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节点作用

2018-09-10袁丁

东南亚纵横 2018年5期
关键词:试验区世纪节点

袁丁

摘要: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发展和扩大是新时期广东省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机遇,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息息相关。目前,面对新的形势和转变,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急需找到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突破点,才能有所作为。总体来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探索方法,将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办特区、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引介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国内各相关省区市。要主动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及中国国内各省区市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强化自身技术、标准、专利和管理等“软件”方面的对外输出,真正起到关键节点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节点

[中图分类号] F1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18)05-0003-07

China (Guangdong) Pilot Free Trade Zone: A Nodal Role in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Building

Yuan Ding

Abstrac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free trade zone is an opportunity for Guangdo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 in the new era. Nowadays,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and changes, a clear direction and breakthrough are hence in urgent need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China(Guangdong) Pilot Free Trade Zone building. In general, various ways should be explor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Guangdong) Pilot Free Trade Zone, and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Guangdo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building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 Thus, it is essential for China(Guangdong) Pilot Free Trade Zone to play an active part and act as a key node in the free trade pilot zones building i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 and to strengthen the external export of “software” such as technology, standards, patents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China (Guangdong) Pilot Free Trade Zon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Node

2013年9月,中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与欧亚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又在印度尼西亚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与周边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共建“一带一路”的设想是中国在多边和世界贸易体系即将面临重大变革的时期提出的新的合作倡议。由此,中国进入与周边国家和其他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时期。

与此同时,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开启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一轮试验。2015年4月,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2016年8月,中共中央和中国国务院决定在辽宁、浙江、湖北、重庆、河南、四川和陕西等地新设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习近平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① 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急需找到新的突破口和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一、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共建“一带一路”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一带一路”沿线包括71个国家和涉及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西亚和北非等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世界的63%和29%。“一带一路”倡议以“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具有四大特性:跨区域性、非排他性、非门槛性和非主导性。当下,中国作为亚欧大陆上最具活力的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内外突破、海陆并举,让资金、技术、资源、市场、服务,特别是人才和思想在中国交汇融合,让中国经济更具活力和效率,让世界文化更具包容性,同时带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以塑造命运共同体、提供新型公共产品为使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长期成为中国外交的优质话语权,并且成为中国应对新一轮世界贸易升级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名存实亡的背景下,为了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主导权,积极促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议》(TTIP),企图重筑经贸之墙。然而,2017年,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上台,原来由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暂时中止了前进的脚步,由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地位显著上升。与TPP的高标准和宽覆盖相比,RCEP合作更能体现东亚和东南亚发展的整体性和包容性,符合东亚和东南亚合作的渐进性一体化原则。除了政府采购、环境保护和劳工标准等TPP敏感议题,RCEP几乎涵盖了成员间大部分的商业贸易关系。在所有议题中,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货币兑换、环境标准、劳工关系和监管规则统一等多个领域无疑是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RCEP发达成员国所关注的重点。企业则构成了RCEP谈判最核心和最敏感的部分。而中国对外贸易所面对的挑战和风险也日益上升,这与世界贸易体系新格局的形成息息相关。

在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布局中,正在进行的有中国与韩国、中国与日本和韩国、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RCEP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等区域合作安排,同时进行的还有中美和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升级后,东盟经济共同体在单一市场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对于广东省乃至全中国来说是最有潜力的国际市场之一。在双边经贸关系方面,地处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在发达国家中最先成功取得突破而且开放合作正在不斷推进的国家。从广义上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应当纳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之中。而南美的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等拉丁美洲国家则给予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在美洲大陆进一步发展以有力的支撑。此外,韩国、瑞士、冰岛、新加坡和巴基斯坦等国也与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截至目前,中国与世界上2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6个自由贸易协定,初步构建了周边自由贸易平台和全球自由贸易网络,保障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制度性权益,拓展了外部市场空间。这16个自由贸易协定立足中国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这个自由贸易区网络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②。完成全部谈判后,中国的自由贸易伙伴将从现在的24个增加到35个,涵盖中国对外贸易的50%,为中国新一轮的世界贸易升级谈判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综合来看,就共建“一带一路”而言,当前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

1. 传统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如东南亚、南亚、中东和北非等地区的国家大多数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与技术。这些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有许多国家的主权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国家的信用级别未能达到投资级别,还存在主权级别下调风险。一些国家正面临经济转轨,政局不稳,民主进程缓慢,政治体制矛盾重重,经济发展停滞或下滑严重。这一系列外部因素对于中国实施进一步开放造成很大的阻碍,给中国在投资、贸易和金融方面带来的风险极大。这是目前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最大的障碍和现实困境,也是必须尽快找到出路的难题。

