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茶文化研究状况与热点分析

2018-09-10崔海洋肖艳栩章正浩

关键词:研究热点茶文化

崔海洋 肖艳栩 章正浩

摘 要:本文基于文献统计分析方法对近五年国内茶文化研究状况及当前该领域研究热点进行分类分析,发现茶文化相关主题研究文献数量在2009至2015年间呈现平稳缓慢增长,尤其是2015年后增速明显加快;热点词聚类标签涵盖了茶文化研究的大多数领域,但研究程度不尽平衡;“旅游资源”是强度最强的突现词,“英译”是最新的突现词,表明茶文化研究具有政策指向和满足发展需求的特点。本文通过国内茶文化研究状况与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希望为我国大力弘扬茶文化、促进中国茶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文化;文献统计分析;研究热点;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6-0088-0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的国家,饮茶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中国茶文化根植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起于全民尚茶,在唐朝时期正式形成[1],糅合了佛、道、儒诸派思想,独成一体,历史悠久。近年来,国家意识到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茶文化的重要性,多次发布文件要做强茶产业,弘扬中国茶文化。2017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时指出: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弘扬中国茶文化,以茶为媒,谱写茶文化发展新篇章①。目前,全国正迎来文化大发展的时机,中国茶产业应该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深入领会习近平同志的茶文化精髓,助力中国茶文化步入发展的繁荣期,实现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與此同时,社会各界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术界涌出了大量研究成果,因此,为了更好的指导下一步茶文化领域趋势,及时分析与总结我国现阶段茶文化研究状况十分迫切。

近年来,虽然国内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综述成果颇丰,如茶文化旅游发展[2]、茶文化产业发展[3]、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4]、茶文化史[5]、茶文化国际交流[6]等,但基于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研究状况、研究热点等可视化分析的文献则相对较少。因此,对国内茶文化研究状况与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能够对现阶段茶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发现我国现阶段茶文化研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弘扬中国茶文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茶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国际茶文化市场的交流,同时,对于我国进一步推动茶文化与茶产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运用国际新兴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的可视化工具(CiteSpace),结合常规统计方法,并使用自带的连接点强度、热点词聚类与热点词变迁等分析方法,能够更加形象地展示出国内茶文化研究状况与热点,以便更好的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找准存在的问题,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茶文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一、分析数据和工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SCI源期刊、EI源期刊、CSSCI、核心期刊,下载于CNKI数据库,筛选主题设置“茶文化”,设置文献类型为“期刊”,对目录、会议、访谈、征稿通知、新闻等无效数据进行筛选后,得到5988条文献记录作为基本数据,数据检索的时间范围为2014年至2018年,数据下载日期为2018年6月25日。将上述数据库得到的数据导出格式设置为RefWorks,并以TXT文档格式导出,命名为CiteSpace可识别的文件名称,并使用CiteSpace自带的数据转换器进行处理,在运行时,使用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s)算法,可对科学文献引文共引网络的路径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显示并聚类高频主题词来确定国内茶文化近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

(二)分析方法与工具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科学文献分析工具,是用来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可视化Java程序软件,可用来探测出学科研究前沿随着时间相关的变化趋势以及研究前沿与其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7],发现不同研究领域前沿之间的内部联系,并以可视化的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以便增强人们对抽象信息的认知[8]。在创建新项目之前,需要制定两条路径,确保项目存储路径可以在CiteSpace运行过程中找到所保存的图谱及输出的文件。

CiteSpace绘制的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是由不同颜色的节点和联系组成的共引网络,其中,节点的颜色代表设定的时间间隔而自动生成的不同年份的代表;节点向外延伸的圆圈用来描述引文的时间序列;圆圈的厚度正比于相应年份的引文数[9]。因此,相应年份的节点越大,就代表被引次数越多。

