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对“寻常文字”感受力的策略探究

2018-08-24吴建英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感受力表现力文字

吴建英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尤其是语文学科,更是担负着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一个学生,他的语文素养决定了他其它方面的很多素养。而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四方面的语文素养中,我认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基础。可是细心观察当今的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呈现出的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情况,我发现:他们普遍能感受到华美典雅型文字的形式美以及其所表达的内涵,而往往感受不到那些“寻常文字”的美与内涵。

所谓“寻常文字”,指的是“虽看似朴实平易却内涵丰富且富含美感的文字”。所谓“感受力”,一是指学生发现此类文字的敏锐度,二是指学生对此类文字的理解力。所谓“策略”,此处主要指的是可供语文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本课题旨在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提升学生对“寻常文字”感受力的启示与实际操作策略,提升教师语文教学的“效益”,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性价比”,进而使学生们真正爱上语文学习,使之形成良性发展。

一、当前学生对文本“寻常文字”的感受能力的现状

在我校通过对部分师生的课堂观察、教师访谈、问卷调查、测验考查等形式,可以看到:当前学生对语文文本中的一些“寻常文字”缺乏一种感受上的敏锐度,缺乏一种理解力。如:《老王》一文的第一段文字“我常坐老王的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会把这段文字滑过去。再比如:《项链》一文中说玛蒂尔德“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每当玛蒂尔德看望自己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回来后,她“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痛苦到“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学生们普遍对文中“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这句话感到失真,都觉得这句话很夸张。可以说,当前学生对文本“寻常文字”的感受力是很薄弱的。

二、学生对“寻常文字”感受力缺失的原因

探究学生对“寻常文字”感受力缺失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重视朗读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但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常常因教学课时的束缚,会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给予学生必要、充分的课堂朗读时间去沉浸、品味文本语言承载的内涵,而学生在课外埋首于繁重的课业学习中,也很少有意识去读一读文章,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二)缺乏全篇意识

现在有老师提出“整本书阅读”的观点。其实,不止是一些节选篇目需要学生具有“整本书阅读”的意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文本阅读情况,我想说,学生缺乏的还有“全篇意识”。在文本阅读时,学生往往没有把文本前后的文字联系起来对照着阅读的习惯,因此他们容易忽视寻常文字的表现力。

(三)忽视自己的语言运用情况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时常会听到他们对一些文字质朴的文章的不以为然的观感。以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为例,萧红此文写出了一个不同于我们一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文章语言虽然寻常,但写人记事灵动、鲜活。然而在很多学生看来,萧红此文写人记事琐碎,语言稀松寻常。可如果让学生们写一写自己身边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写出的人物却是没有个性的,无法通过语言表达来清晰辨认具体的人物。这便是学生中存在的忽视自己的语言运用的情况,因“眼高手低”而忽視了寻常文字的表现力。

(四)割裂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联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是的,只有贴近生活的教育教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很多时候,学生不理解寻常文字的表现力是因为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时割裂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联,没有把课堂教学置于生活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文本寻常语言的理解障碍。

(五)缺失对文化的了解

要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意思,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对一些文化有所了解,特别是阅读一些文言文或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由于时间的久远或空间的不同,常常会造成我们忽视文本中那看似寻常的文字表达。比如说,司马迁在《鸿门宴》中的这段座次安排的文字:“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学生们在读《鸿门宴》时,总是会因为缺失了对古代座次安排的礼仪文化的了解而忽略了这段看似不起眼的座次安排文字之中蕴含的大玄妙。

(六)忽视方言的表现力

普通话的推行有利于我国各地区的人们进行对话、沟通交流,但随着普通话的绝对优势的显现,其弊端也显露出来。不可否认的是,当大力推行普通话之后,人们的方言运用能力逐年下降,尤其是在校园里,学生们都讲普通话,渐渐地,能讲一口标准的当地方言的学生是越来越少了。其实,有时候方言具有奇妙的能与普通话媲美表达的表现力,但我们往往忽视了方言的表现力。文本学习时,有时候就可以适时引入方言来辅助学生对寻常文字的理解。

(七)忽视了文言文或外文等语言的表现力

汉语从文言到白话有个语言变化的过程,但变化不等于割裂,读白话文时有没有可能从中找到文言文的影子来帮助我们理解白话文呢?而外文与中文就一定是毫无联系的吗?有没有可能借助外文来辅助我们理解寻常文字的表现力呢?在文本研读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可能存在忽视了文言文或外文等语言的表现力对感受寻常文字的表达力的作用。

