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8-08-27徐艳金志国

报刊荟萃(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研究

徐艳 金志国

摘 要: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以往的思政教育工作普遍关注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對他们的优点、发展潜能和积极品质关注不够。这种消极取向的教育会使教育者采用质疑、批评、指责和惩罚等消极方式对待受教育者,非但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妨碍了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本文试图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强调通过营造积极的思政教育环境和氛围,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品质,践行积极行为,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及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提出并进行深入研究的。积极心理学相信:人类善良美好的一面与病态的一面同样真实地存在着,对美好品质的研究与对疾病的研究同样重要。它把研究重点放在善良美好的一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从积极的角度对现象做出新的解读,激发每个人潜在的积极力量,挖掘和开发潜能,最终成就每个个体的健康幸福、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从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幸福、满足、希望、乐观、快乐等。强调我们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从个体层面,主要研究和培养个体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三是从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也就是影响个体积极品质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健康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高效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1)教育目标一致。在促进个体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上,二者具有一致性。

(2)人文关怀相通。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源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坚持人文关怀,关心关爱学生。

(3)尊重个体价值。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开发个体积极人格品质,最终达到促进个体和谐发展、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的目的。同样,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产物,思政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除外在的教育活动外,更需要个体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尊重个体价值,注重个体性功能的发挥。

(4)研究内容交叉。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内部因素如情绪、情感、品格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外部因素对人的影响及作用,以及内外部因素互相作用的有效机制。大学生思政教育也密切关注人的思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内部因素,并通过有效的教育,调动内外部因素的协调运行,最终实现目标。

(5)教育方法互补。积极心理学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积极认知法、正面引导法、赏识教育法、乐观解释法、积极疏导法、正面归因法等,这些方法比较生动活泼。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主要有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等,这些方法较为生硬刻板。积极心理学提供的这些方法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6)教育对象重合。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人”,目的都在于正向引导人的心理和行为。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学是集教育学、管理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于一身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作为心理学最新分支的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理所当然。以上这些都为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

在长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国已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然而,高校传统思政工作日益暴露的缺点,迫切召唤积极心理学的介入。首先,理念落后。传统的思政工作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问题或有“问题”的学生身上,由于过度强调问题,导致学生的积极品质常常被忽视,结果是非但原来的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出现了新的问题。其次,理论课缺乏吸引力。教师是完全施动者,学生是完全受动者,授课内容过分注重社会性功能,而忽视了学生个体性功能的发挥。最后,自身孤立,缺少与家庭、社会的有效沟通。只有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四者紧密联系、协调一致、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使高校思政工作效果达到最优。而积极心理学正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手段。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

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每一个学生个体功能的发挥,通过增强积极情绪体验,挖掘和培养学生潜在的积极品质,构建积极有效的“学生一学校一家庭一社会”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一)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新型的积极道德教育关系

(1)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2)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示范。

(3)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积极的人格品质,并引导学生努力践行。

(4)对学生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解释。例如这件事背后有什么好的动机,能让学生通过这件事学到什么等。

(5)不要过分关注学生已经发生的问题,而是积极引导其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给学生希望和改过自新的动力。

(6)扬弃传统消极的思政教育方法,采用理解、接纳、鼓励、赞美、肯定、信任等更加符合人性、积极的方法。

(7)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渗透和灵活运用语言艺术。

(二)适应时代和学生需求,调整理论课内容和形式

思政教育理论课应加强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追求幸福人生,因此在内容上应增加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同时要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入手,结合他们关心的热点,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内容。可以围绕“六大美德力量—24项积极人格特质”设计各项教学活动,通过反复的积极情绪体验的刺激和老师、同伴的鼓励,培养学生这些积极品质。以“体验式”感恩教育活动为例,可以设置问题导入、创设情境、诱发情感、表达情感、感恩升华和小结拓展六个环节,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树立、提高感恩意识,并学会如何表达。此外,在其他课程中也可以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使积极教育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

形式上要打破主客体对立的师生关系,實现双方平等对话,同时要增加小组活动和实践教学环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接近积极人物,亲身感受榜样的力量。

课堂环境方面要创建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鼓励同学们勇敢展示自己,互相看到并学习对方身上的闪光点。

(三)构建“学生一学校一家庭一社会”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不仅重视个体积极情绪的体验和个体积极品质的培养,而且重视积极组织系统的创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组织系统主要包括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因此,要整合学生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种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组织系统的教育合力。

学生自身: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新闻,积极认识、评价自己,结交积极乐观的良师益友,经常参加积极有益的活动,多积累积极情绪体验,培养积极品质。

家庭层面:关爱孩子,正面关注孩子,对其进行正面教育,和其进行良好互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做好榜样。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鼓励并带领孩子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与学校保持积极良好的互动。

学校层面: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硬件上包括校园、教室、宿舍、图书馆和操场等公共设施;软件上包括校风、班风、舍风和学风建设。多成立积极向上的社团,并引导其开展活动。多举办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新渠道,并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此外,还要利用寒暑假家访等活动实现家校联动,关注学生成长环境,共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社会层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尤其是媒体,更应承担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闻的责任。有关政府机关也要加强督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好尺度。就像积极道德教育的提出者周围说的那样:“开展积极的道德教育采用以正面、积极为主的教育方法,但并不意味着积极道德教育完全排斥惩罚,或者说把惩罚排除在道德教育之外。积极道德教育认为完整的道德教育应该包括惩罚而不是排除惩罚。”同样,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好的做法我们也应该继承下去。创新与传承并举,才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周围.积极道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2]林春.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11月.

[3]郑雪.积极心理学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徐艳(1986—),女,河北承德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金志国(1968—),男,河北承德人,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GXDJ2017B13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