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教学中国家意识的培养

2018-08-27卫娟娟

报刊荟萃(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政治教学价值观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国家意识”的基本内涵和培养中学生国家意识的重要性,并着力分析了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这一价值观目标。

关键词:政治教学;国家意识;价值观

历史启示: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想要崛起于世界之林的国家,必须拥有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历史潮流的价值理念。这样的价值理念往往比武器和财富更具活力,能够帮助一个国家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牵引这个民族走向光明的未来。我认为,这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就是——国家意识。

那么,什么是国家意识呢?学者张金学等认为,国家意识是一种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谭梅玲等人认为,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并由此产生的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密切联系起来的心理。国家意识既是一种政治意识,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国家意识能极大地激发公民的义务感和责任心,促进国家的繁荣和昌盛。笔者总结以上学者的观点认为:国家意识就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的归属感和認同感。

一、培养中学生国家意识的重要性

(一)国家意识是个人价值观的向导

《中国青年报》曾经在清华校园做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位清华学生中,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另外4位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时,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还有3位说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但不敢保证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表示要看情况再作决定和不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

这些轻易把自己的祖国抛之脑后,把祖国当作跳板的留学生们,纵使有很多的正当理由不回国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都缺乏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感!一个人的成长总是处在一定时代和社会之中,他离不开他所成长的本土环境。当中学生树立强烈的国家意识感后,就会自觉地从国家的最高利益出发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摆正自己的位置,凡事以国家为重。

(二)国家意识是爱国主义的前提

国人只有首先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对祖国产生认同感,然后才可能热爱它并终生执着追求,正如邓小平所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国家和人民。”试想一想,如果现在的中学生对自己的祖国都缺少认知、认同感,他怎么可能有爱国之心、服国之举?

可以说,没有国家意识,就没有爱国主义。爱国者的标准首先就是要承认、尊重自己的国家,国家意识是爱国者必有的基本品质。爱国主义可以成为中学生们的信仰共识,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补充。国家意识培养了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使中国人绝不盲从于人、照抄于人、听命于人、受制于人,致力于中国的复兴,做国家的脊梁。

(三)国家意识是国家兴亡的试金石

国家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稳定发展的基础,以“大一统”观念为核心的国家理念自古至今都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有了它就可以更好地调动海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我们的国家。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催生出的所谓“普世主义”政治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和弱化着国家的主权及中学生的国家意识、政治观念,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作为一门承担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课程来说,政治学科理应在课堂内外不遗余力地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的培养和塑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宣传。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结合他人的研究文献,认为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二、政治教学中国家意识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中的挖掘

作为一线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阵地上大力发掘教材中的爱国教育的因子,结合鲜活生动的事例来培养学生增强国家意识。

比如,在《政治生活》中,教育学生应“秉持理性”,参加反日游行但不采取违法暴力,抵制日货但不打砸抢烧,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在《文化生活》中,让学生体悟到:由于文化因素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影响既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所以保护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当以国家的视角审视国家利益时,国格的潜意识就能以其巨大的感召力、辐射力和内驱力支配国民的情感与行为,从而使其在情感上和灵魂深处产生一种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

(二)时事热点的渗透

时政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天下大事的重要手段。笔者在各类教学中都尝试运用时政教学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的培养。

比如,指导学生在政治课堂前做“新闻播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中学生时政报》、《瞭望》等杂志,收集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事件、中美贸易战、台海问题、中国杭州G20、一带一路等材料。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并针对发言内容,多角度思考、阐述问题。

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学科各类课程教学中有机地镕入时政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关心时政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时政,并作联系实际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责任意识和国家观念。

(三)社会实践中的内化

长期以来,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是封闭的,限制了学生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新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一弊端,提倡贴近学生生活、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在《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的经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企业运行模式,可安排学生参观周围一些著名企业;《政治生活》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的教学中,教师可带学生参观当地政府部门,在政府文件阅览室查阅文件,感受政府“阳光工程”的作用。再如,《文化生活》的第四课,“传统文化的继承”,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集、访问调查当地本土文化“昆曲”的古与今,来感受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机遇和挑战。

政治认同是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国家意识是政治认同的前提,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的因素,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引导,才能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公民。

参考文献:

[1]戴平安.论国家意识的作用及其培养[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7).

[2]孙杰.略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国家意识”的养成[J].教学与管理,2013(4).

[3]刘海英.全球化态势下我国青少年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探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

[4]张蓉.中学生国家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2.

[5]人民网,北大清华最优秀的学生哪去了?2005.

作者简介:卫娟娟(1983—),女,汉族,河南灵宝人,硕士研究生,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政治教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