所谓的“新曲”。这些改编曲目中西结合、不伦不类。老曲新编无可厚非,但有些传统曲目经过几代名家的修编,已经成为传世的经典。每一首乐曲都体现了相应的时代背景,蕴涵着与其对应的情愫、情怀,曲中每个音符都倾注了创作者的心血。若随意改编这些曲目,能做到不损害其精华很难。去其精华而用糟粕填充,乐曲的本质就发生了变化,其表达的深意也会损耗殆尽。因此,改编之时应慎之又慎。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现在的音乐界应对基础音乐教育进行反思,努力改正其缺憾之处。因此,重视和加强基础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必不可少,这样才能全面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造就出专业技能强、审美素质高的音乐人才。

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学校如何培养思想新、能力强、素质高的青年一代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学校教育应遵循德智体美全面提高的方针,培养三观正确、美育达标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美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和创造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 李 蕊

猜你喜欢

审美音乐教育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美育教师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