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乾时期珐琅彩瓷的演变及其原因

2018-09-04王凯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演变

王凯

摘 要:形成于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不仅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因其精美的制作手法和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而在世界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发展,珐琅彩瓷在演变中吸收了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展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珐琅彩瓷为切入点,通过对其胎釉、造型、绘画纹饰、制作技艺及风格的演变进行研究,探讨其变化发展的客观因素,从而丰富对清代宫廷珐琅彩瓷器研究。

关键词:康乾时期;珐琅彩瓷;演变

一、康乾时期珐琅彩瓷的演变

尽管珐琅器在宋元时期就已出现,但是以传统的陶瓷工艺为基础的瓷胎画珐琅器却在清朝康熙时期才出现。以景泰蓝(铜胎画珐琅)为原型制作的珐琅彩瓷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发展,制作技艺逐渐成熟,所烧制的珐琅彩瓷除技艺精湛、绚烂多彩外,还具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一)康熙时期:这一时期是琺琅彩瓷形成阶段,而推动珐琅彩瓷出现的要归功于一个欧洲传教士——朗世宁。朗世宁为了获得清王室支持而带来了欧洲珐琅器献给康熙,结果珐琅器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由此而开展了中国瓷胎珐琅器的研发,并于康熙晚年烧制成熟。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无论从珐琅色彩、纹饰以及款式方面都模仿技术成熟的铜胎画珐琅的原有因素。由于瓷胎珐琅技术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珐琅彩瓷在制作工艺上显得较为粗糙,器形较小,类型单一,器物也只是一些较易烧造的日用瓷器。珐琅料还需从欧洲进口,因而数量较为稀少,现存也仅几十件。从瓷胎来看,选用景德镇烧制白色素瓷胎,这种素胎是为了完成画珐琅工艺而烧制出的。从绘画装饰来看,通体装饰是区别于其他瓷器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时期多采用满涂的方式,是中国传统制瓷技艺融汇西洋画手法的一次突破。瓷胎绘画多以花卉主题出现,其中芍药、牡丹、月季等花卉图案更占据重要地位。从款式方面看,“康熙御制”奠定了其独特地位。总体来说,康熙时期珐琅彩瓷正处于形成时期,技术尚不成熟,还未脱离铜胎画珐琅的模式,但是以花卉为体裁的康熙珐琅彩仍然具有雍容华贵的时代特色。

(二)雍正时期:是珐琅彩瓷的兴盛时期,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远胜于前代。在胎釉方面,选用内外均匀釉质的景德镇细白瓷,这种细白瓷能够使珐琅彩瓷色彩更加透亮,提升瓷器的通透感,具有器型轻薄、胎釉细腻的特点。在珐琅料上,开始使用清宫造办处的珐琅料。在器物造型方面进一步发展,形制丰富,有碗、盘、碟、方盒、茶壶,并出现了茶具和酒具,但是仍然以生活日用品为主。在烧制技术方面,多采用一次制成法,消除多次上色,反复烧制的弊端。在绘画纹饰方面,继承了前代花卉题材,还增添了诗文、图章以及山水花鸟等,从而成为一种集诗画印的新型珐琅彩瓷。总体来讲,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无论是从烧制技术、绘画纹饰方面与前代相比都有长足的发展,因其近乎完美的瓷器质量和中国传统书画印的绘画风格而闻名。

(三)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在绘画纹饰技艺方面承袭前代,而且还表现出其时代风格。中外交流的不断加深,以及西方绘画技艺的影响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珐琅彩瓷的方方面面。在胎釉方面依然沿用景德镇细白瓷,但是内外胎填涂绿石釉的方式使其具有独特的时代风格。在纹饰艺术上,乾隆一改雍正时期的清新淡雅,以浓墨重彩来奠定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纹饰上总体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继承前代雍正时期集诗书画印的绘画风格,并在原有绘画体裁的基础上增添了人物、传统建筑等体裁,丰富了中国传统的纹饰内容。另一个是吸收西洋画的绘制技法,着重绘制欧洲异域建筑和人物,来满足统治者对欧洲风土人情的了解。在器物及功能方面来看,器形更加丰富,更加复杂,具体有蒜头瓶、葫芦瓶等。这一时期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用具,也出现了具有鉴赏价值的珐琅器,如乾隆珐琅彩西洋人物纹瓶等。在款式方面来讲,这一时期的款式样式十分丰富,主要有以楷体或者是仿宋体印制而成的“乾隆年制”和“大清乾隆年制”款。乾隆后期虽然珐琅彩瓷开始走向衰落,但是以其精美的绘画、款式、纹饰等,仍然使珐琅彩瓷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康乾时期珐琅彩瓷演变的原因

