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①

2018-09-10芦丹丹

中国商论 2018年9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对策

摘 要:本文以学生创业胜任力的评估为基础,对“2+1”创业教育试点项目的现状展开分析,找出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对策:引入“创业学习”概念,完善“三师三生”项目,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结构,引导师生共创,从而有效提升创业班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完善“2+1”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胜任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3(c)-191-02

“2+1”创业教育模式,是浙江省高校推行的一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也就是说学生在原所属专业完成两年课程学习,第三学年转入创业学院专门进行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锻炼和创业园区项目运营的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1”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组织开展的产学研创一体化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在对全体大一、大二学生开展创业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以提高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为教学目标。目前学校已经培养了第一届创业班毕业生,作为首次尝试的新模式,需要及时了解现状,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从而提出优化对策,提升“2+1”创业教育效果,完善“2+1”创业教育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1”创业教育试点改革项目毕业的第一届“创业班”的4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变量

以学生创业胜任力为研究变量,通过对创业胜任力的评估分析,探索“2+1”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和问题,从而提出优化对策。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业胜任力进行了概念阐述和维度划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维度模型。Thomas等人从“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概念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战略胜任力、承诺胜任力”六个维度来定义创业胜任力。张炜、王重鸣在Thomas的基础上,增加了“情绪胜任力和学习胜任力”两个要素。李明章在大学生样本测量基础上调整了创业胜任力模型,选取了“情绪胜任力、态度和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获取”几个维度。本研究参照Thomas、张炜和王重鸣以及李明章对创业胜任力的维度划分,选取了“人际关系经营、机会识别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创业价值观、主动学习能力”5个二阶变量、18个测量项(含反向测项)来测量创业胜任力。

1.3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依据likert式量表编制,采用5分制。面向“2+1”创业班的40名学生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有效问卷率100%。回收的问卷中,男生占65%;女生占35%。文科类专业学生占57.5%;工科类专业学生占42.5%。除此之外,在调查“是否有家族经商背景”时,比例各占一半,在调查“是否曾经有创业经历”时,有创业经历的占67.5%。问卷的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结果良好。

(2)访谈法。对“2+1”创业班里40位學生进行了访谈,主要内容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践模式、教学效果、授课方式、培养形式等方面。

(3)统计法。本研究将使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1”创业班学生创业胜任力处于中等水平,相关创业能力仍有待提升

从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得分均值为3.98,倾向于同意,这表明整体创业胜任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学生在创业价值观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得分均值均在4分以上,这表明学生创业的自信力和积极性还是比较高,自主学习能力也比较好,尤其在学生为实现目标已开始实际准备行动方面得分最高,达到4.18分,倾向于完全同意,说明学生已处于创业行动阶段,并且表现出自身创业很强的主动性。这是因为学院“2+1”创业班在遴选时主要面向已经有创业行动或有相对成熟的创业项目及创业计划的学生。在情绪管理能力、人际关系经营、机会识别能力的分值介于同意和不确定之间,反映出学生的矛盾心理。学生既认可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又担心在压力和冲突下处理不好无法完成工作;既自我感觉人际关系良好,人脉广,又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焦虑担忧;既认可自身的机会识别能力,又表现出对识别的机会不自信不确定。学生普遍较为缺乏商业敏锐性,不能准确洞悉市场的变化、识别机会、把握商机;在人际关系方面,缺乏主观能动性;情绪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抗压能力薄弱,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中所带来的一些困扰和不自信而引起的负面情绪不知如何应对。在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机会识别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2 “2+1”教学模式得到学生认可,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对于学校以创业实践为主的“导师+团队+项目”的教学模式还是很受学生认可的,访谈中,学生表示听再多的创业理论课程不如来一场真枪实战的创业实践,他们对于创业以实践为主,并有创业导师从旁帮扶和指导的模式非常认可,但也有个别学生谈到,个别导师由于任务繁多忙碌,导致时间和精力不足,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而且个别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高,不能积极主动地与导师联系,维护人际关系,也侧面验证了测量中人际关系运营的得分不高的现象。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技能总体上不错,但在人际关系、机会识别、情绪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大力加强。这是由于“2+1”创业班的课程是以创业实践为导向,辅以创业理论的课程模块而设置,整体上较好地教授了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但在课程设置中,由于教学进度安排紧凑,像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这些创业素质方面的内容还比较薄弱,创业课程仍需进一步优化。