本文依靠软件自身的连接点强度、热点词聚类与热点词突现等分析方法,其中,热点词聚类表示关键词在文献时间区间内的研究热点,链接强度表示机构之间的互动性强弱。通过对关键词在不同时间区间内的检测,可以揭示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以及热点的变化趋势,为预测茶文化的发展走向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茶文化”的文献统计分析

(一)文献产出时间分布

衡量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便是文献数量的变化情况,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领域的兴起、繁荣、衰落等不同阶段。据文献数量年度分布情况绘制近十年文献分布曲线,其中,文献数目统计开始时间为2009年,之前用虚线表示;而2018年文献数目截止到2018年6月20日,因此用虚线表示(图1)。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84年,庄晚芳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中提到,茶叶是贸易中重要的商品,茶文化与人生、政治经济、教育温升、科学技术和文艺等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茶的传播也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10]。之后,茶文化的理论研究进入萌芽期,开始慢慢发展起来。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出现茶和茶产业之后,茶文化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文献研究数目缓慢增长,我国茶文化研究开始进入缓慢增长期,直到2015年结束。2016年相关文献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一倍之多,数目高达2 919篇,2017年文献发表数量接近4 000篇,截止到2018年6月,文献发表数目就已达到2017年总数的65%。由此可见,2016年至今,我国茶产业发展一直处于黄金增长期。而自2016年开始,国家越来越重视茶文化及茶产业的发展,多次发表相关文件支持茶产业发展,例如,2016年10月农业部专文发表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到要大力发展茶产业、弘扬中国茶文化。在“一带一路”弘扬中国茶文化的背景下,茶文化的专业建设与茶产业发展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国家对茶产业政策的扶持,使更多的人重视到茶文化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大大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发展。

(二)高被引文献分布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以茶文化为主题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献是《中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被引频次高达97次,该文章通过对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提出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大众化群众性、区域化集中性、多样化丰富性、人性化传承发展性及休闲体验性等特性,提出了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思路[11]。排名第二位的文献是《茶文化旅游与茶叶经济发展》,通过分析得到:茶文化旅游使茶产业带动旅行,旅游又促进茶产业升级,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普及茶知识,促进茶叶消费,推动茶经济的发展[12]。排名第三位的文献是《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本文从旅游资源、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等方面论述茶文化以及茶文化的自然生态文化背景,进一步阐述茶文化旅游中的生态观[13]。由表格可见,高被引文献大多从茶文化旅游视角为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三)研究机构合作分布

CiteSpace可以生成用来展示国内茶文化研究领域各机构的文献发表情况以及各个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图。通过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可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力量布局。从合作网络图谱中可以看到,对于茶文化这个主题发文最多的是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紧随其后。从节点连接强度来看,连接强度较强的两个机构往往处于同一个城市之中,例如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和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北传媒学院与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等。从合作关系上来看,各个机构之间联系强度不大,体現合作关系的节点共有三组,每一组都仅有2个节点,包括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和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北传媒学院与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冀中职业学院和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机构之间的合作往来。

三、“茶文化”研究热点

(一)热点词聚类分析

将通过聚类得到的轮廓值按大小顺序排列,轮廓值大小反映的是轮廓内部几点的紧密和分离程度[14]。结合子聚类进行具体分析(表2),再从聚类名称得到热点词所包含的相关信息,能够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分析各聚类名称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1)聚类#5的标题是“发展”,包含“传承”等子聚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茶产业及茶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茶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发展中国茶文化,既与全球化发展趋势总体适应,又与茶文化发展的国情、地情相吻合[15]。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思想体系深厚,传承着我国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16]。要发展茶文化,就需要树立独特的茶文化品牌,并在消费者心目中有良好的茶文化品牌形象,打造基于消费者的茶文化品牌个性[17]。从研究成果时间分布上来看,发展茶文化一直都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战略任务,对国内茶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等研究已有较多成果。未来我国茶文化的研究发展应当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紧扣茶业发展的主题,在发展中注重茶产业的品牌塑造,树立良好的茶文化品牌形象,创新理论研究成果,使理论真正指导实践。

