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胥文化与中华文化之关系

2018-09-07史少博

天中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伏羲女娲山海经

史少博



华胥文化与中华文化之关系

史少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华胥文化来源于华胥传说。传说华胥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伏羲、女娲之母。华胥文化是基于神话传说的一种精神成果,是祭祀华胥、颂扬华胥及其子孙圣德的一种思想现象。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中华文化中积淀了龙的精神,而龙的传说与华胥文化有关。华胥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头的观点虽存争议,但中华文化中积淀了华胥文化的元素,“华胥之梦”中对无争、仁爱、无忧的理想社会的憧憬,是中华文化的内涵之一。

华胥文化;中华文化;源头

关于中华文化之源问题,诸多人进行过思考。有人认为中华文化之源头是《山海经》;有人认为是《易经》;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有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长江以南的苗越文化、西北乃至西域的草原文化三大源头。种种观点,不一而足。其中,也有专家认为华胥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头。本文拟对华胥文化与中华文化之关系进行探究。

一、华胥文化之由来

华胥文化来源于“华胥”的传说。我们知道,传说中“华胥”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伏羲、女娲的母亲。东晋郭璞《山海经注》曾提到“华胥”之词。而《山海经》是前秦的著作,具体作者与写作年代不详。因何推断《山海经》是前秦的作品?其根据是东汉王充《论衡》中的记载:“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见闻作《山海经》。非禹、益不能行远,《山海》不造;然则《山海》之造,见物博也。董仲舒睹重常之鸟,刘子郑晓贰负之尸,皆见《山海经》,故能立二事之说。使禹、益行地不远,不能作《山海经》;董、刘不读《山海经》,不能定二疑。”[1]209王充生于公元27年,死于公元97年,是东汉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由此推断,《山海经》早于东汉。王充《论衡》中提到的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死于公元前104年,是西汉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由此推断,《山海经》也早于西汉。前秦的《山海经》著作中就记载了伏羲的传说。《山海经》这样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2]163《山海经》中有提到“雷神”,而没有提到“华胥”。郭璞《山海经注》曰:“华胥履大迹生伏羲。”[3]32郭璞提到“华胥”履“雷神”之“迹”而生伏羲,但没有注明其理论依据。而“伏羲,风姓,各类书籍中又作伏牺、伏戏、庖犧、包羲、庖羲、庖牺、炮牺、宓戏,还有泰帝、太昊、泰嗥、泰皡、春皇、木皇等等”[4]18。

东晋郭璞《山海经注》描述伏羲之母是“华胥”,还有很多资料也有同样描述,如《河图》曰:“‘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5]145又《辞源》曰:“古代传说太昊帝庖犧氏之母。以履巨人足迹而有娠,生苞犧。”[6]2666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亦曰:“太暤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伏羲于成纪……”[7]2还有东汉王符《潜伏论 · 五德志》中有:“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作八卦,结绳为网以渔。”[8]经考证,记载“华胥”是伏羲之母的资料还有很多,如司马贞《补史记 · 三皇本纪》说:“太皞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养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其后裔,当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之胤也。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亦木德王。盖宓犧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9]78又《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庖牺。(宋均注曰:雷泽地名。华胥伏母。)……又曰:《钩命诀》曰:‘华胥履迹,怪生皇牺。’”[10]36

《山海经》中不仅提到了伏羲,也提到了女娲。《山海经 · 大荒西经》中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2]163“郭璞注云:‘女娲之肠,或作女娲之腹。’‘女娲古神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化,其腹化为此神。栗广,野名。娲音瓜。’”[11]262《山海经》等著作中虽提到女娲,但没有说明华胥是女娲之母。还有许多著作,也有对女娲的描述,如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这样描述:“女娲氏,亦凤姓也。承疱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7]3可见,《帝王世纪》中虽提到女娲,但没有明确女娲之母就是华胥。经考证,还有诸多资料记载了女娲,如司马贞《补史记 · 三皇本纪》曰:“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女娲氏没,神农氏作。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为六十四爻。初都陈,后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神农本起烈山。故左氏称,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厲山氏。礼曰。厲山氏之有天下。是也。”[9]78又如《列子 · 汤问》这样描述“女娲”:“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12]136上古文献记载女娲有“五德”:一是再造宇宙;二是化生万物;三是抟黄土造人;四是执掌太阴之事,为月神,为生育之神;五是创造了笙簧这种乐器。[11]263