(八)课外阅读量少,缺乏阅读积累

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是语言,而语言文字的感受、运用要建立在学生拥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量上,要通过阅读去积累语言,从而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学习不用功的学生不读书,学习用功的学生重刷题。从整体上看,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很少的,他们普遍缺乏阅读积累,这也导致了学生对寻常文字的感受钝化。

三、提升学生对“寻常文字”感受力的方法、策略

针对学生对“寻常文字”感受力缺失的原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策略来努力提升学生对“寻常文字”的感受力。

(一)朗读品味法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选用多样的朗读形式,辅以朗读指导让学生涵咏品味文本语言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朗读形式可以是学生个体散读、学生分角色演读、学生全体齐读、教师或名家范读等等。同时,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符合文本语言传达的意境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读文本,涵咏文本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的表现力。

之前听王志江老师朗读一些文本片段,深觉朗读的妙用。确实,朗读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发现文本“寻常语言的不寻常之处”的作用,更能起到帮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表现力的作用。

而在学生朗读之后,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也为了提升学生朗读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在班里开展“你读我评”的活动,由其他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及时给予朗读的学生鼓励、指导,形成朗读与感受、理解之间的良性循环。

比如:老舍的《想北平》中,学生容易忽视这么个句子:“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美国包着纸的橘子是不是真的比不上北平带霜儿的玉李呢?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个看似寻常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散读,学生在一遍遍的散读中意识到老舍行文时那孩童般的口吻,感受到“美国包着纸的橘子”未必真比不上“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这样看似寻常的文字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这是老舍对北平的偏爱,而正因为偏爱所以自然觉得其它东西都比不上。

(二)前后比较法

针对学生在文本阅读时缺乏的“全篇意识”,教师不妨进行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把文本前后的文字联系起来对照着阅读,使其关注寻常文字的表现力,这种方法我称之为“前后比较法”,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全篇阅读习惯。

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为例,如果仔细研读这篇课文中众弟子言志的言行,会发现人物各有风貌,而且这些古人有趣得很。在解读众弟子的志向时,我们不要逐一询问学生“某某的志向是什么”,而要细心发现每一个弟子言志时的不同点,可以运用“前后比较法”引导学生去关注公西华言志时与子路、冉有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当学生发现公西华是“愿”,而子路、冉有是“可”时,公西华与其他弟子的性格区别就呈现出来了——特别是都看似谦虚的公西华与冉有,其谦虚度还是有所区别的。

(三)替换比较法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因忽视自己的语言运用情况而看不上寻常文字的表现力,进而忽视了寻常文字表现力的情况,我觉得可以运用“替换比较法”引导学生感受寻常文字的魅力。

以《胡同文化》为例,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试着用“替换比较法”引导学生感受寻常文字的表现力。如:用“蛮好”替换“就知足了”;用“很好”替换“就不错”;用“更好”替换“那还有什么说的”;用“非常好”或“极好”替换“可以待姑奶奶”;用“最最好”替换“嘿”。通过替换比较法,学生很快就能极其形象地感受到北京市民享受以上美食时无限向往、满足的神态,那股子“啧啧”的得意劲儿。

(四)体验生活法

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加强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的整合,可以用“体验生活法”注意喚起学生的生活化体验,帮助他们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情感,理解作者通过看似寻常的字词句所要传达的深意。

以《老王》一课为例,有学生曾问我:“作者夫妇看到老王蹬着那辆三轮进了一个破落的大院,后来作者和老王闲聊时,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说,住那儿多年了。为什么老王不说那是他的家,只是说‘住那儿多年了?”在充分肯定学生能及时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进行思考。记得当时有学生是这么回答的:“因为那个地方很破落。”我没有立即否定学生的这一回答,而是说:“就因为这个地方很破落,它就不能称之为老王的家了吗?”这么一反问,我观察到班中不少学生摇着头,似是若有所思。于是,我尝试着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其进行思考:“俗话不是说嘛,‘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那么,什么样的地方可以称之为家呢?或者说,家里必须拥有什么才是一个家呢?”这么一启发,学生马上就回答:“所谓家,应该有父母,有亲人,有亲情。”我趁热打铁请学生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老王不说那是他的家?”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相关信息:老王“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老王是个“老光棍”。结合到自己生活化的体验,并关注到课文中的信息,学生们很快就充满自信地回答说:“老王之所以不说那是他的家,主要是因为那个房子里没有他的亲人,他没有情感的归属感,或许正因为这样,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并不认为那里是他的家,因而脱口而出地只是说‘住那儿多年了。”