2. 中外互信不足。中国与美国、俄罗斯以及中国与欧洲、印度、日本等大国之间合作的利益共识严重不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另一个特点是各相关国家对于周边大国和西方经济体系的依赖极大,不仅仅是资金、技术、原料和市场,其国内政治和外交决策也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干扰,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干扰,其结果就是在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之间“走钢丝”。而目前由于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印度等大国和地区在经济利益上并不完全一致,美国不甘心让中国的影响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占据优势地位;俄罗斯则希望在原苏联和中东、中亚国家中保住其原有的市场和密切的经济联系;印度更是害怕极具优势的中国资金、技术和产品影响其经济崛起并威胁到印度的地区战略利益;而欧洲国家特别是老牌的西方国家则害怕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强大的中国将其“取而代之”。因此,美国、俄罗斯、印度、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中时时释放各种干扰,导致这些亚非国家在对华合作决策中不断出现反复与犹豫不决,影响中外双边合作的发展。

3. 目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了解不够,对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具体期望了解不清,对合作的前景与风险防范缺少信心。总体而言,无论是在政府还是学界和企业方面,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了解都非常粗浅,对各国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背景的掌握非常不足,对各国受到的外部干扰与内部不稳定因素知之甚少。例如:各国对华政治经济关系如何?各国在与中国经济交往方面的意向如何?各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各国民间对中国的态度如何?各国市场的容纳度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无论是中国的政府、智库、学者还是企业,实际上都了解不够,导致经济合作无法深入。由于对外界情况的不完全了解,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政治风险与经济风险巨大。其中,政治风险是产生影响的核心因素,包括地缘政治、宗教冲突、极端势力和各国舆情等。

4. 另外,周边及沿线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内涵了解不足。总的来说,目前中国提出的原则性倡议多,可操作的内容少。其中,“一带一路”是紧密的区域性组织还是松散的合作框架,抑或是模糊的经济地理概念?除了经贸合作之外还有什么内容?各国通过什么方式共建“一带一路”?有什么常设机构来领导、协调“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各国可以从“一带一路”倡议中获得什么利益?如何防范风险?如何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这些问题都有待明确,以此解开各国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心结”,也让各国企业有足够的信心开展对华合作和交流,让“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各个国家的支持。

5. 周边及沿线国家民众对于“一带一路”缺乏了解。目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工作重点多半放在政府高官、社会名流、企业高管和学界精英等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对青年的工作力度不足,对当地舆情的掌握不够。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中,已经多次出现敌对势力借助某些经济或外交议题挑动当地民众围攻和破坏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甚至造成大型项目“下马”或者无法进行的情况,在缅甸、泰国、越南、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等国家都出现过类似事件,这说明中国的对外宣传和舆论工作还有待加强。

(二)中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当前存在的

问题

1. 中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就进一步改革开放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各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处的区位不同、发展战略不同,由此而导致的成效也不同。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地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毗邻港澳台,濒临南海,有与东南亚隔海相望的独特区位优势。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除了发挥促进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作用,是否有更多、更大的“试验田”意义?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走出去”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区或出口加工区开展合作是否局限于目前的伊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中国国内如何内引外联,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如何加强与中国其他省区市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除了在常规的投资、贸易、金融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在其他哪些方面还应当有强化的举措?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在高标准自由贸易时代如何先行先试?在服务贸易如教育、医疗、住房和文化等基础公共服务方面,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如何进一步开放?而在旅游、电信、铁路和民用航空等方面,是否可以进一步开放市场?服务人员的自由流动如何开放?学位、培训、科研和职业资格等方面要如何互认?

总而言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积极对外扩大联系,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对外研究,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外宣传,这包括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

二、节点概念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优势

“节点”概念被应用于许多领域。节点,通常来说是指地理空间的一个交汇点。在网络中,节点是网络任何支路的终端或网络中两个或更多支路的互连公共点。换句话说,节点是具有互联互通作用的关键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就是沟通沿线各国经贸、技术、资金、人员、信息的互连公共点、交叉点和中心枢纽。内引外联、对外开放和对内连接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节点作用。“节点”在某些场合也指一个时间点,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角度来看,有领先一步、先行先试的意义。当然,归根结底,如何发挥地理空间上的关键节点的作用是目前推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中心议题之一。