古代描述华胥是伏羲之母的文献比较多,但是也有描述华胥是女娲之母的文献,如“毕沅注云:‘《说文》曰:“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广韵》云:伏羲之妹。’”[11]262因女娲是伏羲之妹,而华胥是伏羲之母,必然也是女娲之母。清朝梁玉绳《汉书人考表》卷二《春秋世普》中有:“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故世言女娲为伏羲之妹。”由此可知,华胥是伏羲与女娲之母。

古代传说中,华胥与伏羲、女娲有关,由此,华胥文化不仅与“华胥”有关,也与伏羲、女娲有关。另外,华胥文化还与黄帝的“华胥之梦”有关系。

黄帝梦游华胥之国的传说源于《列子》。“《列子 · 黄帝》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后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或作梦境的代称。”[13]183《列子 · 黄帝》中这样描述“华胥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之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惜。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12]33从《列子》中可知是“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也就是说“华胥之国”是“梦游”之国,是虚幻的理想之国。

还有记载表明,伏羲与“华胥之州”有关,如王嘉《拾遗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或人曰: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今叶以天时。且闻圣人生皆有祥瑞。昔者人皇蛇身九首,肇自开辟。于时日月重轮,山明海静。自尔以来,为陵成谷,世历推移,难可计算。比于圣德,有逾前皇。礼义文物,于兹始作。去巢穴之居,变茹腥之食,立礼教以导文,造干戈以饰武。丝桑为瑟,均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调和八风,以画八卦,分六位以正六宗。于时未有书契,规天为图,矩地取法,视五星之文,分晷景之度,使鬼神以致群祠,审地势以定川岳,始嫁娶以修人道。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布至德于天下,元元之类,莫不尊焉。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谓太昊。昊者,明也。位居东方,以含养蠢化,叶于木德,其音附角,号曰‘木皇’。”[14]1然而华胥立国的真实性难以考证。现在的陕西省蓝田县确实有一个名为“华胥”的地方,其根据是《纲鉴易知录》:“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注云:“华胥,在今陕西兰田县。”现在华胥的当地人,认为是华胥创立了华胥国。后人是否根据华胥传说命名的“华胥镇”,已无法考证。有学者考证母系社会确实有一个叫作华胥的女首领,其根据《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笺:“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日渚。”华胥镇至今矗立着一块石碑,记载着三皇的功绩,碑上刻有“古华胥”字样。

有专家认为今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一带为华胥故里与陵墓之地,《陕西通志》有记载:“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并且认为华胥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当然,还有专家有其他说法,关于伏羲、女娲的故里,有河南之说,也有山东之说等。但是有专家认为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之说比较可靠。母系社会在历史上,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是氏族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据历史学家考证:母系社会时期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由此看出,即使母系社会确实有一个叫华胥的女首领,但这位华胥是否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尚存争议。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推断距今大约60万年。1965年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是距今大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而1963年到1964年之间,在陕西省的蓝田县的华胥镇附近发现的蓝田人,大约距今80万年。由此可见,蓝田人并非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传说中的华胥是当时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附近的一个女性部落的首领,生活在母系社会或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的时代。这个女部落首领如果生活在母系社会的话,距今也只有7000年至8000千年左右。如果历史上真有叫华胥的女首领,也是因为母系社会的子女,都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缘故,所以含蓄地说成履巨人足而受孕。实际上,任何一名妇女,无论怎样履巨人足,也是无法受孕的。由此,“华胥履大迹生伏羲”也只是神话传说,并非历史。

由上分析,华胥文化可以说是追溯中华文化之根、祭祀华胥、颂扬华胥以及子孙圣德的一种思想现象。华胥文化是现代人追寻中华之起源的一种思考,也是追溯中国古代美好传说对人类精神发展作用的一种探究。华胥文化是基于神话传说的一种精神成果。

二、中华文化之分析

“中华”之词,《新华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古代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是汉民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用以指称中国。”[17]1237关于“文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这样定义:“①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②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17]1028《辞源》这样解释“文化”:“文治和教化。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晋束广微(皙)補亡诗由仪:‘文化内揖,武功外悠。’今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意识形态。”[18]1357从各种对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怎样对文化诠释,都离不开精神因素,离开精神的要素就不能构成文化。我认为:中华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具有悠久传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成果。根据《辞源》:“我国古代华夏族兴起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称其地为中华,亦称中原、中国。”[18]88可见,“中华”与“中国”是同义语。对于“中国”之词,《辞源》这样解释:“我国古代华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我国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成为我国的专称。”[18]87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源头和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老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寄予了古人们的精神向往与追求。由此可以说,我们中华文化从神话传说时期就开始了。

