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本像是自传的文章合集

2018-09-10刘海涛

新阅读 2018年4期
关键词:洪峰生人自传

刘海涛

《soul客文艺:聚响》

易小荷 董啸 主编

九州出版社

2018年1月

定价:49.80元

《soul客文艺:聚响》所约撰稿作者各具独立思考性,和而不同。“呓语”“影像”“回望”“浮生”四个文章族群的划分,与其说是书的一种布局,倒更像是一个人的自传。

最为年长的洪峰告诉我们,在1977年的大雪中,在高考与爱情之间的故事。抽去时代的背景幕布,国淑芳与洪峰的爱情闪烁着现代人特有的经典与执念:“我也要考大学,你考到哪儿我就考到哪儿”。 这种穿越冻结了当时年轻人的时间,也凝固着现代人的情感焦虑。在“影像”族群中,这种爱情是我们遇到的诸多身影中一个。它不是特例,写满普遍。可以剪辑,却不可以复制。

同样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与洪峰相差一岁的余华,由一部“爸爸出差时”的电影情节的记忆误差。同样是爱情,当我们走在如同“呓语”的思念与憧憬中时,一个小举动打碎时差镜像美感,讓我们的爱情窒息而死,仿佛“霍乱时期的爱情”。有记忆的误差,说明我们没有忘记并忏悔,是对生活的一种祈祷和赎罪。此时的爱情,是生活中的一种喧嚣,不代表爱情本身,更多代表生活,人性脆弱的本相。

“80后”蒋方舟的“相亲史”,扰似私房话,告诉我们相亲犹如面试,人越是动情地相信一个理想化的自己,就越容易露出最不堪的弱点。近乎原生态的勾勒出相亲中那些快乐的烦恼。爱情看似“非诚勿扰”,经心地摇身一变为炫我的T台。

其另一篇文字《海明威的自行车、性和不忠》,乍看有花边新闻和标题党之感。细观则发现,这是“海明威孤独、不羁、抗衡的表征”,并依此催化出海明威的文字力量。这种对经典作家解读,是对作家本人的致敬、剖析吗?是否也隐喻着“80后”“90后”甚至“ 00后”的写作群体的自我诠释呢?有待进一步研判。

“生活的每一次转折只是为了让生活更接近圆满,那个圆满也许并不一定是名利上面的, 而是在内心深处的。”易小荷如是说。延伸成另外一个版本:年轻时我们不是不懂爱情,而是没有时间爱情。

作为“骚客文艺”的创始人及制造“聚响”者,在进行一场穿越喧嚣的叙事。对于她来讲,或许“爱情”就是叙事和在叙事中。并传染给读者,“读书境界跟性经历一样”,读书者与写作者合体,共同分泌出有关书的荷尔蒙,达到颅内高潮。“像发一次烧,感受一次情爱。”让我思想越轨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激情在不同的时间段燃烧着她不同的焦点与取向,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存在”。同样叙事,相较60年代生人作家的深沉内敛之情,增加了跃动。使书的波峰有了异形的火苗。

这样来说,此书的作者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文字,与生活谈一场爱情,从初始的肉身感官之恋,到灵魂的归依,贯穿他人也贯穿自己。是初始,也是继续与终结。

从60年代生人的洪峰,到“90后”的易小荷,年龄写满跨越;从专业作家到专栏记者再到摄影师,职业跨界覆盖,有着一个共同的特质:文字输出者。22位一字排开,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丛林法则下,争相斗艳,有一种参差怒放的差异之美。

文字需要多少年后告诉人们,我还活着。而不仅是我曾经活过。

松浦弥太郎说:“每个好物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每个你选择使用的物品,都是一次自我的表达”,同理,每个好的文字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每个你写出的文字,都是自己的自传和自传中的自己。如果这个推论可以成立,那可以说,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欠自己一段美好写在纸上。

它可能真实到残酷与自私,如洪峰所说“这辈子也不回来了,我恨透了这个地方”,但依然会在某个夜晚,如周云蓬所言“我想躺在床上和你说话”。

(作者系自由书评人)

猜你喜欢

洪峰生人自传
陈独秀的自传缘何戛然而止
阿尔卑斯山脉 马特洪峰 全球人民心中的盼望
云的自传
鼠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牛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虎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龙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李敖自传》
淡定!
邵洵美主编“自传丛书”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