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将成为每个人的社会标识

2018-09-10宗蕾

新阅读 2018年4期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全民文化

宗蕾

商务印书馆,这个有百年历史的出版机构盛载着我们满满的敬意和神圣感,这不仅源于每个人刚上学时必备的《新华字典》等工具书,还有张元济、夏瑞芳、高梦旦、王云五等老一辈出版家的事迹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现在的商务印书馆人传承了老一辈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砥砺前行、一往无前的气质,做精品传承中华文化的担当,紧跟时代勇于领先的豪迈。在两会召开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商务印书馆的掌舵人于殿利,他结合工作谈了参加政协会议的所思所想和对做好全民阅读工作的见解。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新阅读》:目前国家大力推动全民阅读,传统文化是重要内容之一。您在政协会上呼吁尽快出台诗词新韵律国家规范,这对普通大众来讲比较陌生,请您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于殿利: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及学习吸收现代社会的其他文化,其中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和灵魂。传统文化须加大力度宣传和弘扬,但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要有具体的指向、具体的方法和针对性才会收到好的效果,我认为诗词就是其中的一个着力点。

从我国最重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可以看到,这是采自于民间、体现了寻常百姓的智慧,并反映了传统社会智慧的一种文化形式,展现了诗词的特色:格律和韵味。现在国家大力倡导诗词文化,比如诗词大会就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在我的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喜欢诗词,尤其是古体诗。为什么古体诗更受欢迎?因为现代的诗歌没有古体诗词的韵律这样明显,字句的工整、及微言大义等方面都没有古体诗歌体现得那么充分。目前古诗词有很多爱好者,尤其是深得一些学生的喜爱,并开始流行吟诵古诗。但现在还没有教授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去创作古体诗词。关于讲解诗词韵律的书也比较少。还有一个情况是古诗词由于现代汉语语音的变化,很多字的语音已经压不上韵了。

现在有很好的诗歌创作环境和势头,听说大概有200万的作者群体,我的一个朋友一年能创作200首诗歌,这个数量是比较大的,但他还算不上专业的创作者。现在诗歌创作的当务之急是要利用好这样的势头,制定新的韵律标准,让这些诗歌创作在大众基础之上得到提升,那么在我们的这个时代里,就有可能出现大批的精品力作,这样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还能促进诗歌文化的繁荣发展。

要深刻地感受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并用古体诗词去展现我们的感受,光吟诵是不够的,全是白话也是很煞风景的。因此在政协会的提案里,我提出了一是制定韵律标准。二是要编著关于韵律标准的书籍,包括其起源、演变等类似于韵律的百科全书。三是在学校里开设如何创作古诗的课程。四是呼吁有关部门组织各种诗歌创作及比赛活动,调动大家的热情。我们知道,汉朝兴盛时,汉赋是发达的,唐代的诗歌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历史告诉我们,诗歌是盛世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阅读》:商务印书馆在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和出版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和探索,市场情况或者说读者的接受度如何?

于殿利:这几年我们做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的出版传承与创新,现在做了原大原样复制工程,有30000多卷,6000多函,128个书架。现在完成了,正在做数字化开发。同时推出了面向青年人的融入当代设计理念的普及产品如《茶典》等,迅速得到青年读者欢迎,并获得2018年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大奖。二是《百衲本二十四史》。三是古代经典如《老子》《周易》解读等。四是挖掘地方的文献,如《泉州文库》预计出版100-150种,现在已经开始出版了。另外是收集到的地方史料整理,如晋商史料整理,有82卷已经完成了。这些都是晋商留下的原始的票据等,有珍贵史料价值。以上这些都是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书籍,针对性比较强,主要是历史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价值,对市场来讲不属于销量很大的品类。

大力推动全民阅读

《新阅读》: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是王府井大街上的一个文化地标,在这个书店里不仅能找到高品质的图书,还能听到各领域名家的讲座,我们发现书店是美好的精神家园,是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场所,请您谈谈商务印书馆在新时代赋予涵芬楼的新功能。

于殿利:涵芬楼从创立之初的定位就是:不是简单地将其打造成一个图书销售中心,而是将其打造成文化交流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给读者创造更多的延伸的价值。现在涵芬楼每年能给读者提供60-80场免费的专家讲座,受到了读者欢迎,每期都有100人左右的听众。在新时期,涵芬楼也有新的意义和价值。现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这就要求个人自觉不自觉地去读,但是阅读也需要一种氛围,这就需要出版机构起到一种带头作用。很多人有惰性,很多人不知从何读起,如何读,另外还缺少交流的场所和機会,因此,涵芬楼最近两年又开展了读书会的活动,社会上的读书会都可以在这里进行读书活动。读书会的形式就是先由一个人主讲,接下来是所有人进行交流,这个效果就非常好,使得阅读真正成为促进沟通和交流的媒介。涵芬楼就是要成为阅读的中心,读者交流的中心。我们欢迎社会上的读书组织来开展活动,我们愿意免费给爱书人提供场地。如果他们需要设立主题或者请专家或者推荐书目,我们也都大力支持,提供一种全方位的服务。

《新阅读》:商务印书馆除了出版各类书籍,还有一些期刊,请您介绍一下这些期刊发挥的社会功能及意义。

于殿利:我们比较重点的刊物是1981年创刊的《英语世界》,在促进英语学习方面是有口皆碑的,后来逐渐定位于帮助从事翻译的学生和专业人士,每年杂志都举办世界杯翻译大赛,现在还是很受欢迎的。另外一本重点期刊是《汉语世界》,对外发行,在海外受到的欢迎度比较高,现在做了网络版和APP,粉丝过百万。汉语世界的文章经常被外国主流媒体转载,也是《中国日报》文章的一个来源。但是目前期刊受广告收入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每年商务印书馆会投入资金来助力刊物发展。现在《汉语世界》的法语版、阿拉伯语版、俄语等版本都在筹划和运作中。最近我们还申办了一本《语言战略研究》杂志,是在国家语委支持下创办的,这是一本联动学界,为国家语言提供智库支持的刊物,目前还在成长中。这本杂志起点比较高,有专家说,语言已经成为国家的软实力,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虽然这本杂志不是一种走市场的盈利性的刊物,还需要出版社来投入一些资金扶持,但这本杂志的价值让我们愿意付出,这也是一种文化担当。

《新阅读》:出版企业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但面临着互联网、游戏、各种享乐性消费、纸价上升等方方面面的冲击,您认为出版业的前景如何?