广东省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节点作用非常重要。广东省是中国的南大门,是中国经济量和对外贸易规模最大的省份,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东南亚,拥有众多的海外华侨华人。2014年,广东省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接近1200亿美元,占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①。对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而言,除了发挥好对接港澳、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要重视发挥自身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关键节点作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东省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和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这个节点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货物贸易、资金融通和人员往来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技术和管理实践互相交流的关键节点。不仅仅是对外引进,更是要让中国经验、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和中国文化借助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平台走向海外、走向世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经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途中主要经过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北非等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该是一条务实合作的经济和文化走廊,让各地的能源、原材料资源、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以及东南亚、南亚、中东和北非地区的资金和企业在中国融合,使得沿线区域成为中国和周边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沿线以及整个亚欧大陆经济的发展,再次使这一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此外,对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而言,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更要积极主动地把触角延伸到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整个大洋洲和南北美洲,构建全球自由贸易网络。在这方面,要积极发挥广东省拥有众多海外华侨华人的独特优势,让华侨华人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桥梁和纽带。

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质上是经贸合作平台,是商品、金融、技术、服务和人员的流通之路,由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商贸中心城市有序地推动。各国商贸中心城市集聚众多国际贸易要素,具有庞大的经济向外辐射力,是一个区域发展的经贸中心。由于这些商贸中心城市散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需要互联互通且高效的道路、便利化的通关手续作为保障,二者缺一不可。在中国国内,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城市构成一个个的节点;在周边国家,东南亚、南亚、中东、北非和欧洲乃至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各个沿海城市和商贸中心城市构成沿线的一个个节点,这两者最终共同组成跨国性的经贸网络。

推动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和跨境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贸易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重点。在海上,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及其所依托的重点港口为连接点,打造海运大通道,这样,“走出去”的不仅包括中国产品和中国资本,也包括中国经验,如各类产业园区的“走出去”,等等。

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是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最值得注意的方向。2017年,中國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5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①,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7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8。2018年1—5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18.9%,达到2326.4亿美元②。广东省正处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键节点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球最大的电子、玩具和服装等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外贸依存度在150%以上。而且广东省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在东南亚国家有数千万海外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国都活跃着大量的粤籍华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纽带的作用。

就发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节点作用而言,应该要考虑下述几个方面:

(一)培育支点城市,撬动跨国贸易

国际贸易支点城市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对周边地区的撬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只有形成国际贸易支点城市辐射周边的网络化格局、充分发挥城市集群效应,才能撬动跨国贸易以及跨国物流与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因此,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主动“走出去”,积极建立与外国友好省州的联系,积极参与更多的国外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特别是东南亚和南亚、非洲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重点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重点城市的经济贸易往来,首先吸引这些城市的企业入住,拉动广东省乃至中国全国与这些城市间的经贸发展。要积极参与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口城市自由贸易区。对口城市一方面要开展大型产品推介会或者推动企业进行“一对一”的谈判与合作;另一方面则要加强人文交流,交流主体既包括企业和政府,也包括智库、学者和媒体,要集聚人气,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活跃来推动沿线地区的发展活力。今天,中东、拉丁美洲和欧洲等地区最缺乏的是活力与创新,而中国最缺乏的是国际化的人才与经验,两者资源的高异质性也展现出合作的高互补性。总而言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有重点地布局海外,强化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联系,并积极地向大洋洲和拉丁美洲扩展合作网络。

(二)推动贸易畅通

贸易畅通的关键在于找对节点城市。贸易往来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内容,贸易畅通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中,贸易畅通是重要的切入点。所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不能仅限于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往来,还要扩大自身的对外网络,积极开拓与周边国家节点城市特别是沿线口岸的网络,甚至要进一步延伸到大洋洲和南美洲。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其口岸是本区域经济圈的交汇点、交通网络的枢纽、经济发展的前沿,有地理上的天然区位优势,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利用港澳地区的现有资源,积极拓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联系,应当成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当下的工作重点之一。

(三)协调中国国内各省区市及各地方对接的

需要

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应当注意与中国其他各省区市加强联系。对于以国际贸易作为重要经济内容的广东省来说,如何更好地立足自身优势、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就成为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国内,要主动协调广东省乃至中国全国的关系,合理布局。不能单一地只是考虑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而是要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放在更大的框架下考虑。要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本身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节点,充分发挥其国内国外和省内省外连通的作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眼光向外,不仅仅是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还要面向中国国内、广东省本省和中国其他省区市,发挥内引外联的节点作用。特别是在对外贸易、兴办特区先行一步的广东省,长期以来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和教训, 应当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与中国其他省区市加强联系, 将成功的经验、资金、技术和产品交流到中国其他省区市,发挥内引外联的关键节点作用。

(四)主动对标TPP和TTIP,积极为中国国际贸易规则的研究和制定以及欧亚自由贸易市场的构建做准备

除此之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当加强在贸易便利化、 金融监管、 风险预警、 投资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和劳工待遇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总体来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探索方法,将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办特区、发展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引介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各相关省区市。要主动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及中国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强化自身技术、标准、专利和管理等“软件”方面的对外输出,真正起到关键节点的作用。