中华文化是中国大地上特有的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所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成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神话传说,到先秦的百家争鸣;从钻木取火,到四大发明;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从各具特色的地方小调,到温文尔雅的京剧……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无论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还是华胥之子女伏羲、女娲的神话,其“圣德”思想已经渗透中华文化之中,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主流。当今的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而且还在发展过程中,汲取凝聚了国外文化的精华,如今的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已经深深融合、凝聚在其中。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向外辐射,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其影响扩散到了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国家。

三、华胥文化与中华文化之渊源

神话能否作为文化的源头?我们看专家的分析。探究历史文化,王国维曾经提出了“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的材料相互印证、参证的“二重证据法”。20世纪90年代,专家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将人类学研究的民间口传文化作为第三重证据,提出了“三重证据法”。2005年有专家又在“三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考古的遗址、文物、图像”等作为“第四重证据法”。由此,口传的神话以及大量的神话图像,也就成了探究没有文字之前文化的依据。

《史记》开始就是“五帝本纪”,其中曰:“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15]1650其中“乃命羲、和”,集解孔安国曰:“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之官。”“乃命羲”的“羲”,司马迁原意是否指“伏羲”?如果是指“伏羲”,还接受“帝尧”之命令,说明在黄帝、颛顼、帝喾之后了。并且《史记》中“五帝本纪”没有提到华胥,也没有提到女娲。《史记》“五帝本纪”主要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而《列子》中记载了黄帝的“华胥梦”,“华胥梦”也只是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与憧憬,而祥和、美好社会的“华胥梦”,正是美好未来的写照。虽然《史记》中没有提到伏羲与女娲,但是班固《汉书》中把上古的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又上文已经考证,司马贞《补史记 · 三皇本纪》中补充描写了伏羲与女娲。并且司马贞《补史记 · 三皇本纪》明确了伏羲之母就是华胥,正如《补史记 · 三皇本纪》中曰:“太皞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并且描述了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9]78。《补史记 · 三皇本纪》中称赞女娲是“以其功高而充三皇”。可见,华胥之儿女已经开始了人类文化,故而追寻中华文化之源,自然就追溯到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发明网罟,教民佃渔畜牧”[19]349,以及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9]78,伏羲“子孙五十九姓”[20]9,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三皇之说也有多种,至今仍有争论,但其中一种说法,三皇包含伏羲与女娲。而伏羲与女娲之母又是传说中的华胥,如果按此推理,那么华胥文化自然成为中华文明之摇篮,成为中华文化之源泉。

法国拉法格曾说:“神话既不是骗人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想象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的自发的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他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了的那些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21]23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真龙天子”具有“龙颜”,穿龙袍,带龙帽,宫殿里到处都雕绘着龙。在民间,有很多民俗,如龙舟、龙灯、龙笛等。还有很多关于龙的成语或词汇,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章凤姿、龙行虎步、龙盘虎踞、龙潭虎穴、龙吟虎啸、龙争虎斗、藏龙卧虎、龙腾虎跃、龙生九子、龙头蛇尾、鲤鱼跳龙门、画龙点睛等。《竹书纪年》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左传 · 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说文解字》这样诠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22]212《辞源》诠释龙曰:“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6]3604《辞海》曰:“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新华词典》这样解释龙:“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古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17]633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神话,除华胥传说之外,还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23]6可见三皇在盘古之后。那么伏羲之母华胥与盘古谁先谁后?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即使都是神话,那么是“盘古开天地”为中华文化的源头,还是华胥履巨人足生伏羲而开创了中华文化的先河?按照《三五历纪》的说法,显然中华文化肇始于“盘古开天地”,因为能“开天地”说明了会拿工具改变世界,所以可以认为文化开始发祥。“后乃有三皇”之语,说明无论华胥与盘古谁先谁后,都可认为盘古是文化的始端,因为“盘古开天地”与华胥“履巨人足生伏羲”相比,“盘古开天地”才具有文化性,才可以作为文化的源泉。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盘古开天地”,还是华胥“履巨人足生伏羲”,都是神话传说,即使神话也属于文化,但神话的出现时间一般远远晚于神话人物(原型)所活动的时间。所以也无法断定“盘古开天地”或者“华胥文化”谁先谁后。

