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我的母亲》为例谈教学目标的设计

2018-08-24刘叶梦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胡适课文母亲

刘叶梦

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案来说,目标设计都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如果教学是段旅程,教学目标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那么,如何来设定与表述教学目标?下面拟就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胡适先生《我的母亲》一文为例,具体探讨教师在“怎样教”之前如何正确把握“教什么”。《我的母亲》教学目标的设计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维度:

一种注重课文内容传达出来的情感分析。在设计中关注人物的性格,并且延伸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即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具体内容为:深入走进文本,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分析母亲的形象,概括母亲的品性。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另一种注重人物形象传达出来的思想意义,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上面。具体内容为:概括文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对“我”做人的训练,感受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亲的无私和伟大。

以上两个教学目标设计都关涉到了人文教育,又各有偏正,一为情感教育,二为思想教育。然而,无可否认,这两者的教学目标设计都存有偏颇之处,还不是最合理、科学的设计。第一种情感维度的教学设计,仅停留在文章内容本身,而忽视了基于学生立场的,旨在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与“学会”的专业实践。如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第二种思想维度的教学设计,似乎更加脱离了语文课的本质,直接把语文课堂变成了思想教育课堂,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上面。忽略了从美育角度,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因此,这两种维度的教学目标设计都有待改进。

在确定《我的母亲》这篇課文有效的、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前,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做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不仅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定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更是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通过查看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第四学段,可了解在这一学段中,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语文素养。并且落实到这一篇课文中,需要培养的具体的能力又有哪些。在目标设计的表述上,要化大目标为小目标,将概括目标化为具体目标,做到针对性、精细化。

其次,把握教材体系。教材既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蓝本,也是师生互动、对话的主要凭借。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选取的五篇文章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体裁虽不同,却都在讲述作者难忘的人生历程。阅读策略的建议是阅读传记类文章,对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单元导学中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建议是——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思想内涵,了解社会人生,明确文体特征,品味语言含义。

再次,进行学情分析。这不仅要分析本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情况,还需了解教授班级的优势与长处。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而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因此如何借助这篇美文,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反省自已的不良心理,均需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出来。另外,本班学生是在朗读上出色、写作上占优势,还是在讨论交流、思辨或活动上有长处,也应在考虑之列。

基于以上这些分析,我们再结合这篇课文自身的特点,可以了解到:本文节选自《胡适自传》,自传式的语体特点和极有分寸的语言,让读者觉得仿佛在和一位谦谦君子拉家常。从他朴实而又饱含真情的语言中,了解到一位具有优秀品德的母亲,了解到母亲以迷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子,了解到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再结合新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们将《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字词读音,词义。

二、能简要介绍作者胡适和他的母亲。

三、了解文中描写的几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四、体会本文自然、质朴而又含义丰富的语言。

五、感受作者母亲伟大的人格魅力,学会理解。关爱自己的母亲,并尝试写一篇母亲小传。

具体而言,第一点就是进一步加大学生的词汇量。第二点就是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模块中提到的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通过诸如此类的练习,培养学生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能自主地获得搜集所需信息的能力;第三点就是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能够理清文章思路的的能力,尤其是胡适母亲冯顺弟和胡适父亲的关系,胡适和大哥大嫂、二哥二嫂这两组关系;第四点能够品味语言,通过朗读、吟诵、赏鉴等方式,体味文章的语言美;第五点就是基于本阶段学生的一个实际情况的分析,从而希望借助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体会母爱的伟大,懂得关爱自己的母亲。并综合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及写人技法的掌握,学以致用,从情、理、美三个角度尝试着写一篇母亲传记。这个教学目标中的前四点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识字、朗读、理解这三个方面,第五点是语文课堂人文性及综合能力的体现。总观以上五点,目标设计并没有脱离实际,师生在教学活动当中和结束之后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是需要花不少精力的。首先在拿到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就应该对这一阶段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程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再结合本学期整个教材的一个体系和课文所在的本单元的特点,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生所在年龄段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的分析,再来确定所要教授的课文的教学目标,这样一个流程才是合理的。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日积月累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才能够逐步培养和掌握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胡适课文母亲
《胡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