(2)聚类#7的标题是“茶业”,包含“茶道精神”等子聚类。茶道精神不仅是茶业中的精髓,而且茶道是最早奠基的茶文化精神,茶仪式精神是茶艺的指导思想,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茶事活动中融入伦理、道德,通过品名来培养人的道德,陶冶情感,品味人生,参禅悟道,实现了精神和个性的升华[18]。茶业的发展,要对我国茶产业链不同环节间的交易方式进行调整,用合约交易或是完全一体化等不同程度的纵向整合来取代市场交易,尤其要有效地激励产业链上游来提供优质鲜叶,并对其生产行为给予一定的监督,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解决困扰我国茶业产品的品质和卫生问题[19]。国内目前针对茶业发展涉及到的质量问题、产业问题、负面效应的优化途径等研究较多,但细化到具体某个茶产业,针对不同种类茶叶进行的研究较少。茶叶品质和食品安全仅仅依靠技术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核心在于发扬茶道精神,关键在于建立茶产业运用机制,重点在于完善茶产业链,要切实考虑到消费者饮用安全的需求。因此,未来关于茶业的发展研究方面,还需要根据不同茶产业如何进一步完善提出针对性建议。

(3)聚类#6的标题是“中西茶文化”,包含“中西差异”等子聚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表现, 我们必须力求避免一种认识上的倾向:并不存在一种唯一合理的茶文化, 中西茶文化是各自文化系统的产物, 他们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20]。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确实使得茶学在英语翻译中有所影响。对于文化的传播及相关文化翻译需要更好地研究,共同探索寻求搭建文化传播更好的桥梁[21]。中西茶文化由于民族历史文化的不同, 在语言表达上有显著区别, 在翻译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秉承忠实性原则, 在力求完整传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意境美与形式美, 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实现[22]。了解中英茶文化差异,对于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茶文化事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23]。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中西茶文化差异在“教学”的研究覆盖面较广,教学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研究中西茶文化差异对教育教学方面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未来的“教学”研究需要进一步了解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世界茶文化相互交流的现状接轨,为指导教学内容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

(4)聚类#2的标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包含“茶思维”等子聚类。思想政治教育与茶文化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系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也是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24]。深入中国传统茶文化,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大学生德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方法[25]。高校应当重视挖掘与运用传统茶道文化,对传统茶道教育制度进完善、丰富高校传统茶道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高校传统茶文化氛围,为传统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6]。赵科宁等认为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借助茶思维的优势和作用, 全面推动我国思想教育的进行, 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兴趣、爱好, 设计教学内容,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更好的发挥茶思维的作用[27]。从当前研究的文献分析得知,茶文化能够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影响意义深远,因此,今后研究重点应该是如何与时俱进的将茶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方面。

(5)聚类#0的标题是“英译”,包含“英语翻译”等子聚类。现阶段英语教学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将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以便满足人才培养活动的需要,实现教学培养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对接[28]。将英国茶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从而提升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29]。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呼吁文化先行,从人文领域做起,在国际上推广茶文化,要加快国内优秀茶文化作品外译[30]。茶文化资源的英译,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茶文化旅游区的品牌价值、市场认可度、社会美誉度,为中国打造国际茶文化旅游区核心竞争力提供软实力和语言支持,促进国际茶文化旅游资源共生营销[31]。茶叶是联系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友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之一[32],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茶文化资源英译这一聚类的研究较多,由现在的研究热点可以预料,“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将会是未来几年的研究重点,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将得到传播,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将得到提升,文化意识将得到提升,文化信心将得到提升。

