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适应性的公共教育学课程生成路径探索

2018-08-27王静李玉

报刊荟萃(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适应性

王静 李玉

摘 要:课程转型是高校应用转型的突破口,公共基础课程的应用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公共基础课程的生成路径可以从突出适应性、调整课程理念,面向应用型、调整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工作任务化、重构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适应性;公共教育学;课程生成

作为师范类课程的必修课程,公共教育学是指高等院校中非教育学专业的其他师范类专业为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所开设的课程[1]。在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发展过程中,公共教育学课程要以“适应性”为原则,重构课程蓝图,调整课程理念、课程定位和课程结构。

一、突出适应性,调整课程理念

首先,就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而言,应用型课程的理念受到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倡导“教育要为个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价值。美国的杜威主张打破学科逻辑的框架束缚开展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并实行“做中学”的教育方法。而后现代主义认为课程不是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是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教师和学生分别也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和“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本的“解读者”和“建构者”[2]。其次,应用型课程的理念还要与学校发展定位相适应,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再次,应用型的课程理念也应适度关注学习者本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方面,“适应性”应用型课程理念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二是与学科发展逻辑相适应;三是与学习者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公共教育学课程理念的调整正是基于以上思考: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量,基础教育因其高度“应试性”而遭到社会舆论的质疑和批判,而教师是最基层、最直接的教育政策执行者,正确引导师范生的教育观念,培养其运用教育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對其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会产生一定影响;从学科逻辑角度而言,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础科目,目的在于培养师范生科学的教育理念、问题意识、教育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方式;从个人需求的角度而言,公共教育学课程着眼于师范生未来职业能力架构中的基础素养,培养会思考、懂研究、强实践的“准教师”。

二、面向应用转型,调整课程目标定位

长期以来,公共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比较偏重学科理论知识的习得和掌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化。

与课程理念的“适应性”相一致,应用型课程目标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学生应该了解或通晓什么(原理、理论、规律、现象等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掌握或会做什么(技术、技能、算法、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形成或具备什么(策略、认知工具、素质、能力等反省认知的知识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基于以上理论考量,公共教育学的课程目标应该进行调整:师范生应该了解基本的教育概念、教育理论与教学原理;掌握基本的教育分析方法,研究基础教育现象和问题;最终形成基本的教育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方式,成长为热爱教学、关心教育、会思考、懂研究、强实践的“准教师”。

三、教学工作任务化:课程内容重构

与“适应性”课程理念相适应,应用型课程内容的建构应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包含基本的、核心的职业技能训练;二是包含一定的基本学科知识传授;三是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重构应用型课程内容时,应该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细化学习领域为主题的学习情境也称为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必须借助某种载体进行传递或承载有效教育教学信息。基础课程从形式上可以是活动、问题、试验等,从内涵上可以是观点、概念、原理、公式等。载体的选择必须具备范例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

基于应用型课程“适应性”建构理念和工作过程任务化的基本思想,公共教育学的教育内容按照中小学教师具体工作角色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如表1所示,将中小学教师的不同工作角色的工作步骤进行解构,并与已有知识体系的相关内容进行关联,可以看出,教学工作主要与教学、课程这两部分核心内容相关,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与教学与学生、班主任工作这两部分内容相关,科研工作主要与教育研究方法这一部分内容相关。而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除了要重构这些直接相关的内容,还要把其他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时事评价、实际案例点评等内容,让教学内容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而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也是极其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反映教师教学智慧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赵莹.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08:4.

[2]威廉姆斯.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

作者简介:王静(1986—),女,河北辛集人,硕士,韩国又石大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评价。

李玉(1986—),女,河北冀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基金项目:衡水学院2016年教改重点项目“对接行业标准的衡水学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g2016009);衡水学院院级课题“转型发展期‘三校整合背景下衡水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6L030);2017年衡水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7jxtd05)。

猜你喜欢

适应性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从文化学角度看心理健康观
杂交中稻新品种展示结果分析
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差异调查研究
高职单招新生适应性问题探讨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