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肾活血法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及对血清MCP-1、AngⅡ水平的影响

2018-09-03龙,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26期
关键词:肾衰竭活血血液

崔 龙,袁 海

(湖北文理学院附属襄阳市中心医院,湖北 襄阳 441021)

慢性肾衰竭是由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久治不愈发展而来,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呈现出进行性、不可逆性发展,病情复杂危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1]。目前,西医多以药物治疗为主治疗慢性肾衰竭,但是不能控制病情进展,而且毒副作用较大[2]。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日益备受关注,其能针对本病本虚标实主要病机给予辨证治疗,在改善症状、缓解病情、延长生命等方面疗效肯定[3]。本研究观察了补肾活血法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诊治的8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西医诊断参照《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4]相关标准,中医辨证分型依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5]中脾肾气虚、血瘀湿浊证诊断标准,脾肾气虚证症状: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腰酸膝软、食少纳呆、舌淡有齿痕、脉沉细;血瘀证症状:腰痛、面色晦暗、肢体麻木、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有斑点,脉细涩或涩;湿浊证症状:食少纳呆、肢体困重、恶心呕吐、舌苔厚腻。患者临床分期为Ⅰ~Ⅱ期;血清肌酐(SCr)<442 μmol/L;年龄18~75岁;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入组前接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替代治疗者;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感染等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者;合并心力衰竭者;因精神疾病、脑血管意外等不能合作者;合并严重脑、肝、心及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和恶性肿瘤者。随机将8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24~75(52.46±7.53)岁;病程1~16(8.38±2.01)年;临床分期:Ⅰ期13例,Ⅱ期29例。研究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3~75(51.82±7.66)岁;病程1~19(8.54±2.13)年;临床分期:Ⅰ期14例,Ⅱ期2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降压、利尿、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液透析治疗,应用德国费森尤斯4008S型血液透析机,采用F60S1.3M2血滤器,给予碳酸氢盐透析液,设置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血流量为200~250 mL/min,每次血液透析时间3.5~4.5 h,每周3次,持续治疗3个月。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基本方:黄芪30 g、白术15 g、当归15 g、生地黄15 g、茯苓15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5 g、赤芍15 g、何首乌15 g、苍术15 g、半夏15 g、大黄10 g、红花6 g,1剂/d,水煎过滤得400 mL汤汁,分2次温服,持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中医症状积分:统计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包括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畏寒肢冷、食少纳呆、头晕、腰痛、面色晦暗、口干口苦、恶心呕吐、水肿、腕腹胀满、大便干结或溏、夜尿清长,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1,2和3分。②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5]中相关标准评定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显效:SCr下降≥20%或肌酐清除率(Ccr)上升≥20%,中医临床症状积分降低≥60%;有效:SCr下降≥10%或Ccr上升≥10%,中医临床症状积分降低≥30%;稳定:SCr无上升或下降≥10%,Ccr无下降或上升≥10%,中医临床症状积分降低<30%;无效:SCr上升或Ccr下降,中医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甚至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稳定。③肾功能指标:抽取2组治疗前后5 mL清晨空腹外周血,室温静置,2 000 r/min速度在离心机上离心10 min,保存血清样本,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SCr、Ccr和尿素氮(BUN)。④血清MCP-1、AngⅡ水平: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MCP-1、AngⅡ水平。

2 结 果

2.12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2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肾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SCr和BUN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Ccr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SCr和BU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2组血清MCP-1、AngⅡ水平比较 治疗后,2组MCP-1、AngⅡ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清MCP-1、AngⅡ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普遍存在机体代谢紊乱,增加氧化应激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引起免疫细胞和一些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过量炎症介质,参与慢性肾衰竭发生发展过程[6]。肾实质细胞在炎症递质的作用下可产生MCP-1,其能促进特异性白细胞经过血液循环迁移至肾组织,同时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黏附因子,使血管内皮和白细胞黏附,增大血管内皮通透性,还可介导聚集炎症细胞,加重肾脏内皮细胞功能紊乱[7]。在肾脏内皮细胞出现功能紊乱后,机体会产生大量内皮素,从而导致肾脏血管收缩,肾血流量降低,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促进AngⅠ在内皮细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转化为AngⅡ,使AngⅡ水平升高,AngⅡ能影响AngⅡ1型受体,从而使MCP-1基因表达上调,增加MCP-1分泌量,由此产生恶性循环,加速慢性肾衰竭进程[8]。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多以碳酸氢盐透析液为主,能有效清除机体代谢废物,调节酸碱和水、电解质动态平衡,但血液透析属非生理性,在透析过程可能会因小分子蛋白、氨基酸丢失和红细胞破坏,使患者营养不良和贫血状态加重,产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使血液透析效果受限[9]。

根据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中“水肿”“关格”“虚劳”等范畴,在《素问·水热穴论》中记载:“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腑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指出主要病变部位是肾脏[10]。现代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病机与肾、脾统摄固藏功能及肾、脾、肺三脏水液代谢失常密切相关,因肾、脾、肺亏虚,肾虚则气化异常、水湿内停,脾虚则水湿不能运化,肺虚则水道不能通调,造成泛滥肌肤或水肿,肾不固摄,脾失统摄,使精微外泄,气血津液输布失司,瘀血、水湿、痰浊内生,日久浊毒内蕴[11]。因此,本病本虚标实,以肾脾肺气虚、阳虚为本虚,以瘀血、水湿、痰浊为标实,故在临床治疗中以补肾活血为基本治疗原则。本研究所用补肾活血法中黄芪益气固表、托毒排脓、利水消肿,白术燥湿利水、健脾益气,当归调经止痛、补血活血、润肠通便,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共为君药,以益气健脾、活血利水;生地黄清热生津、止血凉血,枸杞子补肾益精、补血安神,菟丝子补益肝肾,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何首乌养血滋阴,合为臣药,以滋阴补肾、益精补血;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大黄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泻热通腑,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共为佐使,以活血化瘀祛浊;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益肾、活血化瘀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明显促进机体产生抗体,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减少血浆内皮素分泌,清除氧自由基,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扩张肾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变和微循环[12];生地黄能抑制多种真菌,同时促进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赤芍能抗炎和调节机体免疫;大黄可影响肾小管系膜细胞与上皮细胞增生,进而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还可使血液中必需氨基酸增加,纠正机体脂质紊乱,减少BUN合成[13];红花具有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提升肾血流量、清除自由基,改善血流变等作用[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及SCr、BUN、MCP-1、Ang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cr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补肾活血法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能提高治疗总效率,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猜你喜欢

肾衰竭活血血液
多彩血液大揭秘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与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效果观察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
利肠汤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益肾降浊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活血化痰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血液偏型
蛭龙通络胶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