(6)聚类#3的标题是“应用思路”,包含“传统文化”等子聚类。世界交往融合不断加快,多元的意识形态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能够有效认识到传统茶文化的内容并继承,是解决当前学生成长和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33]。音乐教育与茶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将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相结合不失为一个良好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思路,音乐教育既能够提高欣赏者的茶文化欣赏能力,增强茶艺表演的艺术效果,推动茶文化传播;同时,茶文化也能丰富音乐的形象,通过茶艺表演感知到音乐的深层魅力[34]。将茶文化运用到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可以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丰富他们的历史和人文知识,缓解学习与生活压力,形成大学生优异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有重大意义[35]。弘扬中国茶文化,不仅可以与教育相结合,也可以将茶文化融入茶产品包装设计中,以便能够充分利用消费者的感官接触来传递茶文化。将茶文化中的视觉元素提取出来,应用于茶馆的环境设计,结合传统的茶文化内涵,体现出茶文化传统精神的同时,也使商务茶馆的服务功能更具备现代性特征和茶文化传播的视觉效果[36]。从当前研究来看,茶文化主要应用在教育、产品包装、设计等方面,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继续传承、发展。未来茶文化发展应该改善传统的思路,与现代科技生活相结合,将茶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生活的更多方面。

(7)聚类#1的标题是“运用机制”,包含“茶艺表演”等子聚类。茶文化思想是我国文化体制的核心部分,包含独有的价值启示,其优秀精神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全面融合,将为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具体优化提供全面指引[37]。将茶艺表演与古筝相融合和渗透,既使茶艺表演更加富有张力,观众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也能让观众在古筝创造优雅的意境中,更加真切的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两者相互渗透、共同发展[38]。茶文化理论的内涵与具体的行政活动融合,与行政管理思想相结合,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茶的深层内涵和科学理论,可以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制,从而提升行政管理活动的属性和价值,实现整个行政管理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39]。从目前研究来看,当前茶文化已经应用到生活的多方面,将茶与艺术相结合,或是茶道与管理思维相融合,都会促进彼此之间的发展,因此,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在将茶与现代思想、管理机制、艺术等方面继续融合的过程中,促进融合新机制的出现,以便优化目前思想、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8)聚类#4的标题是“价值理念”,包含“价值思维”等子聚类。对传统文化理念的价值认知不够,很容易造成文化内涵思维的认知缺失,因此,在弘揚传统茶文化过程中,需要筛选合适的传播载体,加上情感理念和价值内涵的全面表达,建立一套成熟的思维理念和茶文化体系[40]。解读茶文化的实践和生活意识等内容,为完善应用茶文化机制提供必要的功能支持,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人文属性,以及必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理念,为现阶段应用茶文化提供了关键性支持[41]。若将茶文化理念融入思政培养活动体系,不仅能丰富教学元素,更重要的是能够完善教学理念,促进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发展,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提升茶文化理念价值[42]。注重茶文化中特色理论的融入和特色资源的深度诠释,才能确保整个茶文化体系的核心价值,因此,未来可进一步关注茶文化价值理念应用方面,将茶文化的价值理念与项目之间进行融合,运用茶道价值理念进行引导,形成新的文化内涵。

(二)热点词突现分析

本文运用软件CiteSpace对国内茶文化研究相关文献的突出热点词进行分析,发现强度最强的突现词是旅游资源,出现时间最晚的突现词是英译(见表3),茶文化旅游等成为近年来国内茶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

1.强度最强的突现词:旅游资源

热点词“旅游资源”突现起始于2015年,持续两年,于2017年出现下降趋势(表3)。我国曾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旅游便逐渐开始被旅游业重视,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可以预见的重要方向,值得进一步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目前茶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名茶景区、茶文化史馆、茶馆、原产地特色茶艺表演、关联工厂化商店经济区等几个大类[43]。茶文化主题旅游,能够开拓茶叶市场,丰富茶文化内涵;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它对社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符合旅游业的发展趋势[44]。林朝赐等人认为茶文化旅游和茶产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提出了茶文化旅游可以结合科学和教育的观点,使我们的青少年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从小培养的学茶、爱茶的习惯,领悟茶道精神[45]。李维锦认为茶文化生态旅游应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提倡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宏观调控,避免盲目开发,以及开发市场混乱、恶性竞争等形象的破坏[46]。热点词突现正符合我国“十二五”时期规划纲要中提倡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符合旅游业的前景发展,只有更好地选择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路线和项目,才能丰富茶文化旅游市场。发展茶文化及茶产业市场,旅游环节不可忽视。

