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校园贷”状况调查及对策探讨

2018-09-10邓晗

中国商论 2018年9期
关键词:校园贷互联网金融

邓晗

摘 要:近年来“校园贷”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弥补大学生资金短缺的同时,引发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逐渐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多方关注,各种评论褒贬不一,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山东省泰安市部分高校“校园贷”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 析可能引发的社会危害,从家庭教育、学校引导和社会监管三个角度探讨应对策略,有效规范目前“校园贷”不良的发展现象,预防借贷危机产生,有效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大学生网贷 “校园贷”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3(c)-043-02

1 “校园贷”的发展过程

2009年6月银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限制各大银行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自此大学生从银行信用卡透支消费的时代结束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其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另外大学生群体尚没有收入来源,绝大多数靠父母提供资金支持,且部分家庭经济并不富裕,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又处于创业高峰期,还有预期高收入的梦想,敢于提前消费,所以在有些家庭无力负担孩子消费、学习、创业上的资金需求时,急速膨胀的消费欲望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资金平台。

随着国家对民间金融市场不断开放以及互联网金融、小额担保贷款、P2P等金融方式发展,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校园贷”迅速兴起,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也引发了诸多问题。“校园贷”从2014年开始兴起,2015年发展壮大,后续出现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2016年8月银监会明确提出整改“校园贷”问题,2017年5月银监会再次联合教育部、人社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现阶段一律暂停网络贷款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贷款业务,同时鼓励银行等正规放贷机构再次进入“校园贷”。短短4年间“校园贷”经历了巨大的起伏,“校园贷”从雨后春笋般出现到迅速“跌破神坛”,诸如诈骗、裸条等现象也伴随着“校园贷”一同出现,加强监管成业界共识,各地相继出台禁令。

如此一波三折的动荡中,虽然有很多大学生享受到“校园贷”的方便和获益,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消费模式,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但是,网络借贷毕竟是一把“双刃剑”,诸多血淋淋的教训,也给大学生自身、家庭、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2 泰安地区高校“校园贷”调查现状及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校园网络借贷的使用情况,本文以泰安市四所高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包括重点本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和民办高职院校,保证了被调查人群的普遍性和数据的全面性。

2.1 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泰安地区大学生对于校园网络借贷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使用情况、“校园贷”在学生中的影响力等数据,共收集625份问卷,通过筛选,得到有效问卷600份,回收率96%。其中女生291人,男生309人,大一学生176人,约占29.3%,大二学生217人,约占36.2%,大三学生131人,约占21.8%,大四学生76人,约占12.7%。

2.2 大学生对“校园贷”的了解情况

在收回的600份问卷中,知道“校园贷”的人数为598人,占比为99.7%, 其中知道2家以上“校园贷”平台的人数为525人,占比为87.5%,知道3家以上 “校园贷”平台的人数为236人,占比为39.3%,知晓线下信贷平台的人数为137人,占比22.8%,说明“校园贷”在学生中的知晓度非常高,且以线上信贷平台为主。

大学生知晓“校园贷”平台的途径主要有:通过网络占95.6%,通过校园海报占86.7%,通过同学推荐占20.9%,手机短信占4.3%。对“校园贷”的接收程度,有57.8%的同学认可“校园贷”的积极作用,12.0%的同学持反对态度,认为没必要接受网络贷款,另外30.2%的人表示无所谓。

关于“校园贷”平台的可信度调查结果显示,首先是阿里、淘宝、京东等传统的电商平台,有86.5%的同学认为可信度较高。其次是如趣分期、任分期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调查的可信度为45.0%。然后是一些P2P贷款平台,可信度在20.8%,如投投贷、名校贷等。最后是其他贷款平台的可信度5.6%。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贷款还是比较理性,88%的同学认可“校园贷”形式的存在,如果有正规的贷款平台和监管,“校园贷”也是一种弥补大学生资金不足的一种好方法。

2.3 大学生的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中发现,88%的同学认可“校园贷”形式的存在,有高达50.1%的同学曾经使用过“校园贷”,且大部分为以分期购物方式的“校园贷”,占比达到89.1%,选择经济拮据原因的仅占6.5%,用于支付学习费用贷款,占比3.1%,其他原因占1.3%。贷款数额方面,56%左右的同学的借贷金额在1000元~5000元以内,约36%的同学的借贷金额在5000元~10000元之间,6%的同学贷款金额少于1000元,超过1万元仅占2%。还款方式上大部分同学通过减少自己的生活费支出、通過兼职、期待奖学金等方式。还款期限方面,24.4%的同学选择3个月以内,52.1%的同学选择3~6个月之间,12.3%希望在6~12月内还清,11.2%希望在12~24个月还清。本次调查问卷中未发现恶意贷款现象也没有学生反映使用非法的高利贷平台。

