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如何将社会工作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

2018-08-27曾永鑫莫波发

报刊荟萃(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生工作社会工作高校辅导员

曾永鑫 莫波发

摘 要:我国传统辅导员在工作理念、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上存在工作理念老化、未建构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单一的问题。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能够帮助辅导员更新工作理念,丰富专业知识,扩展工作方法,使辅导员的工作更能适应现代学生工作的需求,是一项促进现代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可供借鉴和研究的资源。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社会工作;学生工作

高校工作人员中,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扩招、信息的广泛传播、改革开放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对高校的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今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情况和几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同。然而,我国高校的辅导员自设立岗位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并未进行大的变革,已不能满足现今高校学生工作的需要。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服务他人、帮助他人”为宗旨的学科,有着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工作方法、知识体系的建构已经相当成熟完善,对现今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试从职业理念、知识结构和工作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述辅导员存在的困境,并试图通过引入社会工作来为之破局。

传统辅导员在工作理念、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上存在着以下现象:

其一,辅导员的“威权”观念。辅导员作为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其“威权”包括对上和对下两个方面。对上,辅导员要完成学校部门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对下,辅导员要管理好班级的学生。传统辅导员的观念里以指导意识、领导意识、管理意识为主。故而对上,辅导员倾向于满足上级布置的任务,工作较有盲从性,缺乏独立性。辅导员倾向于以一种领导者、管理者的姿态面对学生,对学生的角色期待也趋于单向化:守纪律就好、听话就好。传统辅导员的观念里缺乏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和人文精神,故而影响了学生工作的成效。

其二,我国现行条件下辅导员还未形成专业化的职业路径,没有建立专门的辅导员知识体系。我国于1953年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岗位,这是现在高校辅导员的前身。然而,从目前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来看,其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困境[1]。首先,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辅导员职业准入标准。也就是说,该由什么专业的人,拥有什么技能的人担任辅导员,目前国家并没有相关规定。按照常规,高校里担任辅导员的专业以社科类居多,也有学校招收辅导员不限专业。这种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对辅导员这一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没有统一的认识[1]。由于没有专业作为支撑,缺乏专业的知识体系,辅导员的工作多依赖于个体的过往经验。而个体经验由于其分散性,不便于知识的复制和传递,难以应付现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多元化需求。

其三,工作方法上面,辅导员多采用说服教育、关心感化、劝说引导、榜样示范等方法来开展[2]。这些方法比较老旧单一,且不受学生欢迎,成效不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对此类方法的态度比较消极。比方说,面对大量严肃的说教,学生可能会点头以示顺从,但在心理上并未真的接受。辅导员看似完成了教育的任务,实则无法走入学生的内心,学生也没有得到真实的收获。这种工作方法另一个缺点在于过分强调平均主义,而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性,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2]。此外,辅导员还需要完成上级指示,做大量简单重复的事物性劳动,诸如收集信息、制作表格、检查宿舍等工作。处于这种工作状态下的辅导员,往往无暇兼顾自身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而这种长期无法有效提高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状态又进一步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

若要破解辅导员工作面临的困局,需从职业理念、专业知识及工作方法上找到归依。《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属性、职业定位及发展趋势》一文提出高校辅导员可以划归为两个专业领域,其一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其二则是社会工作专业[3]。其中社会工作独有的价值理念,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可以帮助辅导员在工作中有效整合资源,用更科学的方式实现帮助大学生成长的目标。

第一,社会工作的理念能够满足我国现代高校学生的需求。社会工作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个人或群体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满足其社会需求。社会工作提供帮助并不以帮助本身为最终目的,而是强调助人自助,其方法是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使每一个个体在关注中学习成长,进而发展自己独特的潜能,“授人以渔”。社会工作在助人过程中,强调同理心,始终注意和被帮助者保持平等关系。这恰能帮助辅导员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弱化辅导员”威权化”“行政化”的理念。帮助辅导员去除“学生管理者”的刻板印象,取之以“知心大哥哥/大姐姐”的形象,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更能满足现代高校学生的需要。

第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适用于辅导员工作,值得辅导员借鉴。由于助人的广泛性,社会工作在知识体系包含两大方面,其一是社会工作理论,其二是社会工作实务。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社会工作擅采百家之长,知识覆盖面极广,涉猎的知识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比如社会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其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就来自于社会政治民主理论,系统功能理论,社会变迁理论;再比如治疗模式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就包括心理学中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认知行为疗法等各样心理学知识。总之,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需要帮助的人”,辅导员服务的对象是“需要帮助其成长的学生”,二者在服务对象上是共通的。而社会工作为着服务人而建立起的专业知识体系,恰好可以为辅导员所借鉴。

第三,社会工作能够扩展辅导员原本单一的工作方法,使辅导员工作更能适应现代高校学生工作复杂的情况。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门的经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等。按照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的划分,恰恰可以对应辅导员处理学生工作时需要面对的几种情况。辅导员可以灵活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方法在单个学生、部分学生及学校学生(把学校视为一个社区)上。社会工作所包含的各种助人技术和助人技巧,对没有专业方法作支撑的辅导员工作而言是非常值得挖掘的资源。笔者查阅了近年来知网上关于社会工作应用于学生工作的文章,可以看到,社会工作方法已经应用的学生工作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应用社会工作方法处理校园暴力问题[4],应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思想教育工作[5],应用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校园危机管理[6],应用社会工作方法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辅导[7],应用社会工作方法处理新生适应问题[8],应用社会工作方法处理贫困生助学问题[9],应用社会工作方法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0]等。

综上所述,通过借鉴社会工作的职业理念、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能够帮助高校辅导员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树立平等亲和的形象,更好的服务现代高校学生;可以扩展辅导员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门工作方法,从容易到越来越复杂的高校学生工作。高校辅导员可以把社会工作作为一项资源,深入研究社会工作理论、工作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实践,并在学生工作中灵活应用,促进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榭君君,谢昀昀.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困境及解决路径[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5):8-13.

[2]石志强,司汉武.从“学生工作”到“社会工作”——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与方法的新路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34(1):132-134.

[3]栾高明.高校輔导员的专业属性、职业定位及发展趋势[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4):22-25.

[4]张燕婷,付佳荣.高校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2):40-46+100.

[5]陶倩,肖炳南.社会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08):13-16.

[6]范丽君,朱新筱,蒋炜玮.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管理困境及对策探究——以社会工作视角审视[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01):45-47+50.

[7]吴秋实.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工作介入[D].长春工业大学,2013.

[8]张璐滢.辅导员应对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思考——基于社会工作视角[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18(05):88-91.

[9]吴尔诺.社会工作模式下的高职贫困生助学工作开展[J].亚太教育,2016(14):6-7.

[10]徐晓涵.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介入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的必要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3.

作者简介:曾永鑫,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学生工作社会工作高校辅导员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处理学生事务数据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