2.出现时间最晚的突现词:英译

热点词“英译”于2016年开始突现,至今仍是热点词。作为弘扬中国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对茶文化相关文献及著作进行英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行为,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交流中,茶文化可以采用互文性翻译策略、图式翻译策略等英译策略,从而为更深层次的茶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载体[47]。英译茶文化的相关著作,例如《茶经》,虽然存在理解障碍等翻译问题,但是完好的英译著作有助于中华茶文化提升在世界的影响力,有利于茶叶出口及茶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而且能够在英译过程中能留下中华文化文化底蕴[48]。中国文化文献在英译过程中,可以采取互文性翻译和图示翻译两种不同的策略:对于不能直接简单的做只是文字符号转换的翻译,还可以借助一些常用的翻译手段,如增译法、意译法等互文翻译策略;面对知识、经验更新变化过程中,就需要图示化翻译的方法进行中国茶文化“原汁原味”的翻译[49]。孔黎明等认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历史文化输出是发展的重要战略,其精神和内涵对世界上的很多国人和人民都将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而,我国茶学研究者和翻译者应该博览全书,走访世界,翻译出更准确完善、更能体现中国茶文化和语言魅力的英译本[50]。热点词突现时期正值我国大力倡导“一带一路”弘扬中国茶文化时期,坚定文化自信,建立文化强国是我国习近平总书记近几年一直强调的重点内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倡大力发展茶产业及茶文化,其中英译茶文化相关内容的建设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四、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近年来国内茶文化研究状况、研究热点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方面,就研究状况来看,相关主题研究文献的数量自2009年至2015年之间持续缓慢增长,2015年开始增速尤其明显。2018年上半年有关茶文化的相关主题文献产出为2 526篇,预计到2018年年末相较于前两年依旧会增加,增速可能将稍有回落,但依然会是近几年的高产出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茶文化领域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很少且强度弱,少部分研究机构合作也大多都是属于同地区或是同部门,跨区域、跨部门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应该进一步加强。

另一方面,就研究热点来看,八个热点词聚类标签分别为“发展”“茶业”“中西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英译”“应用思路”“运用机制”“价值理念”,涵盖茶文化研究的大多数领域。国内茶文化研究领域较广,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其中涉及“中西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成果较多,而关于“英译”“运用机制”等的研究相对薄弱。“旅游资源”是强度最强的突现词,“英译”是最新的突现词,茶文化旅游等成为近年来国内茶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由此看出,我国茶文化热点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指向,热点词突现的强弱往往与我国政策提到的热点相关,代表了一定的发展趋势。

当前茶文化的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充沛的理论支撑、大基数的实证研究及较为精准的发现问题与较为准确的解决思路,但是茶文化发展研究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要想大力弘扬茶文化,绝非是“一家之言”,而应是学术界各个领域共同商议,扬“百家之言”。严守“政策路线”的学术研究容易导致国家发展动力不足等弊端,因此,为促进茶文化持续发展,必须在紧紧围绕中央“大力发展茶产业和茶文化”的总体要求的同时,允许学术研究适度超前于国家政策,切实加强茶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创新茶文化产业应用思路,完善茶产业相关机制,促进新时代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196.

[2]陈小媛.新昌茶文化旅游现状分析[J].中国茶叶,2018,40(9):42-44.

[3]何一民,李琳.传承中华茶文化  助推茶文化产业发展:以雅安为中心的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8(7):31-37.

