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格在海报里的影像艺术

2018-09-10龙芊霓

珠海 2018年8期
关键词:海报设计艺术设计

龙芊霓

从文案到隐喻,从用色到构图……海报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体现出海报设计者和电影创作者对影片的理解与艺术提炼。电影海报像是一部电影艺术的集中化展示,如果撇开一张海报的宣传功能不谈,它本身就像是一件带有故事性的艺术品。

百年历史的精致典藏

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海报几乎与电影同时诞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准备在巴黎的一家餐厅放映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到站》,当时他们制作了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自那时起,海报艺术就成为电影创作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早期由于印刷條件有限,电影海报大多是手工绘制。一些电影院甚至有自己的海报作坊,有新的电影片子等待发行,美工师会根据自家影院的需求,创作出形式各异的海报,张贴在影院门口,吸引路人驻足欣赏。不少好莱坞早期著名影片《乱世佳人》《蒂凡尼的早餐》《卡萨布兰卡》的海报都是手绘的,为了更好地宣传影片和吸引观众,一些大制作的电影还会请小有名气的画家为电影海报进行创作,这些海报都制作得非常精美细致,充满工匠意味。

或许从那时候开始电影海报就已经不局限于为电影宣传服务,它更像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手绘的电影海报凭精致的画面造型、独特的表现手法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具有特殊审美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引发电影爱好者的收藏兴趣。

最早一代职业海报设计师德海因茨,在1927年创作的《大都会》国际版海报,带有强烈的现代派绘画的特征,这张海报被人誉为“史上最美电影海报”。《大都会》海报的艺术语言非常简单明了,城市的几何形状和女机器人的圆润流畅的线条形成对比,背景和主体层次分明,深色的画面颜色也为海报增添了独特的吸引力。整体构图上,插图与字体设计结合的天衣无缝,所有的元素微妙地融为一体,和《大都会》电影所描述的反乌托邦故事主题唇齿相依,整幅海报看起来完整又醒目。在2012年的拍卖会上,这张海报以高达120万美元的高价卖出,创下海报交易史的最高纪录。

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媒体传播形式的多样化,电影海报的发展也迎来了黄金期。为了吸引粉丝眼球,各种新奇设计的电影海报开始在市场上争强斗艳,电影海报艺术也出现各种流派的变化,像古典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抽象派、超现实等。

世界经典中的艺术语言

如果说电影是流动的艺术,那电影海报就像是静止的艺术表达。一张优秀的电影海报往往和电影内容是相辅相成,海报设计者与电影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在某一层面达成一致,电影用动态画面的形式传播给观众,而海报用视觉刺激的方式传递给受众,受众通过海报在脑海中形成对电影内容的印象。

1991的电影《沉默的羔羊》的海报曾被美国电影学院评为最好的海报之一。在黑色的主画面中,女主角朱迪·福斯特幽灵般冰冷的脸印在画面中央,血红的眼睛茫然地盯着观众,似乎想要诉说什么,而一只彩色的飞蛾遮住她的嘴唇。这个压迫性的符号具有多重的含义,一直是影迷和评论家的最爱,吸引着人们去反复解读电影。

当然,海报中最为神秘之处在于那只飞蛾,它的背部看起来像是一个骷髅头骨。这个创意来自萨尔瓦多·达利的1951年的摄影名作《女人的身体骷髅》,作品中7个女人组成一只骷髅的形状,极具超现实色彩。海报的设计总监将7个女人组成的头骨换成彩色,藏入了电影海报中,刺激着细心的观者的想象力。海报富有新意的设计呼应了电影主角霍普金斯所说:“飞蛾的特点是蜕变,象征着电影里的杀手比尔也想转变,从一个男人变成女人。”

后来美国好莱坞发展出了一套固定的海报设计流程:在制作电影海报之前,设计团队先读剧本,再定下海报的组数和数量、风格、用途等信息。然后再精读一次剧本,才开始绘制草图。在样稿完成之后,设计团队会和片方沟通,配合。他们认为只有读透了剧本,海报设计师才从作品中提炼出创意,运用到海报中,给作品注入故事灵魂。

1998年好莱坞电影《楚门的世界》的海报,被称作是富有代表性的一次设计,头像瓶贴的设计放在现在来说或许已经不足为奇,但在当年的设计来说,这样的做法可谓是先驱。海报用上千张照片组成男主角楚门的头像,象征着电影中的楚门在生活中被摄像机持续监视的生活状态。这样的设计以复杂的照片构成单一的头像传递给观众,在第一时间传递电影信息的同时,也带一些电影人物心理探讨的意味。头像拼贴的设计思路后来又在2005年的《战争世界》,2007年的《亡命感应》等海报中都有相似的应用。

