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从预习开始

2018-08-27陈文婷

报刊荟萃(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预习要求条件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预习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让学生预习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提前理解新课文的内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因此,文章将对语文教学中的预习展开具体的讨论,并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预习;条件;要求;方法;检查;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素质教育思想贯穿在语文教学中,较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我们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语文教学中预习这个环节,教师如果引导得当,对实现教学目的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于预习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教育家叶圣陶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叶老认为:在阅读方面,学生通过预习中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体会,才会“真知”读,才会“真能”读。学生在预习阶段可以经历到几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因为他们动了脑袋,得到理解,可以变苦恼为快感,变死记为思索,变无所用心为注意力集中,认识上实现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获取知识到应用知识的矛盾转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学思索”、“自求解决”的习惯和能力,语文教学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模式已为实践所淘汰,创新预习,有助于教师由主演地位向导演的变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指导学生预习,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给学生创造预习的条件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由于大部分学生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点点滴滴都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已养成一种惰性,有的学生虽然预习了,也达不到要求和目的,更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所以,老师们要经常给学生讲预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随时注意学生自学热情和自觉性,其次,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资料,给予具体的提示。叶老说:“学生拿了一篇文章来预习,往往觉得很迷惘无从下手。老师要教育他们去参考,指导他们去思索,最好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提示。”这就要求教师提前精心准备 ,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问题,让学生课前或者课堂上通过阅读思考,在解答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稍加点拨、引导达到教学目的。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前,由于这篇课文没有相应的背景材料,学生很难把握预习的重点,于是,我根据教学要求“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择材料”这一重点布置了预习题:课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这两道题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查找资料,多数能做出正确的解答。

二、要明确预习的要求

语文预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朗读课文,理解词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生再根据老师提出的疑难和训练要求,在预习本上用铅笔完成预习作业,包括写生字词解、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大意,做部分练习填空,解答疑难并适当提出疑难。根据课文不同,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例如预习略读课文《敦煌壁画》 时,可让学生找有关介绍它们的图片资料,通过看图初步感知古代艺术的精湛。学习精读课文《出色的老师》时,则要求学生吃透课文,弄清楚文章中心,理解为什么说“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出色的老师”?“我”对黑人学生有哪些感情变化?

三、要交给预习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使预习不断深入,收到成效,形成习惯和能力,必须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教读课文就是使学生掌握略读和精读的方法。

什么是精读呢,精读就是细琢细磨的研读,它要求咬文嚼字,对文章进行细细推敲,不仅要了解文章,还要体会文章大意,揣摩每一篇课文的好处,把握每一篇课文的精髓,弄清每一篇课文的写法,从而得到读书写作的必要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对学生给予详细的指点,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预习精读课文《故宫》时,必须完成以下任务:①读准生字并组词,用红笔圈出不懂的字、词,理解“烟雾缭绕”等词语;②了解课文内容,课文重点写了哪些建筑?③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④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⑤体会作者对故宫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那么什么是略读呢,阅读的要求在于能大致知道文章基本内容而不需要去关注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预习略读课文《女娲造人》时,只需完成以下任务:①读准生字并组词,用红笔圈出不懂的字、词;②思考:女娲为什么造人?她是如何造人的?人是怎样的?

四、要及时检查和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人其实都有惰性,尤其是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查,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预习的程度。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查,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就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则流于形式。所以,检查必须针对预习要求,及时的一一落实,而且要进行精心设计。就以本人的教学流程为例,我大约用8分钟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或默写,或学案检测,或板书等方式直接检查基础知识,使“三讲三不讲”落到实处。这种做法,既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督促学生保证预习的效果,又为教师找准讲点,还使预习认真的同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基础知识解决之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内重点探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利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用于课堂學习的时间就会大大拓宽。

此外,对认真预习的前十名同学予以表扬,对预习态度不端正的最后三名同学予以批评,并让语文科代表记录。这种个人档案式奖惩使学生非常重视预习作业。强化预习行为的结果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预习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阅读习惯。这种预习作业制促使了80%以上的同学做到主动预习,学生由于做了预习作业,心中有准备,课上学习就主动,并能积极地讨论、争辩等,在学习过程中又通过动笔改正,加深了印象,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教师重视课前预习,并给予精心指导,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陈文婷,广东省化州市中垌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预习要求条件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简议小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的要求及其措施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黔东南日报》:地方报纸重大主题报道的选题与采写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