于殿利:出版越来越有前景这是肯定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就是人越来越有文化,知识不断丰富,思想变得深刻,而且人民生活已经摆脱了贫困时期,从这个意义来说,越是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高,而图书是满足这种需求最基本的方式,所以图书永远是朝阳产业。图书的呈现形式可能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得多样,但人们静下来读书思考是其他活动所取代不了的。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要把获取资讯和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区分开来。尤其要让孩子们知道,获取资讯不能代替书本阅读,这是需要我们去宣传的一种理念。只有静下来读书,才会让知识浸润到我们的心灵里去,对我们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那些资讯和浅阅读可能在我们疲劳时带来一时的快感,但是不能持久。时间久了,人们会回归到理性,就像人都喜欢出去玩和娱乐一样,玩了一圈以后,回来还是要投入到创造和劳动中去。

《新阅读》:做好全民阅读工作可谓千头万绪,需要投入人力智力财力支持,需要全民总动员,您觉得做好全民阅读工作的着力点在哪?

于殿利:全民阅读从我们自身来说是做好服务,不仅是服务一般读者,还要服务好机构、团体。全民阅读不仅是个人的事,还需要各方面的组织倡导;阅读不仅是个人行为,还需要各级组织来共同完成。我们要发挥行业优势,组织、服务、对接好学校、企业、社区、军队、书店等,做好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另外在读书理念方面还要大力倡导,在社会上做好宣传工作,让每个人认识到读书关乎到个人的成长,关乎到家庭、社会和国家,认识到阅读是一种责任。当生存问题解决以后,拥有多少钱可能不是让人那么羡慕了,人是追求物质财富的,但是满足口腹之欲后,人吃的什么、穿的什么、用的什么、开的什么车,已经不能成为构成你的社会地位,构成你的社会评价的唯一尺度了,而知识程度和文明程度将成为一个标杆,就是将来你开口说什么话,自然会构成人们对你的评价。原来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多是指你的收入状况、生活情况,将来无论你是干什么职业的,能够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能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标准是你开口能不能说到一起去,所以你的社会标识,是开口讲什么话,写什么文章,读什么书。这是我的认识。

“我的阅读与担当”

《新阅读》:您作为百年出版机构的领头人担子很重,有大量的管理工作,但在《新阅读》杂志改版为全民阅读行业刊物后,您写了《阅读要有怀疑精神》《多学一门语言等于多一种思维方式》《读原典探寻知识和思想之源》等文来支持,引经据典,读来耳目一新。感谢的同时我在想您是如何安排个人的读书与写作生活的。

于殿利:我的阅读时间基本都是挤出来的零星时间,大块的阅读时间就是法定的节假日。很多书籍都是在出差的路上读完的。一去一回带两本书,不超过200页,我尽量选薄一点的书,一本书大概100页左右保证旅途能够读完,这样比较有成就感。

我看书一般是一边看,一边用五彩笔做主题式的标注,这样我看完一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就印在我的脑海里了。写文章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哪本书里面有哪个主题,文章很快就会完成了。而且我会在时间比较短的时候,比如睡前的那么一小会儿,吃饭前的一会儿,或者我累了在沙发上不想看书也不想写东西的时候,我会把我以前看的书翻开,这有助于复习回想。等我再想写什么的时候这些东西就跳出来了,如果现写现找等于重新看一本书是很费时间的,这就是方法和效率问题。还有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会产生一些联想,看过的那些书的主题会不由自主地和业务和研究勾连在一起,产生一些思考,为我提供依据。这些天南海北的主题会让我产生各种灵感。

《新閱读》:您看书的类型有哪些?

于殿利:我看的都是我关注的书,如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科学史,有新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这些都告诉我人类文明史是怎么回事儿,从古到今发展的某一阶段最重大的成果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人类在那一阶段最需求的是什么,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人类又是怎么破解的,人类走到现如今未来又是什么,这些我都关心。

《新阅读》:商务印书馆的凝聚力,我想除了百年老店的品牌感召力,更重要的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内涵,企业领头人的人文精神,您是如何理解的。

于殿利:我认为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们职业自豪感是最强的。自豪感缘自于对从事的这个职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体现的认同。这个问题在有些人看来会很空,但对商务印书馆人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我经常跟编辑说,先不说我们给社会留下什么,先说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念想,当我们都退休了,甚至是我们离开世界之后,我们所编的书还在书架上被人们翻阅,还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满足感是其他任何事物所不能比的,所以我们把编最好的书作为一种职业理想,把国家文化传承的大担当落实到编好书上。我们每个年底的总结会都是一个颁奖盛会,评选出十余项大奖,奖励那些为出好书做出努力和取得成绩的一线员工,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做商务的员工,致力于做好书是无尚的光荣。

猜你喜欢

商务印书馆全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冬奥会“点燃”全民冰雪热潮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Stabbing Pain with Words
最有思想的句子
谁远谁近?
全民阅读优秀推广机构、推广人名单
商务印书馆喜迎120年大庆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