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FLAC3D的顺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

2018-08-27许建文钱海洋

西部交通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顺层等值线坡体

许建文,钱海洋

(1.广西新恒通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9;2.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11)

0 引言

顺层边坡滑移破坏是较为常见的破坏模式,但目前对顺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及防护方法仍缺乏系统的有效认识。影响顺层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有岩体结构、结构面力学特性、产状及地下水作用等。在利用FLAC3D进行边坡稳定性的数值分析时,通常要对实体对象经过适当的简化,建立相应的三维计算模型。此外,数值分析不仅与模型的选取息息相关,还取决于合理计算参数的选取[1-7]。

1 地质概况

本段路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山区,构造是控制区内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区内常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由于区内各地新构造运动抬升速度和幅度的差异,以及地表所经受的外部营力作用强度也不相同,因此所形成的地貌形态差异也较大。地势西南低、东北高,标高100~1 000 m。根据工程地质调绘及区域性地质资料,场址区位于六黑-六丈向斜M7分支,六丈-那银向斜M7-1南翼,总体走向近东西向,长度约为22 km,轴部岩层倾角较缓,局部近水平,翼部较缓,约为30°~45°。次级褶皱发育,剖面上多呈不连续波状起伏,纵横向节理均较发育。除此外,未见有活动性断裂通过。场址区附近(CZ)为3°∠37°,主要发育的节理、裂隙产状及密度分别为:(J1)10°∠80°,2~3条/m;(J2)92°∠62°,1~2条/m;(J3)191°∠71°,2~3条/m;(J4)275°∠70°,2~3条/m。

路堑边坡地形较陡,坡度约20°~30°,边坡上部为残坡积层和全风化层土质边坡,下部为强-中风化岩岩质边坡。地质结构情况为:土层厚0.8~2.3 m,分布不均,为硬塑状黏土,基岩为砂岩,为中厚层状,岩质稍硬,岩体较破碎,全风化层厚5.9~16.8 m,强~中风化层厚>20 m,且由于岩层层面和坡面呈顺向关系,稳定性较差。根据原地质钻孔情况可知,该段边坡为典型的顺层岩质边坡。

2 边坡开挖和防护施工分析

2.1 参数选取

路堑高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物理力学参数表

2.2 模型建立

为满足分析需要,对模型进行了简化,模型尺寸为:x-150 m,y-20 m,z-100 m,其中模型底部固定约束,背面及左右侧法向约束,坡体原地面为自由面。边坡模型采用Mohr-Coulomb屈服模型,共划分单元31 540个,节点34 250个,得到FLAC3D网格划分及分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FLAC3D边坡模型图

2.3 计算分析

对于该顺层岩质高边坡工程开挖主要采用上部卸载、坡面防护的方案,按照自上而下的开挖施工顺序,分九级台阶进行开挖(每10 m分一级),边坡锚杆(索)框架梁防护方案如图2所示,本模型共施加锚杆、锚索单元及梁单元等结构单元共3 257个,结构节点4 823个。

图2 边坡防护方案(从上而下)设计图(单位:m)

由于篇幅限制,仅对各级边坡开挖完成后的最大位移进行分析。

2.3.1 第一级边坡开挖

图3 第一级边坡开挖后最大位移等值线云图

第一级边坡开挖完成后,由于开挖卸载的影响,第一级坡底表现出向上回弹的特性,其最大位移接近1.34 mm(见图3)。

2.3.2 第二级边坡开挖

图4 第二级边坡开挖后最大位移等值线云图

第二级边坡开挖完成后,坡脚同样表现出向上回弹的特性,其最大位移达到3.8 mm,较第一级边坡位移变形明显,这也说明了一般坡体坡面越长,分级开挖的次数也就越多,对坡体土体的扰动越大,坡体位移变形也越大,越不利于边坡的稳定,在边坡设计中应该考虑相关加固措施,如图4所示。

2.3.3 第三级边坡开挖

图5 第三级边坡开挖后最大位移等值线云图

第三级边坡开挖完成后,坡脚表现出向上回弹的特性,其最大位移接近7.64 mm,如图5所示。本边坡前三级边坡坡率较缓,达到1∶1.5,设计中采用三维网植草防护,尽管坡体位移进一步发展,但边坡稳定性不受影响。

