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化评估策略下护理干预对静脉输液患儿液体外渗的预防效果

2018-08-27朱晓霞

交通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外渗输液液体

朱晓霞

(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儿科,河南462000)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用的给药途径,由于患儿合作性差、皮肤娇嫩、血管细小,静脉输液过程中容易发生液体外渗。许多药物对局部血管及组织有较强的刺激性,从而导致静脉渗漏性损伤、静脉炎等,很大程度降低护理质量,引起家属严重不满,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措施预防静脉输液患儿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十分重要[1-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院240例静脉输液患儿,观察实施基于量化评估策略下的护理干预预防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0例静脉输液患儿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分为量化评估组和常规组,每组120例。量化评估组: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5个月~3岁,平均(1.25±1.05)岁;疾病类型:上呼吸道感染 88例,肠炎32例;穿刺部位:四肢78例,头皮42例。常规组:男性62例,女性58例,年龄7个月~3岁,平均(1.42±0.81)岁;疾病类型:上呼吸道感染84例,肠炎36例;穿刺部位:四肢84例,头皮3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种、穿刺部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4]:(1)患儿意识清楚,均符合静脉留置;(2)家属均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1)留置PICC管、输液港者;(3)发生惊厥、抽搐者。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量化评估组给予基于量化评估策略下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量化评估:根据患儿年龄、输注药物、输注时间、血管情况等参照文献进行量化评分。年龄:3个月~1岁计1分,1~2岁计2分,2~3岁计3分;血管情况:轻易可见、直且长计1分,轻易可见、弯曲且短计2分,血管不容易见到计3分;输注药物:均是等渗药物计1分,等渗与高渗均有计2分,均为高渗药物计3分;输注时间:<1h计1分,1~2 h计2分,>3 h计3分;总分<9分为低护理风险,9~12分为中度护理风险,>12分为高度护理风险。根据评分高低,全面分析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风险因素,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

1.2.2 护理干预:(1)加强护士专科技术培训及质控:提高护士对液体外渗危害及常见原因的认识,重点掌握患儿液体外渗的评估方法、常规应急处理、固定静脉穿刺的技巧、约束技巧、易发生液体外渗时段的巡视技巧、防范液体外渗技巧及护患沟通技巧。将液体外渗的发生作为护理缺陷,纳入质控范围,共同商讨液体外渗的原因、经验及护理对策,制定护理措施。(2)选择合适的静脉:2岁以内的患儿宜选择头皮静脉,2~12岁宜选用四肢静脉。头皮静脉穿刺的最佳位置是额浅静脉、颞浅静脉,对静脉暴露不明显的患儿需要仔细选择血管,可通过热敷、按摩等方式进行寻找,对肥胖患儿可通过示指尖触摸法,对水肿患儿可采取压迫法。(3)妥善固定:穿刺前对穿刺部位进行备皮,例如剃去周围毛发、擦干汗液而利于胶布粘贴,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穿刺。对存在高液体外渗风险的患儿由静脉穿刺技术熟练的护士穿刺,妥善固定,尽量避免重复穿刺。(4)加强对重点患儿的关注:对大隐静脉穿刺的患儿,由于不易固定而容易脱出来,需要留意其固定情况、液体滴注情况,避免液体外渗。输注高危药物时先接上注射用生理盐水,确保针头斜面在血管内才能进行输注。注意滴速,一般药物控制在20~40滴/分钟,根据患儿年龄适当调节。(5)健康宣教:成功穿刺妥善固定后需要耐心告诉家属正确护理穿刺部位的方法,例如抱小孩的方法、放置小孩于床上的方法、避免穿刺针摩擦的方法,适当约束小孩四肢,避免小孩抓扯输液管道。注意与家属交流的技巧,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使患儿家属更好理解和配合护理操作,缓解患儿及家属的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6)加强穿刺部位观察:提高护士责任心,加强巡视,一般每15~20 min巡视患儿静脉输液情况,对长时间哭闹不安的患儿要排除液体外渗疼痛所致,发现有局部组织水肿、苍白、发紫等液体外渗现象时立即拔针,并使用喜疗妥软膏外敷穿刺部位及周围,适当给予按摩。四肢出现液体外渗可适当抬高患肢,促进吸收。

1.3 观察指标[5](1)患儿干预前后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率。(2)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评价:出院前采用自制《儿科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问卷》对患儿长期照看的家属进行调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的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745,效度系数为0.732。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操作技术、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20个项目,每个项目1~5分,满分为100分。>85分为非常满意,65~85分为满意,<65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发生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量化评估组液体外渗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P<0.05),干预前后常规组液体外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量化评估组干预后液体外渗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6,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液体外渗发生情况比较 n(%)

2.2 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量化评估组患儿家属对护理非常满意49例,满意66例,不满意5例,满意度95.83%,常规组非常满意36例,满意62例,不满意22例,满意度81.67%,两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P<0.05)。

3 讨 论

儿科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液能达到最有效、最迅速的治疗目的,但由于患儿哭闹、烦躁不安、用手抓穿刺针等易导致静脉输液外渗,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6-8]。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率较高,而实施干预后,量化评估组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率明显降低,而常规组无明显改善,可能因为常规组主要通过培训护士的穿刺技术,以期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9],但结果显示单纯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水平对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率的效果不明显。大部分儿科静脉输液外渗并非仅是因为穿刺技术水平问题,还可能与护士的安全意识、责任心,以及家属缺乏照看小孩的正确方法、家属不配合等原因有关。本研究在参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患儿年龄、血管情况、输注药液种类、输注时间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评估患儿的护理风险程度,并根据量化评分情况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具有高度护理风险的患儿由穿刺技术高的护士进行穿刺,缩短巡视间隔时间,实施动态评估,确保患儿静脉输液正常进行,及时发现静脉输液外渗征兆,尽量避免患儿局部组织肿胀、皮肤苍白、发红、发紫、溃疡等不良事件发生。同时对不同患儿家属给予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使其掌握照看小孩的正确方法,建立护患间的信任关系,使家属更加配合治疗、护理操作。另外,应用量化评估进行护理干预,增加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的接触机会,缓解患儿、家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使患儿及家属树立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更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10-11]。本研究显示,量化评估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常规组,说明基于量化评估策略下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基于量化评估策略下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静脉输液患儿发生液体外渗,同时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外渗输液液体
液体小“桥”
『液体的压强』知识巩固
液体压强由谁定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层层叠叠的液体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