一张成功的电影海报,不仅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需要反映出电影的主题与格调,使受众产生探究的欲望,将商业需求和艺术品位做到完整统一,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虽然电影海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它的本质需求仍然是传播,电影票房的刺激才是海报行业发展的关键。

国产海报的后起突围

世界电影海报设计发展已有百年历史,但国内电影海报设计上发展还算是后起之秀。据资料显示,国内可追溯的最早的电影海报在1934年出现,是由胡蝶主演的《再生花》电影海报。

早期国内电影市场播放档期较长,内容较单一,电影宣传并不密集。当时只有一些大的电影公司才会发行电影海报,至于小的电影公司最多印一些电影故事说明书,而并非真正的电影海报,所以国内早期电影海报的发展不算蓬勃。

2000年后,手绘电影海报逐渐被电脑制作喷绘技术所代替,但国内没有专业的电影海报设计公司,大多电影都是直接交给广告公司进行宣传,这些公司没有专业的海报设计人员,制作海报一般简单套用西方排版模式,容易忽视影片的内容和主题。这使得国内电影海报设计趋向于世俗化,有设计感的电影海报寥寥无几。

随着新影院在各地开放,各种海报张贴在影院,就像是电影的一张脸,国内海报与国外大片海报的差距显而易见,国内电影行业受到一定冲击。国产电影想要在同一档期的电影中突围,是否拥有一张有足够穿透力的海报成为重要的竞争条件之一。

紧张竞争环境恰好刺激了国内电影海报设计往更高艺术水平上发展。2007年国内开始出现专业的电影海报设计公司,到如今国内海报设计也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流水线:从创意构思、棚拍取景,再到设计、生产,每个环节都有相关工作人员在精雕细琢。

2014年的《黄金时代》电影海报就是当时国内电影海报界的一道亮丽风景,影片因出色的海报设计未播先火。《黄金時代》的海报设计公司制作了一整套宣传海报,根据不同的国家影迷的风格喜好设计发行了不同版本的电影海报:有“白纸浓墨,天地辽阔”的泼墨版,有“锋芒毕露”的笔锋版,有“纯色调勾勒大时代”的国际版,有“线条描绘淡墨晕染”的纪录片海报,有“铿锵有力”的态度版海报……每张海报都让人强烈感受到设计师对电影的深刻解读与用心设计。

随着海报陆续公布,成功吸引一大片人对电影的关注,同时也刷新了很多人对中国电影海报的认识:国内电影海报不再是全剧组明星的“c位”争夺战,开始进行有内涵的艺术设计。英国BBC甚至因为电影海报的优秀设计而直接将《黄金时代》列入威尼斯电影节最值得期待的影片。虽然电影最后票房并不理想,但没有人能忽视这组海报的强烈视觉冲击与印象,这让国内影迷对国产电影海报的设计充满期待。

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电影海报在网络爆红,故事六件文物作为每一幅画面的主角,放大展示其局部的精美之处,而将修补文物的匠人剪影融于文物破损中,这样的设计对于“大历史,小工匠”这一主题的体现淋漓尽致,而海报上“择一事,终一生”的文案也印照了电影中修复师的匠人精神。海报的中国风设计与故宫文物的文化气质达成完美一致,吸引大批粉丝,成功引起当时社会话题效应,让国内粉丝对电影海报的关注升温。

到现在,国内的海报大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并分化出概念版海报、先导版海报、决策版海报等多个种类,全方位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近期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大热,从电影开机开始就有宣传海报推出,平面设计的战火已经打响。后续片方又推出关机宣传海报,定档海报,电影发布会海报,正式海报,随着电影票房升高,趁热推出相应庆功海报……这一连串下来,几乎所有的海报元素都与电影主题紧紧相扣,无论是细节还是框架都贴合了“药”的主题,每张海报发布都跟着电影宣传节点,看客在这样热闹的氛围中被带入电影话题的漩涡,成功让观众在热论电影的同时也享受了一场“海报大餐”。

虽然国内海报设计发展较晚,但是后劲十足,随着国内电影市场逐渐成熟,产业细分化和产业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影迷也在不断成长,在将来不管是国产电影还是电影海报设计都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海报设计艺术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曲国先 蔡丽娟 海报设计作品选登
海报设计作品四幅
纸的艺术
有种设计叫而专
张馨月等
张宇彤海报设计作品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