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生态价值 创建绿色河北

2018-08-27李洪良

报刊荟萃(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生态价值深化创建

摘 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对于生态文化的建设。而在生态文化体系架构中,生态价值观居于核心指导地位,这是生态文化的价值理念,是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社会的指导思想。当前河北承接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绿色河北的创建必然需要优先发展生态文明,不断的提升区域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深化;生态价值;创建;绿色河北

习近平在十九大所做的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对于生态文化的建设,而建设生态文化,就要把 握生态文化的体系。在生态文化体系架构中,生态价值观居于核心指导地位,这是生态文化的价值理念,是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社会的指导思想。当前河北承接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绿色河北的创建必然需要优先发展生态文明,不断的提升区域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本土化生态价值观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中华文化植根于农耕经济,因此我国传统文化很早就出现了关照人类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尊重自然规律并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生态价值观的雏形,今天通过追溯传统文化逐渐形成极具本土特色的生态价值理念是我国生态价值观构建的第一步。

积极借鉴与融合先进生态思想。本土特色生态价值观构建不仅要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而且要与世界先进生态思想相融合。西方生态思想已经包含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中国生态价值观的构建应该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广大民众的价值心理以及本国国情借鉴和融合西方先进的生态思想。

二、加强生态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目前,我国生态教育体系存在单一化,学科融合不足,缺乏统一要求与标准等问题,因为生态教育的展开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向民众传授生态文化知识,逐步改变每位公民对生态发展的态度,进而使之产生生态责任感并付于实践。具体而言包括: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生态教育体系。从宏观上,以社会的发展与生态教育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生态教育教育体系,并推进生态教育的一体化进程。一方面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生态教育类理论和知识类课程的设置,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接受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真正体验人类与大自然正常的物质循环关系;了解大自然并而形成了关于自然因果关系的判断;参与实践活动,自觉养成生态环保意和素养。另一方面就社会而言,应该以政府、社区和企业等多种媒介为依托,不断拓展生态教育范围进而加强其传播力。其中,企业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很多企业忽略了生态环保素质的提升,无视自身在生态污染等问题中所扮演的破坏者的角色,毫无生态责任感,这种情况的改变更需要借助多种媒介加强对企业的生态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生态意识、明确生态责任,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积极探索生态经营。

开发多种资源、完善生态教育实践。当前我国生态教育受到经济利益价值取向的制约,还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播层面,缺乏体验性的教育方式以及价值引导,完善生态教育实践、加强生态教育实践性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个体方面上,生态教育应该注重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向人们传授科学知识与道德知识、培养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以及鼓励人们践行生态价值方面的道德意志;而在社会方面,政府以及各社会组织应该基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进化的要求,制定出生态价值实践的相关要求,例如家庭践行绿色消费的要求,企业的节能减排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双向要求,来规范个体以及整个社会的生态活动实践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展。 此外,生态价值观教育還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展开,如主题性学术性交流活动、主题性户外性活动,通过显性与隐形的教育方式使生态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加强部门协作、推进生态教育发展。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展开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跨部门多维度的系统工程,这必然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协作的方式开展生态教育工作。首先,相关的生态政策应该由中央牵头,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并协力推出;政策相关实施措施的制定与调整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有条不紊的推进;这样,政府职能部门与学校、企业、社区之间形成一个联动机制,群策群力有组织有步骤的共同推进生态教育的发展。

三、强化生态文明理论的有效应用

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生态治国思想是立足于自然权利与价值这一核心思想而形成的完备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有效应用是当前中国创建绿色文明的关键问题。而具体到河北区域来说,应该在人口、旅游、湿地等方面加强实际的有效应用。

人口生产的问题不是作为独立的对象存在,并且受到自然条件以及物质资料生产等因素的制约。人口的增长受到了自然条件与物质资料二者的制约,并反过来作用于这二类因素。如果人口增长不能同社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话,那么不仅会造成社会关系的严重失调,也会影响人类的生存问题,同时更会使生态系统失衡,影响地球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人口生产必须提出相应的行为举措:一是控制人口数量;二是提高人口质量;三是优化人口结构。

生态旅游离不开生态文明思想的支撑。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攻坚阶段,要做到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业产值和附加值的同时也需要从根本上消除由旅游而导致的生态问题,因此必须做到:对加强从业人员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升旅游管理部门人员的生态文明认识;在各个景区均设置生态保护字样的标语。

河北大部作为内陆地区,其有限的湿地资源对区域生态保护可以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白洋淀、衡水湖等湿地的保护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而其根本问题主要集中在湿地保护的生态伦理问题和湿地资源如何适应生态文明利用的标准问题,归结起来在主要是“水进来”和“人出去”的问题。若要解决“水进来”问题,其核心就是解决湿地有水的问题,需要把用于经济目的而拦截的水纳入经济核心,并实行收费制度。“人出去”问题的解决则需要考虑如何将湿地保护区内的人员迁移出去。目前我省湿地人员的迁移主要集中在小迁移方面,即把核心区中的居民迁到保护区的缓冲区之外的实验区,当然还有一些村屯在保护区内相对集中,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非常大,这可以采取“后靠式”迁移至实验区,或者集体性的迁出保护区。

参考文献:

[1]吴斌.关于京津冀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几点思考——北京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J].绿化与生活,2015(4):38-43.

[2]孙雯,李兴军,夏恩龙等.绿色经济与生态文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J].林业经济,2014(11):129-130.

[3]石宝军,郭丹,忻华.京津冀生态文化评价体系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6(4):45-50.

作者简介:李洪良(1980—),副教授,日语语言文学博士,日语教研室主任。

课题项目:衡水学院省社科基地委托课题《中日生态文化的评价模式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16WT007)。

猜你喜欢

生态价值深化创建
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深化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生态价值会计核算框架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