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2018-08-27刘爱萍许建宝

报刊荟萃(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刘爱萍 许建宝

摘 要:国内精神文明整体建设力度逐渐加大,使得高校对于思政教育这一工作整体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思政教育之中,提升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对于思政教育这一工作的具体指导,对于高校之中思政教育这一工作效果的整体提高都十分有利。而坚持把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当作教学理念,能够推动高校之中思政教育这一工作的整体改革,并且还能加大高校现有思政工作整体创新力度。本文在对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必要性加以阐述的基础上,探寻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具体方法,以期为高校实施思政教育提供相应指导。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期“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是高校实施思政教育必须坚持的一个理论。高校中思政教育这一工作目标主要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思想观念。当代的大学生思想较为开放,视野也变得更加广阔,其更加注重个人需求以及发展方面的满足,这使得传统思政教育难以满足时代发展及学生需求。因此,高校中的思政教师必须把以人为本当作指导理念,不断对思政教育实施改革,以此来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具体需求。

一、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必要性

(一)对社会发展具体需求进行满足的实线

高校思政教育在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具体指导之下,若想对社会发展具体需求加以满足,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如今社会已步入到信息时代,整体发展非常迅速。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了解的信息知识越来越多。过去思政教育只是灌输形式的教育活动,其对大学生具有的独立批判这一权利进行了否定。而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则可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育,这样能使大学生逐渐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观点;第二,时代高速发展促使所有人都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而高校是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阵地,假设一味向学生灌输教育内容,这样对其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非常不利。

(二)促使高校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伴随教育事业整体创新发展,大学生具有的思想政治方面素质逐渐得到各界广泛关注。而如今大学生现有思想政治方面素质依然未达到教师标准,而且实际状况也不尽人意。第一,多数学生都缺乏正确信仰以及理想信念,同时这些学生全都没有长期奋斗目标,并且对于自身未来缺少规划;第二,这些学生普遍缺乏正确价值观念,太过把自我当作中心[1]。多数高校学生对于道德意识以及社会责任这一意识都严重缺乏。所以,高校实施思政教育十分必要,而且在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具体指导之下,调动学生具有的能动性,这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素质十分必要,能够促使学生进行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具体方法

(一)对学生真实心理需求加以重视

现阶段的高校学生普遍都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除个人成长外,还需对社会建设这一重任进行承担。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否,除了关系其学习质量之外,同时还关系到民族兴旺以及国家实力提升这一问题。高校学生具有的心理健康方面问题是高校思政工作一直需要解决的难题。而高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很容易导致叛逆以及抑郁情绪出现,甚至会造成学生出现违法行为[2]。所以,高校实施思政教育需对学生真实心理需求加以关注,同时思政教育具体内容还需对学生真实心理需求加以满足,让其能够在思政教育之中不断正视自身问题,并且借助一些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对思想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进而促进学生成长。

(二)接受并且重视学生差异

教师实施个性化的思政教学,除了是对教师能力的锻炼之外,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把学生素质的具体培养当作教学目标,对学生具有的个体差异加以认可,这样才能在思政教育中对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加以落实。因受到素质结构以及个人条件的较大影响,大学生在思维以及性格方面都存在着较大不同,思政教师必须对学生个性加以重视,因势利导,进而帮助学生成长。

(三)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將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作为指导实施高校思政教育,就是借助思政教师外在力量来让大学生把正确思政观点逐渐转化成自身思想当中的一部分。而思想政治具体目标不但需要高校教师完成,还需学生进行积极配合。高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能够促使高校思政教育整体效率的提高,并且扩大其影响范围。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期间,需把自身观点与学生进行分享,让学生对一些不良思想进行自主抵制,克服思想懒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及世界观。同时,大学生可实施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教育,这样才能使得教学内容逐渐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让其在受教育期间逐渐形成完善思政体系[3]。

三、结论

综上可知,在高校思政教育当中融入以人为本这一思想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并且能促使高校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提升思政教育整体有效性。基于此,高校教师在实施思政教育期间,若想更好地融入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就必须对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加以重视,接受学生差异,同时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政教育当中对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切实落实,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玉玲.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论视域[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1):103-106.

[2]张金婷,王丽颖.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模式——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31(12):98-100+104.

[3]任静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202.

作者简介:刘爱萍(1981—),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石家庄铁道大学材料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许建宝(1979—),男,汉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