3 “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校园贷”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放贷机构优劣不齐,机构缺乏有效监管,风险评估形同虚设,甚至出现前期欺诈诱导贷款,后期采用暴力违法催收;另外学生的风险意识淡薄,对自身还款能力估计不足,也有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不力等,最后甚至出现了很多极端的现象,社会各种媒体均有不少报道。这些事件中,一方面是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涉事的金融机构难辞其咎。正常的校园金融生态应该是:债务违约的大学生自己承担责任;而违规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也自担亏损。违规机构笃定这些学生的家长不会坐视学生信用破产,最后用威胁等非常规手段来搞“风控”,这就与高利贷无异。大学生处于弱势一方,不能行使有效的保护自身,所以就出现了媒体大量报道的负面新闻。

本次调查中发现,在泰安本地大学生中绝大部分学生认可“校园贷”的存在,也未发现恶意贷款现象的发生,分析原因与学生贷款数额较小以及接触的基本是一些正规的贷款平台有关。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督,“校园贷”不应该成为众斥之敌。

对大学生而言,从行业角度讲,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的确属于比较优质的贷款对象,许多大学生家庭的供给只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许多同学通过节衣缩食满足更高的消费需求,其中也不乏还有很多自控能力好、有创业需求、有兼职收入的学生,希望获得资金支持实现自身价值,所以不该因为负面案例而剥夺他们的权利,不应该成为一刀切禁止“校园贷”的理由。本次调查中许多被调查对象并不太赞成大学生过度提前消费、做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生意,甚至借钱炒股等,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是非观念和自控能力,只要贷款消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贷款的用途合理合情,还是很受欢迎的。至于个别极端现象的发生,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因素,所以加强对大学生金融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风险意识,培养学生理性借贷的能力尤为重要。

对金融机构而言,目前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面向学生推出的主要是助学类贷款为主的信贷服务,消费型信贷的投入受到制约,因为高校学生无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正规平台无法介入高校消费信贷市场。但是部分高校学生确有信贷需求,这就为“校园贷”乱象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发放“校园贷”的机构数量迅速壮大,也说明大学生贷款需求的旺盛,这些放贷机构如果都能够做到合法经营,自然皆大欢喜,但是恶性的竞争,势必导致部分贷款机构的违法经营,对个别有虚荣心或者意志薄弱学生诱导欺骗,导致悲剧发生。这样对金融机构来说,如何合法经营是首要职责,金融机构合法经营、合理竞争,能够将学生贷款数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校园贷”的问题就不能“一刀切”。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加强“校园贷”监管以来,许多“校园贷”机构迅速倒闭或者转入“地下”,说明金融机构的违法经营是造成“校园贷”乱象的主要原因。目前各商业银行先后进入“校园贷”领域,满足了部分学生合理的信贷需求,希望这些正规的金融机构能够在“校园贷”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对政府金融监管机构而言,对大学生“校园贷”乱象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政府对金融活动负有监管职责,以确保其合法经营。政府对金融借贷领域监管的滞后,为大学生“校园贷”的乱象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在银行撤出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的业务后,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民间借贷在此领域的生存空间,民间借贷向高校快速扩展,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在校园借贷的监管上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机制,才导致某些网络借贷平台敢于通过非法手段从事校园借贷活动。历时2年的疯狂,对学生、对学校、对家庭、对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2017年5月银监会终于出手加强监管,笔者认为政府監管首先是各地银监部门应加强对网贷业务的监管,加强放贷人检查审计力度,把好资质审查关,再也不能让鱼目混珠的机构进入校园贷领域。同时通信部门要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控,做好网络监控。其次,金融监管部门应对借贷人进行严格的审查,规范贷款流程,同时要对借贷利率严格的监控,禁止高利贷的出现。根据调查学生消费类贷款的额度要严格控制,按贷款额度分层管理;对创业类需求要多加扶持,相应的学校或者创业机构也可以提供担保或者监督资金的使用。

总之,学生、金融放贷机构、金融监管机构是校园贷涉及的三方主体,学生要自律自控,金融放贷机构要合法经营,金融监管机构要尽职尽责加强监管,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校园贷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威中.校园贷的发展与影响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

[2] 谢德光.宋雪芹.高校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危害及教育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2).

[3] 赵忠亮.校园贷类借贷平台监管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 2016(35).

[4] 沈源.对校园借贷平台的探究与深思[J].现代商业,2016(15).

[5] 陈励.关于大学生校园网络贷款情况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 2016(SI).

[6] 王建刚.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与规制[J].中国商论,2017(3).

猜你喜欢

校园贷互联网金融
用法律红线整治不良“校园网贷”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校园贷”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吗?
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