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心含英致力咀华

2018-08-27朱红艳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摘要:新课改提高了对学生文言文阅读量的要求,文言文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文言功底,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本关联;深挖题旨

在文言文教學中,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反馈:“我们是现代人,为何要学文言文?”于是乎,在这种颇有抵触性的情绪主导之下,不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学情的影响之下,教师的教学也随之遇到重重障碍。其实,从教学的意义层面讲,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但学生出现这样的抵触情绪,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到底应该进行怎样文言文教学呢?以《捕蛇者说》为例,谈一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寄希望于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身文言文教学研究。

一、探寻文本内外,明了创作之由

任何作品的创作都是有一定的缘由,教学中只有把握和理解了作者的创作初衷,对作品的深度研习才会具有坚实的基础。就文言文阅读而言,也是如此。在文言文阅读之初,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在所读的文本内外去探寻作者的创作缘由。

其实,提到这个步骤,会有教师提出质疑:“在考试中,不可能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做这一步工作的。”对此,笔者希望广大同行厘清两个概念:阅读教学和阅读考试。教是基础,考是检验教之效益的一种方式,如果单纯应付文言文考试,教就成为了机械的考试练兵方式,必然就会有抽丝剥茧这种类型的教学行为出现。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是枯燥的,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自然也不能达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于是,从这个层面出发,教师必须进行去考试化极端影响的文言文教学。其实,不少考试试题也要求学生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本身就是在提醒教师要关注文本创作的缘由。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导引学生紧扣两点。一是创作背景,这在文本注释部分往往有直接的呈现,阅读之时,自然需要重点关注,并由此生发与创作缘由的关联。以《捕蛇者说》为例,此文是柳宗元由京官被贬到柳州担任司马时期所写的一篇散文。拥有济世之志的士子骤然在身份上发生变化,使其更有机会接触生活在底层的百姓,继而更能以平视的眼光扫描众生的常态生活。目睹百姓遭受的苦难,柳宗元的内心自然激荡起不得不言的冲动。但是,业已卑微的身份容不得他以直言进谏的姿态,将这种情况直接上报给朝廷。于是,以文学创作的手法真实描叙人们生存的状况,以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去打动当权者,就成了柳宗元当时最为质朴而真实的心声。不过,紧紧停留在对创作背景的分析和把握上,对创作缘由的分析还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二是教师就要促动学生“沉入”文本,从中搜寻更为直接、广泛的缘由。就此文而言,最为紧要的目标就是指引学生在文中快速而精准地筛选出文末的那句引自孔子的“苛政猛于虎也”。从这句话的引用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创作此文是源于当时官府的“苛政”。然后,可以进一步发现“赋敛之毒”的极端危害。

二、品析文本技法,尽得创作之妙

对于文本的赏析,仅仅停留在浅表层面,其认知是粗浅片面的,获得的自然不是全貌,有时甚至看到的是悖于创作缘由和宗旨的一面。为此,对文本的深度研读就显得相当重要。

从日常教学情况来看,不少学生之所以未能读懂文本,不能精准把握作品内容和创作要旨,其根源就在于他们不能识别文本之中所用的技法,甚或被这些技法搞得眩晕了。为此,识别并赏鉴文本之中所用的技法就成为学生必须跨越的阅读障碍。以《捕蛇者说》为例,文本中交织着各种各样的写作技法。文本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永州野外的一种极其怪异的蛇:“黑质而白章”的外表怪,“触草木尽死”的毒性很怪,“无御之者”的危害很怪,而老百姓明知其毒还冒险去捕捉的行为更怪。其实,这个开头运用了诗经中的“赋”和“兴”的手法,既铺陈了毒蛇的特质,又起兴了后文的人们争相捕蛇这件事,真正起到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表达效果。同时,就在这部分,还隐藏着一个社会现实:老百姓的生存状况较差,有毒蛇的威胁,还有沉重的赋税负担。到了文本的第二段,此处的表达技法则更多。一个姓蒋的人家,三代从事捕蛇职业,从中获利,即使因之死了祖父和父亲,他依然从事这项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实际上,作者在此是由面到点,由永州民众的普遍行为聚焦到姓蒋的人家,使得写作更有典型性和说服力,写作的展开也就具有了针对性。接下来的对话,特别是此人的独白就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了。言谈之时,他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甚戚”的情态,随着作者提出更换差事、恢复赋税的建议,他又表现出“大戚,汪然出涕”的样子,这两处的神态描写相当简洁传神,但是与随后他的自述形成了一略一详的对比表达,可谓相得益彰。从后文的表述中可知其中还蕴含着一个对比:捕蛇之险比不上赋税之重。再看捕蛇者的言语表达,几乎是一气呵成,乍看起来,这里面似乎有点不太可能,但实则蕴含着深意:作者是想借助这种连贯的告白,表露蒋氏内心之酸楚犹如滔滔之江水,连绵不断。

文本技法之运用是创作的必然选择,只不过有的作家运用起来了无痕迹而已。像柳宗元这样的文学大家,技法的运用自然是信手拈来,毫无堆砌之感。而这恰恰是文本阅读之难点,亟需引起师生关注。

三、注重文本关联,深挖创作之旨

技法赏析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展第三个层级的阅读活动:深挖创作主旨。就柳宗元的这篇文章而言,学生很容易把握住民生艰苦、赋税沉重等要点。但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于文末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进行创作主旨的深度挖掘。

首先,要明晰“观人风者”的作为。这是古代在民间采风的官员,主要职责是调研民情,将实际情况上报朝廷。捕蛇之凶险存在多年,“观人风者”竟然没有发现,此中自然隐含着作者的激愤。其次,作者借助此文向处于上位者传达一个信息:我即使被贬地方,但仍然不改辅佐君王、关注民生的本性。被贬后的柳宗元没有哀怨,而是积极投身于民情调研,并用文学创作的方式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推行善政,有力控诉了社会吏治的腐败,曲折的反映了作者坚持改革的愿望。学生要从中读出这一层信息,才算做深度解读了。

多年以来,文言文阅读一直是不少学生的软肋,但这恰好是广大语文教师有所作为的契机。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顺着文言文具体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在文本内外下足功夫,细细咀嚼文本技法之妙,深挖文本创作主旨,文言文阅读教学也必将迎来自己温暖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朱晓莉.基于愉悦原则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8).

[2]韦芳.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14).

[3]刘旭.柳宗元《捕蛇者说》艺术探赏[J].文学教育(上),2015,(6).

作者简介:朱红艳(1979—),女,江苏省清江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
不识“文言”真面目只缘身在“剖析”中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