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研究

2018-08-27安志宏陈萍张建光

报刊荟萃(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

安志宏  陈萍  张建光

摘 要: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的相关要求,在分析现有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衡水学院为例,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的探索,研究探索形成基于卓越工程师培育模式的实施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管理制度、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改革制度、卓越工程师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卓越工程师培育校企合作共建方案、卓越工程师培育的质量标准、卓越工程师培育质量保障体系等系列制度体系。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自2010年教育部发布以来,各层次院校立足学校发展,分别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文件精神基础上,探索卓越工程师培育模式。而卓越工程师培育模式离不开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的保障和运行。在梳理现有院校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衡水学院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体系的建构。

一、当前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明确

部分院校卓越工程师制度定位不清晰,主要表现在:没有立足院校所处的类型,如“双一流”类、地方本科院校类、高职高专类,院校自身近期、中期、长期规划和发展等,进行卓越工程师培育目标、培育原则、培育层次、培育措施等顶层设计。

(二)标准体系不适合

大部分院校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制定了培育的卓越工程师标准体系,但标准体系相当一部分是借鉴国外工程教育认证、参考了教育部直属或省部共建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标准体系,或直接照搬,或简单拼接,或小修小补,关于培育标准体系对本校适用的科学性和适切性等缺乏理性思考。

(三)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大多数院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育制度,数量上少到一份制度,多到数十份制度细则,多数文件制度理念性内容较多,但关于卓越工程师培育过程中,院校、职能部门、相关院系学科专业乃至师生具体的角色、权责利等,缺乏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做法。

二、地方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体系构建

(一)建构思路

衡水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以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等战略为依据,以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部发布本科专业质量等为标准,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地联合培育”为核心,涵盖衡水学院卓越工程师培育的整体实施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管理制度、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改革制度、卓越工程师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卓越工程师培育校企合作共建方案、卓越工程师培育的质量标准、卓越工程师培育质量保障体系等地方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育的系列制度。

(二)建构原则

1.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在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首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即院校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需依据国家教育部、教指委等发布的《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的系列文件、《教育部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等文件,参照国际、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与文件。

2.秉承合理性的原则

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体系的建立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即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要求与标准的基础上,对接高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对工程师人才的需求,立足学校近期、中期、长期规划与发展,明确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育中的特色与不足,结合工程类专业人才培育的优势与短板等,综合进行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的设计。

3.信守多元互動的原则

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体系的建立,仍需遵循多元互动的原则。明确院校是卓越工程师制度制定的主体,需充分调动校内外卓越工程师培育的各方资源。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管理、质量监督保障等多层面综合考虑对院校监管的当地教育部门、政府部门当地行业企业及事业单位及学生家长等富含的教育资源。同时应发挥校内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工程类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师生等在卓越工程师培育实施的主体作用,形成校内外多元互动,多方协同的卓越工程师培育的制度体系。

(三)建构措施

1.合理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综合学院现有工程类学科专业数量与结构、人才培育模式特色与不足、工程类学科专业师资情况、工程类学科专业实验实训设施设备情况及工程类学科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依据国内外卓越工程师培育相关文件制度,结合学院十三五及中长期建设发展目标,制定始于衡水学院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培育实施方案,具体包括卓越工程师培育目标、卓越工程师培育依据、卓越工程师培育领导机构、卓越工程师培育主体及内容、培育进度安排及分工、培育实施保障等。

2.科学布局,充分论证人才培养等顶层设计制度

依据学院卓越工程师培育实施方案,整合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强强结合,或强弱互补型的工程类学科专业,充分调动院校外部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如市政府、发改委、教育局等,所在地域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聘请政府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专家,及知名院校领域专业,对我院卓越工程师培育的人才培育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方案等进行调研、论证。同时,调动院校内部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带头人、教研室、骨干教师、学生等积极参与,确保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中人才培养方案等顶层设计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

3.统筹资源,贯彻落实各环节及领域的培育制度

调动校内各相关职能部门、工程类学科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广大师生等,充分梳理我院现有的学科专业数量与结构、教学场所设施设备数量及利用率、师资数量与结构、人才培育特色与短板等,明确我院卓越工程师培育层面,人才培育、课程设置与实施、教育教学、实践教学、师资等各环节资源的建设发展目标及文件制度起草和落实单位,逐步调配全校资源,完善卓越工程师培育及实施的各环节及领域的相关制度。

4.强化监管,形成质量保障与监督评价制度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的建立、完善与落实,离不开监督管理的系列文件。在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体系中,也应强化政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对卓越工程师培育的监督、管理的具体内容及奖惩机制,为地方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育的具体实施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柳蕾,陈海萍,洪沛.欧美工程教育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0):14-16.

[2]闫仕宇,蒋辉,刘志明,李萌,阳小华.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校内实训基地制度建设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5(12):90-93.

作者简介:安志宏,衡水学院数计学院。

基金项目:衡水学院教改jg2016032,jg2016002,河北省教改2016GJJG265系列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培育制度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某些单位的制度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