三、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相关思考

中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关键力量。为此,中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要主动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突破口。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积极地利用港澳地区资源和海外华侨华人资源,共同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实践中,要注重“五有”:有内容、有品质、有品牌、有人气、有人才。互联互通应该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互联互通和民间互联互通。

目前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定位是:强调粤港澳合作,促进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一带一路”的规划是:推动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和国内合作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要推进“硬联通”与“软联通”的互相促进与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是建立起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铁路、高速公路、航线网络的联通关乎整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合作是否能够正常运转。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该为这一基础设施网络的建立多多给予资金支持,并彰显中国标准的优势。在未来的世界贸易体系中,能否争取更多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技术的输出是新一轮世界贸易谈判中中国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对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而言,这种“硬联通”的作用也正是其节点作用的標志之一。

对于先行先试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除了货物贸易,要强化其服务贸易功能。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成为广东省“走出去”的“控制中枢”,构建国际采购和国际配送管理平台,打造国际物流枢纽。要依托现代物流体系发展货物贸易和进出口加工产业,其目标是建立工业园区和自由经济区,构建强有力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该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上有所作为,特别是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方面,探索新的路径,为新一轮国际贸易投资谈判“闯关”。特别应该从港澳地区入手,实现地区内的货物、服务、投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广东省是中国最大的侨乡,海外华侨华人及侨眷总数均居全国第一。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积极发挥广东省遍布全球的海外华侨华人的优势,给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华侨华人以特别的法规政策,允许他们长期居住、自由进出,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享有更多的外贸、外资优惠,以发挥他们内引外联的独特作用。这类“软联通”作用也是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节点作用之一。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加强港口建设,强化国际枢纽机场功能。在贸易便利化建设中,如何提高通关效率和缩短通关时间是最大的问题。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2015年世界各国和地区通关效率高低排名,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居第1位(进口通关需要4天,每个集装箱通关费用为440美元);马来西亚居第11位;泰国居第36位;文莱居第46位;印度尼西亚居第62位;菲律宾居第65位;越南居第75位;缅甸居第103位;柬埔寨居第124位;老挝居第156位。可以看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通关效率高低成正相关关系。另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UN ESCAP)最新研究显示,贸易便利化和通关电子化(无纸化贸易)措施每年将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减少310亿美元(20%)的通关费用(其中,中国和印度将分别减少140亿美元和20亿美元)。而通关效率的提升和通关成本的减少将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带来2570亿美元的潜在贸易收益①。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以体现自身关键节点的作用。

正如东盟成员国将东盟经济共同体设定为经济一体化的终极目标,并将互联互通和贸易便利化作为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的重要支柱一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要与沿线国家一起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互联互通和贸易便利化同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最基本的尺度。鉴于中国与东南亚地缘上的相近、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大需求,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有必要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平台,在现有东盟互联互通、APEC互联互通、泛亚铁路网、泛亚能源网、大湄公河次区域互联互通、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基础上,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一起打通欧亚交通网、泛亚铁路网东南亚走廊和泛亚能源网,构建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欧亚海陆立体大通道。在这方面,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必须紧紧抓住目前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好时机,积极参与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主动发挥关键节点作用。

以特色优势带动对外经济合作和跨地区协调。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加强资金和技术的输入与输出,力争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特别注意发挥海外侨胞以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应当注意联系海外华商和广大侨胞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科技方面,要组织考察沿线国家需求,引介中国的成熟技术,包括工业和农业技术,帮助沿线国家发展,培育和壮大海外市场。要找准沿线国家当地的不同需求,提供当地国家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不同发展节点的需求产品。要展现国际化理念,帮助国际社会解决经济动力以及生态瓶颈问题,最终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特别是要针对各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和产品需求,提供对方所需,培育市场、互利共赢。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要主动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与港澳地区合作,大力发展渔業、潜水、海底探险、海钓等参与性强、富有挑战性的高端海洋休闲旅游项目,重点培育游艇、邮轮旅游和海上高尔夫等旅游新业态。要注重示范效应,以小见大,避免重复建设。要连接区内区外,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海洋休闲和体育旅游产业基地,要充分体现中国在南海的经济存在,为中国海洋大开发做出应有的贡献。联通中国与南海,是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优势,也是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节点作用的体现之一。

猜你喜欢

试验区世纪节点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基于移动汇聚节点和分簇的改进节能路由算法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48)
基于点权的混合K-shell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My School Life
世纪中国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中国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