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皇帝称呼看执政能力

2018-09-06板桥霜

华声 2018年8期
关键词:世祖谥号高祖

板桥霜

历朝历代,对庙号评定非常严格,不够的,没有资格。即便后来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了,后世也会根据文治武功,在具体文字上下功夫。

对皇帝的称呼不是小事,既不能直呼其名,又要威风便捷地被提及,这在古代士大夫那里,一直是件头疼的事。于是,庙号谥号、年号、尊号被发明出来,用于称呼皇帝。简而言之,庙号是用来方便把自己放进太庙供后代奉祀的,死了才有。谥号是皇帝死后,臣子对其一生功业的评价;年号则是用来纪年的。

“祖、宗”之争

古人说,天子七庙。就是说一个王朝里面,如果每个皇帝死后都建庙的话,随着王朝的持续,会越来越多。《礼记》就作了一个规定,除太祖庙外,要依次毁去较早祖先单独修建的庙,把他们的灵位迁到太庙里面,使宗庙总数保持个恒定数字。有一些功劳格外出众的君主,就会上庙号以示尊崇,永远立庙祭祀而不毁去,所谓“百世不祧之庙”。

关于古代皇帝的庙号,是很有讲究的。一股来说打江山是祖,坐江山是宗,祖的地位远远高于宗。太祖作为是宗庙中的始祖,主要授予开基肇业的皇帝,如赵匡胤、朱元璋的庙号全部都是太祖。

这里面也有不按规矩出牌的朝代,如隋、唐开国皇帝杨坚和李渊的庙号者都是高祖。其实,自南北朝开始,人们就喜欢管开国皇帝称高祖,刘裕、石勒、萧衍、陈霸先这一千人的庙号都是高祖。这种混乱的局面,正好说明了当时高祖和太祖是等价的,不过从辽宋开始,王朝建立者全部为太祖,再无“高祖”了。

理论上说,第二代皇帝的庙号应该是太宗。如汉唐宋明清五个王朝的第二代领导人刘恒、李世民、赵炅、朱棣、皇太极,无一不被尊为太宗。

即便贵为太宗,也还是要比“祖”的庙号逊一筹。比如,元太宗窝阔台在世祖忽必烈面前,评价是明显不如后者的,汉太宗刘恒(文帝)也明显不如汉世祖刘秀(光武帝)。能获得世祖庙号的,往往都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

当然世祖也不是随便能当的,宋高宗赵构去世后,尤袤等大臣定号高宗,洪迈独请号世祖,理由是赵构如刘秀般“中兴”了宋朝基业。尤袤的观点是:“太上亲为微宗子,子为祖而父为宗,失昭穆之序。”刘秀不是哀、平二帝的直系后人,其称无嫌。

康熙皇帝是清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因为第一帝顺治已经称为“世祖”,那么康熙帝的庙号应该称“宗”,是在雍正帝的坚持下,依旧被定为“祖”,并且是“圣祖”,也是空前绝后了。要知道之前唐、宋分别上圣祖庙号的都是李耳(老子)、赵玄朗(财神)这些大仙。

除此之外,带“祖”的庙号仅有刘备和南唐李昇的烈祖、北齐高洋的显祖等,而带“宗”的庙号则五花八门,需要严格区分。如“文、武”这样在谥号中明明听着很美好的词,在庙号里也是贬义。如汉武帝、汉光武帝、魏武帝这些谥号都很霸气,但唐文宗、明武宗(正德帝)、清文宗(咸丰帝)这些庙号,都是性格懦弱或残暴的代名词。

谥号是怎么被玩坏的

庙号制度从商朝开始,皇家非常谨慎,拿两汉来说,整个二十余帝,有庙号者不过七人。但没有庙号,也得称呼上一代皇帝啊!有人说了,只要是皇帝就一定有谥号,用谥号是一个非常简单方便的办法。

到唐朝的李治、李隆基时期,又出问题了。武则天给李治和自己改了个新称呼——“天皇”“天后”。但李渊、李世民怎么办?只能跟着改谥号了,李治就把李渊的“大武”改成“神尧”,把李世民的“文”改成“文武圣”。

武则天称帝后更是创造了一个新体例:尊号。意思是活着就可以上美称了。李隆基特别喜欢这种尊号,到天宝十二年时,他已经是“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了。没办法,他又顺改了几个祖宗的谥号,李渊改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改成了“文武大圣大孝皇帝”。自此以后,皇帝谥号全部变成了这种裹脚布,越来越长。到清朝,皇帝谥号已经扩充为二十多个字,如康熙帝的谥号就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唐代宗時期,颜真卿曾上奏,认为大家都用初谥多好啊,高祖称为武皇帝,太宗称为文皇帝,以此类推。当然,这个建议最后没通过。怎么办,那就用庙号来称呼啊!每个皇帝都“发”一个庙号,皆大欢喜。

“子议父,臣议君”

庙号与谥号一样,都是“子议父,臣议君”。历朝历代,对庙号评定非常严格,不够的,没有资格。即便后来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了,后世也会根据文治武功,在具体文字上下功夫。

例如宋神宗的庙号就是司马光主持商定的。“神”这个字有“功业不足、半道而废”的意味。宋神宗熙宁变法草草了事,意欲征服西夏却几遭惨败。同样,明神宗万历皇帝从中兴到怠政再到最后干脆不上朝,此二人以“神”字为其庙号,都是很恰当的。

总的说来,在庙号这件事上,正值的臣子秉求公允,对皇家也不是太买账。乾隆帝死后群臣议庙号为高宗,嘉庆最初是反对的,理由是“唐高宗、宋高宗都不怎么样,元、明两朝都就没有再出现高宗”,但最后还是没能改变群臣的决定。乾隆帝成为高宗后,依然不能改变这个庙号明褒实贬的味道。

反过来说,如果皇帝足够强势,百年以后,子孙也不该乱改其庙号,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开始被尊为明太宗的朱棣。

嘉靖帝的父亲兴献王没有当过皇帝,根本不能入太庙,但嘉靖帝偏要勉强。可惜太庙中的名额已经满了,兴献王要进去,就必须祧一个出来。

按规矩,被祧出来的第一顺位应该是朱棣,但嘉靖帝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经徐阶等人点拨,把朱棣的庙号改为了“成祖”,这样可以使他与朱元璋同为“万世不祧”之君。而被祧的就是仁宗朱高炽了。

嘉靖帝能改之前的,自然也担心死后自己会得到什么庙号。他生前曾明确表示不想要世宗,结果死了以后,大臣们还是给他定了世宗这个庙号。

值得一提的是,崇祯帝朱由检被上的庙号之多,可能是排在前列的了。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即位之后,先称其为思宗,第二年又改为毅宗。隆武帝继位后,他把崇祯帝的庙号改为威宗。在北方,清军在吴三桂带领下,打着替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入关的,还给朱由检上了庙号明怀宗。但后来又去除了怀宗庙号,改为庄烈帝。直到民国,崇祯帝才又被公认为庙号为明思宗,原因就不言自明了。

摘编自《廉政瞭望》2018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世祖谥号高祖
送你一幅画
金开国前的部落战争——以世祖至穆宗时期为中心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漫话谥号
辽太祖尊号谥号考辨
说“谥号”
从犯颜直谏的古弼和知错就改的魏世祖说起
劝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