康乾时期珐琅彩瓷经历了由形成到成熟的发展历程,纵观其发展,总有其发展的因素,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促进了珐琅彩瓷工艺的发展。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研究得出以下原因。

(一)统治者对珐琅彩瓷的关注和支持,促使珐琅彩瓷技术的成熟。

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都对珐琅彩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康熙二十七年研究烧制瓷胎珐琅器,最终于三十二年后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艺。统治者征调各地能工巧匠来御器厂和造办处,共同研制珐琅彩瓷的烧造技术。同时命令各地瓷窑提供精美陶胚供造办处烧制,将在景德镇烧制好的瓷胎运送到京城的烧造办再进行二次烧造,这样才能烧制出合格的珐琅彩瓷。统治者为了推动珐琅彩瓷的发展,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使珐琅彩瓷技术迅速成熟。

(二)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珐琅彩瓷技术的成熟,丰富了珐琅彩瓷的艺术手法。

康熙时期废除海禁政策之后,许多欧洲人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精美的珐琅器,而且也带来了西方绘画技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瓷器的装饰绘画技法。以郎世宁为代表的欧洲人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向统治者宣扬西方基督教和欧洲风土人情,而且在康熙皇帝加紧研制珐琅彩瓷之时加入其中。他们不仅熟悉了铜胎珐琅器制作的技术,而且在绘画纹饰方面增添了西方的色彩。就这一时期出现的绘制西洋风土人情的珐琅彩瓷也印证了这一“西学东渐”的过程。西方绘画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推动了珐琅彩瓷绘画手法的多样化,为中国的陶瓷艺术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题材和艺术手法。加深了中国对欧洲的了解,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珐琅彩瓷也正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与西方古典绘画艺术相融合的结果。

(三)景德镇制瓷的有利条件及其成熟的细白瓷胎为珐琅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且薪火相传的瓷都,景德镇在陶瓷制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景德镇地处于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以高岭土为代表的优质瓷土对景德镇瓷胎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景德镇陶瓷烧制历史久远且规模庞大,很多瓷器工人通过家族传承或拜师学艺的方式延续瓷器烧制技艺,从而保证了景德镇瓷器的高质量。清代御窑厂更使景德镇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瓷器生产更加精美,烧治技术更加成熟,检验要求更加严格。因而景德镇成为了珐琅彩瓷瓷胚的供应产地。优质的细白瓷胎使得珐琅彩瓷的装饰魅力和审美价值得以充分展现,使珐琅彩瓷艺术达到了顶峰。

纵观珐琅彩瓷三代的发展,虽时间短暂,存留较少。但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而在陶瓷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通过探析珐琅彩瓷演变的原因,更让我们了解到了一种瓷器变化发展的客观因素,推动我们对珐琅彩瓷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丹.马建博.清代宫廷御用“珐琅彩瓷”纹彩艺术风格探析[J].文史探源.152.

[2]周恩中.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艺术及历史研究:1716-1789.[D].清华大学

[3]王建华.清宫珐琅彩瓷综述[J].古陶瓷研究.33-37.

[4]周戈琳.清三代宫廷御制瓷胎画珐琅艺术的演变及其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

[5]范文.清三代珐琅彩瓷绘艺术的装饰特征.[D].景德镇陶瓷学院

[6]史美香.珐琅器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

[7]刘朝晖.明清以来景德镇的瓷业与社会控制.[D].复旦大学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