课堂教学时运用“体验生活法”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寻常文字的表现力,理解文本传达的情感,而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会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了解文化法

缺失对相关文化的了解会直接导致学生忽视文本中看似寻常的文字的表现力,因此,教师要随文适时地给学生补上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通过了解相关的文化来帮助学生提升对寻常文字表现力的感受能力。

还是以前文所举《鸿门宴》为例,教师不妨让学生朗读文中那段座次安排的文字,并问一问学生:“鸿门宴的座位——‘东向坐、‘南向坐、‘北向坐、‘西向侍——这里哪一个座位体现出那位坐者的身份最低呢?哪一个座位又是最尊贵的呢?”同时,可在黑板上同步画下这一座次方位图,以期给学生形象的视觉效果。学生们略作思考,很快就能从“侍”字上判断出居于“西向”之位的张良身份最为低微,也能揣测出项羽的“东向”之位最为尊贵。然而,在讨论亚父范增与沛公刘邦之位时,学生们有了一些争议。此时,教师可顺势给学生介绍古人“堂”与“室”中不同的座次排列的文化知识,还可询问学生的意见:“你们觉得鸿门宴的座次安排得合理吗?”在使学生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再通过精心的活动设计——“请给参加鸿门宴的众人安排你心目中最合理的座次”,学生必定能品读出《鸿门宴》中这段看似毫不起眼的座次安排的文字中蕴含的大玄妙。

(六)方言置换法

普通话的语言表达有时候置换成各地方言,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贴切的表达力。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就用“方言置换法”来引导学生感受寻常文字的表现力。

以《胡同文化》为例,文中有这么一句看似寻常的句子:“北京人,真有你的!”这是作者对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的评论。这一句简洁有味的话实则内涵十分丰富:北京人啊,这你们都能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忍的呢?瞧这忍的境界、功力太高了,令人无语。调侃中不无奚落、嘲讽。对此,作者是不认同的,是否定、嘲讽的。这和上海话讲“辣手”、“结棍”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课堂教学时,为什么不尝试着引入方言来帮助学生感受寻常文字的表现力呢?!

以《左忠毅公逸事》为例,左光斗的一句“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唯此生耳”,教师可引入上海话“瘌痢头儿子自家好”帮助学生理解左光斗不说“众生”而说“诸儿”的区别:通常,在为人父母者看来,自家儿子再不济也是最好的,可是左光斗偏偏拿自家“诸儿”来与史可法比较,这么一比较,左光斗那客观、无私、磊落的胸怀就跃然纸上了。

(七)双语思考法

针对我们可能存在的忽视了文言文或外文等语言的表现力从而忽视了对寻常文字的感受力的情况,我想,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双语思考法”(此处的“双语”可以是文言文、英语),换种思维感受寻常文字的表现力。

以《胡同文化》为例,文章末尾说:“再见吧,胡同。”文言文中的“再”字是“两次”的意思。英语中说“再见”怎么说的?可以是:“See you again!”或是“See you later!”如果用“双语思考法”来审視“再见吧,胡同”这句话,是不是可以把这寻常的语句理解为:作者汪曾祺或许是期待在发展后的全新时代里,能再次见到变得更好的胡同文化。

运用“双语思考法”或许真的可以换个角度感受寻常文字的表现力。

(八)阅读提升法

针对学生因“课外阅读量少,缺乏阅读积累”而导致的对寻常文字的感受钝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提升法”,通过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引导其课外阅读名家佳作。通过大量积累名家佳作的典范文字,大力提升学生对寻常文字的感受力。

如何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呢?教师可以尝试一些方法激励学生主动阅读。比如:我们可以给出一份作家作品的目录,要求学生以其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作家或作品,进行主题式阅读与摘抄,并最终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完成一份研究小报告;或者可以布置学生在假期里完成一份主题小报等。实践表明:这样带有要求的阅读作业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保“量”更保“质”。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有所评价,则效果更佳。我曾经在班里举办过一个“颁奖礼”,让学生们彼此评价各自的阅读作业,民主推选出诸如“我型我秀奖”、“呕心沥血奖”等,效果相当理想。这样的尝试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对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阅读量,进而提升其对寻常文字的感受力是大有益处的。

[作者通联:上海南汇中学]

猜你喜欢

感受力表现力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谈电视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论民族声乐的声音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