从凝聚千年的中华文化因素进行分析,伏羲、女娲之神话传说已经深入人心。在日常生活中,中华子孙至今还常常把自己说成是龙的传人,那么笔者就从中国龙入手进行探究。从远古至今,一般认为现实的世界原本没有龙,但也有古生物专家认为远古也许存在真的龙,只是龙的功能被人们神话了。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远古的人们把某一种动物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与标志,把某一特定的动物看作自己部落的祖先与保护神,这就是图腾崇拜。闻一多《伏羲考》认为龙图腾的原型是蛇图腾,他推断蛇图腾的部落打败了其他动物图腾的部落,就把其他部落的图腾元素添加到蛇图腾上,例如把牛图腾上的牛角或者鹿图腾的鹿角添加到蛇头上,后来又在蛇图腾上添加了猪的头或马的头,添加了大象的耳,又添加了虎或鳄鱼的腿,再添加了鹰的爪子与鱼的鳞等。经过了长期的演化与发展,于是众多图腾集合在一起,就逐渐形成了中华龙图腾。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体现了原始各部落的大融合、大团结。然而,也有人认为龙的传人等说法并不科学,认为这主要是汉族的信仰,对这些说法,西藏、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并不认可。笔者认为,中华文化不只是汉族文化,也不是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追溯中华文化的渊源,也是追溯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源头。然而,56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是齐头并进的,也不可能56个民族的文化同时产生,所以追溯中华文化的源头,必然会追寻到56个民族文化最早的发祥起点,这个起点可能是某一民族文化的发祥点,56个民族是个大融合的民族,某一民族的文化源头也就必然成了中华文化的源头,不可能中华文化的源头有56个。关于伏羲、女娲的传说也有多种版本,例如“由广西迁往滇南屏边苗族自治县的瑶族供奉盘古王,并把盘古、葫芦和伏羲兄妹视为三位一体。他们传说,有雷公拔牙教伏羲兄妹栽种,长生一个葫芦有土仓大,兄妹避入其中得免于洪灾,然后结婚,繁衍出汉、瑶各族。”[24]8所以,笔者认为: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希望少数民族的大家庭成员能理解,不去排斥与抵触。因为56个民族是一家人,现在已经不分彼此。当然,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与文化也至关重要。总起来看,中华文化中的中国龙的传说,与蛇有关,蛇又与人头蛇身的伏羲、女娲有关,又伏羲与女娲之母是华胥,故而又把华胥文化与中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又盘古在神话传说之中,被描写成龙头蛇身,所以从龙的传说方面,也无法断定“盘古开天地”或者“华胥文化”谁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况且,闻一多等人认为盘古就是伏羲,伏羲就是盘古;有学者认为盘古是伏羲的音转。如果伏羲与盘古是神话中同一人的话,也可以说华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但有很多专家认为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在《易经》。那么《易经》的总源头又能追溯到伏羲画八卦,而伏羲之母又是华胥,从这个层面上看,中华文化与华胥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就是华胥文化。无论是认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原文化,还是认为中华文化的三源头是中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草原文化,或者认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是“符号”,都会晚于华胥文化中的伏羲、女娲传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华胥文化是中华文化源头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此观点,当然还会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无论如何,中华文化中积淀了华胥文化的元素,华胥之国中的无争、仁爱、无忧的理想社会,一直是中华文化的内涵之一。

[1] 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09.

[2] 韩格平.山海经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68.

[3] 郭璞.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2.

[4] 韩广锋.山海经易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8.

[5] 郭璞.穆天子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6:145.

[6]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下册[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666.

[7] 皇甫谧.帝王世纪[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3.

[8] 王符.潜伏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

[9] 司马贞.三皇本纪[M].明末毛氏古汲阁刻本的影印本.

[10] 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2011:36.

[11] 安京.山海经新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62.

[12] 列子[M].叶蓓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33.

[13] 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82.

[14] 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1.

[15]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7:636–637.

[16] 齐冲天,齐小乎.汉语音义字典[K].北京:中华书局,2010:341.

[17]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33.

[18]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上册[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8.

[19] 编辑委员会.简明社会科学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9.

[20] 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M].北京:中华书局,1964:9.

[21] 拉法格.宗教与资本[M].王子野,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23.

[22] 古敬恒.新编说文解字[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212.

[23] 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6.

[24] 刘小幸.母体崇拜:崇拜祖灵葫芦渊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8.

〔责任编辑 刘小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Huaxu Culture

SHI Shaobo

(Xi'an Electronic and Science University, Xi'an 710126, China)

Huaxu culture comes from Huaxu legend in which Huaxu is the mother of Fu Xi and Nv Wa who are Chinese creators. Huaxu culture is a kind of spiritual achievement based on myths and legends. Chinese nation claims to be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embodies the spirit of the dragon which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Huaxu culture. It is the sour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a certain sense, and benevolence, peace and happiness are also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Huaxu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source

2018-03-17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5XZX005);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5A021)

史少博(1965―),女,山东德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G03

A

1006–5261(2018)04–0129–07

猜你喜欢

伏羲女娲山海经
谈伏羲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女娲
伏羲创八卦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伏羲画卦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