2.3.4 第四级边坡开挖

图6 第四级边坡开挖后最大位移等值线云图

第四级边坡开挖完成后,设计对于坡体采用锚杆框架防护,通过比较不难发现,锚杆框架梁支护使中部坡体浅层部位的位移大幅减小,最大位移仅为5.7 mm,提高了边坡中部稳定性。当坡体发生位移时,岩土体会对锚杆产生剪切与拉伸作用,从而使岩体得以加固。锚杆的存在会对坡体浅部有加固作用,而锚杆与框架梁组合成为有机支护整体,能够均化坡体位移场和应力场分布,如图6所示。

2.3.5 第五级边坡开挖

图7 第五级边坡开挖后最大位移等值线云图

第五级边坡开挖完成后,在先期应力场的作用下,坡体出现卸载回弹,其最大位移接近13.0 mm。设计对于坡体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护坡,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坡体的位移变形,保证坡面的稳定性。按模拟结果,锚索沿长度方向受拉,但其应力分布形式沿锚索长度方向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顺坡向位移由坡面向坡内逐渐减小,若锚索未与框架梁形成整体或锚索布置间距过大,都会削弱锚索框架对坡体浅层位移的减小作用。锚索设计应遵循小间距、小吨位的原则,如图7所示。

2.3.6 第六级边坡开挖(见图8)

图8 第六级边坡开挖后最大位移等值线云图

2.3.7 第七级边坡开挖(见图9)

图9 第七级边坡开挖后最大位移等值线云图

2.3.8 第八级边坡开挖

图10 第八级边坡开挖后最大位移等值线云图

以上第六~八级边坡开挖完成后,设计对于坡体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护坡(长19 m)。三次边坡开挖并施作支护后的最大位移分别为13.44 mm、17.56 mm、18.67 mm,有缓慢增长的趋势,且最大位移均出现在坡脚部位,而坡面的最大位移都控制在10 mm内,表明预应力锚索相结合的框架梁结构对边坡起到了主动防护的作用,使坡面指向坡外的顺坡向位移明显减小。一般来说,主动防护作用与锚索力的大小有关,有赖于设计对边坡位移限值的考虑,如图10所示。

2.3.9 第九级边坡开挖

图11 支护后X向位移等值线云图

图12 支护后Z向位移等值线云图

图13 支护后最大位移等值线云图

图11~13为边坡支护后水平X向、竖直Z向及最大位移等值线云图。边坡经支护后,由于锚索(杆)框架梁及预应力的影响,临空向位移量显著减小,X方向水平位移最大值转移到第四级台阶平台处,最大水平位移达到-11.7 mm;Z方向竖向位移最大值同样发生在第四级台阶平台处,最大值约为16.1 mm;同时,由最大位移等值线云图可以看出,坡体最大位移出现在坡面第四级台阶平台附近范围内,此时,最大位移量仅为约18.73 mm。由此可见,岩土体已与加固结构形成一个复合整体,使坡体开挖后的顺坡向位移有较显著的减小,极大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

3 结语

本文利用FLAC3D分析了某高速公路路堑顺层岩质边坡在采用锚杆(索)与框架梁结构加固方案后的稳定性,得出结论如下:

(1)第一~三级边坡开挖完成后,由于开挖卸载的影响,开挖坡脚出现向上回弹的特性,表明坡体坡面越长,分级开挖次数越多,岩体扰动越大,坡体位移越大,边坡开挖稳定性越差。

(2)开挖第四级边坡后,采用锚杆框架防护使中部坡体浅层部位的位移显著减小,最大位移仅为5.7 mm,提高了坡体中部的稳定性。

(3)开挖第五~八级边坡后,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结构对边坡起到了主动防护的作用,使坡面指向坡外的顺坡向位移明显减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坡体的位移变形,保证坡面的稳定性。设计中锚索应遵循小间距、小吨位的原则,以减小局部变形。

(4)边坡开挖并防护完成后,由于锚索(杆)框架梁及施加预应力的作用,岩体已与加固结构形成一个有机复合整体,使坡体开挖后的顺坡向位移显著减小,极大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顺层等值线坡体
降雨对库区边坡入渗规律的影响研究
一种基于IDW 的等值线、等值面前端生成方法
采动-裂隙水耦合下含深大裂隙岩溶山体失稳破坏机理
泥岩夹砂岩顺层大跨度隧道力学特征研究
基于规则预计格网的开采沉陷等值线生成算法*
基于三维数值模拟的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研究
基于GeoProbe地球物理平台的软件等值线追踪算法研究与软件开发
乌弄龙水电站库区拉金神谷坡体变形成因机制分析
不同开采位置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红砂岩顺层边坡监测及变形破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