[4]官玉琴,夏良玉.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若干法律问题探讨:以闽茶文化创意产业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2):101-104.

[5]施由明.论湖州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贡献[J].农业考古,2017(5):193-197.

[6]王旭烽,温晓菊.论“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中的茶文化呈现意义:以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茶文化实践为例[J].中国茶叶,2016,38(7):32-35.

[7]Chen C. CiteSpace 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7(3):359-377.

[8]陈超美. CiteSpace Ⅱ: 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28 ( 3) : 40-421.

[9]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0]庄晚芳.中国茶文化的传播[J].中国农史,1984(2):61-65.

[11]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41.

[12]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等.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385-388.

[13]李维锦.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J].学术探索,2007(1):137-140.

[14]R. P J. Silhouettes:A Graphical Aid to the Interpre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Cluster Analysis[J].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pplied Mathematics,1987,20(20):53-65.

[15]龚永新,黄亮,张耀武.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农业考古,2015(2):12-16.

[16]刘勇.论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的意义[J].新西部,2017(27):136-137.

[17]肖勇.信阳茶文化品牌塑造探析[J].中国市场,2014(42):131-132.

[18]宁静,谭正初,李健权.论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茶业通报,2009,31(2):77-78.

[19]管曦.推动茶产业链纵向整合以提升茶叶品质[J].茶叶科学技术,2012(4):40-44.

[20]王静,卜小伟.茶文化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J].农业考古,2013(2):316-318.

[21]马荣琴.浅谈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茶学英语翻译[J].福建茶叶,2016,38(11):328-329.

[22]曾庆佳.中西方茶文化比较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8):74+47.

[23]明星.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福建茶叶,2016,38(4):227-228.

[24]王东明,刘姬冰.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8,23(1):112-114.

[25]邹建平.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7):33-34.

[26]黄翠萍.中国传统和合理念与大学生思政教育[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1):149-152.

[27]赵科宁.茶思维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倡导与发展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8):227-228.

[28]张文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220.

[29]陈军.中西茶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茶葉,2016,42(4):218-220.

[30]方彩琴.“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J].农业考古,2015(5):284-287.

[31]杨俊惠.浅析英语在中国茶产业对外交流与贸易中的作用[J].海外英语,2014(8):128-129.

[32]崔海洋,吴妍妍.“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东盟茶文化交流:问题、前景与对策[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5):81-86.

[33]周琴.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的茶文化应用思路[J].福建茶叶,2017,39(5):297-298.

[34]陈文贞.论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4):174-176.

[3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36]李荣华,郭莉梅.茶文化视觉元素在商务茶馆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2):83-84.

[37]郭春秋.基于茶文化背景下创造力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员工能力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2018(17):49-50.

[38]王晓.论茶元素音乐对中国茶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作用[J].艺术科技,2017,30(7):117+192.

[39]周慧,谢吉红.茶理论在行政管理思维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8,40(6):365.

[40]刘峰.中国茶道精神与传统文化智慧[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37(2):14-17.

[41]胡凤仁. 中国茶的精神养生及其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42]刘钰.浅谈推广茶文化对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提升作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59-160.

[43]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41.

[44]祝思华,张佳.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4(5):224-226.

[45]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陈春芬.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385-388.

[46]李维锦.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J].学术探索,2007(1):137-140.

[47]王旭烽,温晓菊.论“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中的茶文化呈现意义:以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茶文化实践为例[J].中国茶叶,2016,38(7):32-35.

[48]姜斐斐.“一带一路”背景下《茶经》英译策略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152-155.

[49]谢炆炆.“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英译现状及对策探析[J].海外英语,2017(22):150-151.

[50]孙黎明,孔莹.论《茶经》英译策略与茶文化传播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4):315-316.

(责任编辑:王勤美)

猜你喜欢

研究热点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应用语言学下茶文化英语翻译对策
中西文化对比下的英语茶文化教学研究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