2.3 “2+1”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业胜任力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的功效难以量化

创业胜任力在创业的不同阶段是不断变化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里因充当的角色不同,必须掌握的创业胜任力也不同。在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育和开发过程中有很多动态影响因素,不仅需要学校及时的教育干预来满足创业者的具体需要,而且创业者本人在创业过程中也要采取主动的学习行为来提升自己的创业胜任力。在调查和访谈中可以得知,学校“2+1”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业胜任力的提升有着正向影响,但影响的精细程度难以衡量,难以说明“2+1”创业教育在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培育和提升过程中发挥的功效比例。并且由于学生从接受“2+1”创业教育到实际能很好胜任创业任务(也就是说创业相对成功)存在一段时间的延滞,这种延滞也对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估带来影响和困难。

3 优化“2+1”创业教育模式的对策

3.1 完善“三师三生”项目,引导师生共创

“三师三生”作为“2+1”创业教育项目的运行方式,在创业人才培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许多学者在实证中也表明,创业导师提供的及时、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作用对于创业胜任力培育和开发比传统的正规教育或培训更加有效①。在“2+1”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业导师的功能,落实其在实际开展中的帮扶作用。一是在“师研生随”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跟随导师进行技术研发,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但也容易忽略“创”,这就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教师在研发指导过程中注重融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二是“师导生创”中,学生作为创业主体,导师作为指导者,这种模式可以及时有效地帮助创业学生学习创业技能,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也容易出现访谈中提到的导师因教学任务繁忙或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而导致的所谓“创业指导”只是一句空话。这就需要学校出台制度和政策,将激励、监督、考评相结合统一,把“创业指导”也纳入到教师的业绩考评中。三是“师生共创”中,学生作为创业法人实体、教师以技术入股,这种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创业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创业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言传身教,传授技能和经验,又可以为学生的创业方向把舵、创业项目指导,同时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进行扶持和推广,有助于创业项目的孵化。学生作为创业主体,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動性,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达到学校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自主学习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胜任力。

3.2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结构,提升创业胜任力

在调查研究中可知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创业教育能提高学生识别商机的能力、创业洞察力、自信心和创业技能,并且还能丰富创业点子商业化、风险管理、创办企业以及管理、营销、信息系统和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创业课程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提高创业胜任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学者在研究中表明,机会识别能力、人际关系都是一种可开发的创业胜任力,创业课程是开发或提升机会识别能力,培养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适当手段。在“2+1”创业班的课程设置中,调整创业“硬”技能与“软”素质的课程比例,除了延续专业技能与创业技能的课程外,引入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软”课程,以启发式、辅导式、体验式等教学模式融入到课程结构中,提升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

3.3 引入“创业学习”概念,强化创业行为

创业本身带有极高的不确定性,环境的快速变革要求创业者具备应对的能力和策略。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创业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活动的成败。因此,创业学习伴随于整个的创业实践过程中。当前创业学习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一些学者从认知、社会、经验、能力等视角分别界定了创业学习的概念内涵和模式,比如认知学派将创业学习嵌入在信心与自信、创业目标、价值观与成就动机和目标实现的作用过程中;社会学派更多强调创业者所处的社会情境对其影响,通过从事的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等情境学习获取新的技能。经验学习理论关注创业者和新企业如何将创业经验转化为创业知识加以利用进而实现创业目标的过程。虽然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解析了创业学习过程,他们对创业学习的理解和解释存在一定分歧,但是其研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即都是研究创业学习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性以及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学的问题。学校教育目前一般都将重心落在创业者个体上,开展的创业学习多是在新企业孕育和创建阶段。而企业创立之后的成长和发展阶段为创业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创业学习应该是新企业组织层面的学习,是一个贯穿于新企业创建、成长和成熟等各个阶段的动态过程②。让创业者学会创业学习,具备学习的能力,才有可能有效面对创业过程的各个阶段。

参考文献

[1] 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2).

[2] 李明章.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的关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3).

[3] 谢雅萍,黄美娇,陈小燕.国外创业学习研究综述——基于认知、经验、网络和能力视角研究的比较与融合[J].技术经济,2014,33(1).

[4] 蒋德勤.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

注释

① 陈建安,金晶,法何.创业胜任力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9).

② 朱秀梅,张婧涵,肖雪.国外创业学习研究演进探析及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12).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R2017003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芦丹丹(1980-),女,辽宁营口人,讲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办公室主任。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