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018-09-10王凯

体育风尚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途径心理健康

王凯

摘要: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显得更为重要。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和内容,论述了高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高职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提出了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心理健康;途径

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内容正在向职业素质培养进行延伸,以适应职场和个体发展需求。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和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基于学生心理现状及发展规律,利用相关分析工具,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干预,引导学生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素质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是提升其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多样化的维护形式,能够将心理健康干预从不同维度切入到应用场景中,根据维护侧重点的差异,将其分为:学习心理辅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辅导、人格培养以及性心理教育等。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对部分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咨询,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比如对学习中常见的厌学问题,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成就动机不足,然后从学生、学校以及家庭角度,提出具体的矫正方法。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加强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树立健康人格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职体育教学具有群体性、竞技性以及娱乐性等特点,高职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够真实地将心理活动进行外化,通过观察其心理表现,逐步消除部分消极心理,减少心理冲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一)有利于学生创建积极的情绪体验

高职体育教学营造的是参与性的运动场景,既具有运动技能的学习,也有健身锻炼的内容。因此在运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引发了内部情绪体验过程,此时,学生能够感知到在学习和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运动当中,形成良好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有利于强化自我概念

高职体育教学对竞技体育的培养是其重要内容,提升自身竞技能力和意识是自我概念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自我概念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指的是个体主观上对自身的感觉,这是形成自尊的基础。自我概念通过高职体育活动的强化变得更加清晰,所以,学生对自身定位形成更加精准的判断,包括运动能力、情绪管理以及性格特点等等。

(三)有利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高职体育教学涉及对技术动作、运动心理以及体育发展文化,因此,每一项运动都需要学生形成一条完整的认知链条,而非简单体育动作的延续。比如在篮球训练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球、投篮的基础动作,还应逐步建立学会阅读比赛,分析比赛走势等全局思维能力。

(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素,体育运动的群体性特征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了条件。体育教学能够基于某一教学目的,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增进了解,培养团队意识,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教学目的。

(五)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面对职业选择时,往往会遇到困惑和疑虑,特别是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焦虑和抑郁成为常见的消极心理。据相关实验显示,身体锻炼能够明显降低特质性和状态性抑郁。特别是将运动心理学融入日常体育教学中,引导其释放心理压力,通过运动锻炼消除心理矛盾,调节情绪。

三、高职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健康优先

开展高职体育教学时,应将健康优先作为基本原则。高职体育教学以运动作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训练目标具有差异性,训练的模块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都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最高目标,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将健康优先的原则和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当中,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突出学生本位

在高中体育教学场景中,教学设计以及成绩评估,都应该学生作为中心,重视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训练以及学习健康运动心理的兴趣培养。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破除自卑心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体项目,丰富人际关系,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成绩评估环节,侧重观察学生心态、心理以及情绪的积极变化,突出学生本位,以人为本的思想。

四、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平衡理论教学和操作实践的关系

现阶段,高职体育教学中,过度强调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术的习得,对运动理论,特别是运动心理的教学较少,导致在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和比赛中,缺乏对自身情绪控制,甚至造成严重的胆怯心理。因此,在高職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平衡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践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训练当中,增强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把控。以篮球教学为例,除了安排技术动作和训练,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将能力训练、篮球文化以及心理训练结合起来,提升篮球教学的吸引力以及实战性。篮球运动作为大众运动,除了对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具有较高要求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在快攻时,是利用突破撕开对方防线,形成得分机会,还是将球助攻给机会更佳的队友,这一心理决策需要在短时间迅速做出。所以,在平时训练时,不仅需要反复训练,使身体技能达到最佳的训练状态,还需要通过设置不同场景,锻炼学生临场发挥和团队协作能力。比如在训练争抢篮板球时,以身体卡位和争抢意识作为两个独立模块进行单独训练,增强肌肉记忆时,增强学生利用身体优势、卡位意识与不同对手进行对抗的技巧。

(二)以人为本,转变高职体育教育观念

高职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输出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高职侧重于对学生实务教学,即重实践,轻理论现象较为突出。将就业率作为评价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忽视个体综合素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直接导致了体育教学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分量轻,并且不受重视。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以及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心理活动、生理活动以及社会性活动进行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首先,体育教师积极学习现代体育理论,树立现代体育观。将心理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为体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现代教育观要求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课程改革,课程安排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也需要与社会发展要求保持一致,通过体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其次,提升课程安排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目前高职体育教学成效不显著的原因在于课程设计和安排脱离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忽视兴趣爱好在推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岗位能力匹配的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和企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素质也成为企业重点考察标准,比如应急反应、情绪管理、危机处理以及团队协作。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都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所以在课程创新过程中,需注重将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作为课程改革的着眼点,优化课程质量。

(三)创新体育教学内容,丰富认知结构

近年来,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促使体育产业逐渐发展壮大,中外体育交流频繁也让更多新型体育运动开始在国内形成一股新生力量。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正处于成熟阶段,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小众体育运动和民族类体育项目能够快速积累部分粉丝群体。因此,基于体育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创新体育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第一,探索最新体育运动教学方式。对现有体育大纲内容进行拓展,关注国内外体育发展的新动向,引导学生拓展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将传统教学内容结合时代發展特点,根据学校条件适时引进,比如将攀岩、航模运动等。第二,注重开发本地区民族体育类项目,增强提升人文情怀。长期以来,高职体育运动培养的是学生竞技精神和个人能力,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扶持,民族体育项目逐渐被大众接受,所以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高职体育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促进个体心理的全方位发展。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地位,需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目前的评估标准的建立是单向的,对学生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的评估由教师进行,缺乏交互评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科学性。所以在评估体系中,应该增加对学生心理健康指标的评价,摒弃目前以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评价体系,将人际关系、意志品质、团队协作、学习态度等因素加入对学生的评价中,弱化考试分数的作用,同时需要注重评价对象的层次性,对不同对象进行差异化的评价。此外,实行自评、他评、互评机制,推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评价的育人作用。另外,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发展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充分沟通,掌握其心理变化轨迹,特别是在新环境、困境中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五、总结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需要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及时调整。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也符合学生个性发展规律。转变体育教学观念,以人为本,才能最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林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2]曾白琳,孙雄华,胡俭云.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职体育教学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9).

[3]薛欣.论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5(01).

[4]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5).

(作者单位: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高职体育教学途径心理健康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关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教学信息平台的构建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