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把雪花当飞花

2018-08-24郝敬宏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代指借代拟人

郝敬宏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是唐代诗人韩愈《春雪》中的两句诗,作者因为喜爱雪花,所以错把雪花当飞花。但是这两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借代,还是比喻,还是兼而有之?许多学生并不能准确把握,于是造成了诗歌鉴赏中错把比喻当拟人,错把借代当比喻的现象。

其实比喻、拟人、借代三种修辞手法在现代汉语中区别开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到了古代诗歌中,诗的语句更加含蓄,语序也更加灵活,修辞手法辨别起来就会更加麻烦。所以,如何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确定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就成了高中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

作者认为,修辞手法永远是为了表达效果服务的,所以准确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就要结合诗句的理解、诗词的表达效果来进行辩别与赏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准确理解诗句,准确辨别修辞。

中国古代诗词因为格律、用字方面的要求,往往表现为句式灵活、言简意赅的特点。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古诗词中的修辞使用更为灵活,也更为隐晦。

1.古诗中常用省略,因此首先要将诗句的语意补充完整之后,才能准确辨别修辞。

例: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棹歌》戴叔伦)

首句“凉月如眉”是比喻,大多数同学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但是下一句“越中山色镜中看”所使用的手法很多人却忽视了。如果我们把诗句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越中的山色可以在镜子中看”,那么“镜子”是什么?多大的“镜子”能够映照出越中的山色?所以我們就很容易发现,其实这句诗的语意是“兰溪之水,水平如镜,越中的山色倒映在水中,就如在镜子中看一样”,因此,此句诗是一个明显的借喻。

再比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刘禹锡)译成现代诗句为:“遥望洞庭湖的水色与君山岛的山色,就如同是白银盘中的一个青螺。”所以此句是比喻。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宋]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沈〕同 “沉”。〔绿蚁〕一种美酒

(1)赏析这首词划线处所用的修辞手法。

学生错例:拟人。写梅花刚刚出浴,刚刚化妆完,非常的清新脱俗。

解析:划线处的句子没有主语,实际上是承前省略了主语,所以我们理解这句诗首先要结合前文来寻找,我们会发现,“寒梅”才是这句诗的的主语,意思是“寒梅”娇媚旖旎如同半开的美人的脸,又如刚出浴刚化妆完的美人。故为比喻;

参考答案: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的轻盈娇美,冰清玉洁。

2.古诗中常用倒装,因此要将诗句作调整之后,才有利于辨别修辞。

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有人认为是拟人,有人认为是比喻。拟人的人认为“横、聚”是水、山发出的动作,所以有了人的情感,是拟人。认为是比喻的人认为,这里的“横、聚”是眼波、眉峰的状态,眼波横才能如水,眉峰聚才能如山,所以是比喻。

其实,这两种理解都出现了错误。这是因为对古诗句的句式不甚了解。这句话的正常语序是“水波横如眼,山峰聚如眉”,译成现代诗句是“水波横在江面,如明亮的眼睛;山峰聚在一起,如黛青色的眉”。作者站在江边,江水流淌的方向对作者来说一定是横向的,人的眼睛也是横向细长的,因此作者才觉着这泛起的波光就如人的眼睛一样明亮;远处的山峰是青色的,无数的青色重重叠叠起来,才会呈现黛青色的深度,就如女子画眉的黛色一样。所以这句诗运用的是比喻,是把水面的横纹比做人的眼睛,把聚在一起的山峰比做女子的眉。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放船

[唐]杜甫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注】此诗写作者离开苍溪县,因雨后路滑,故泛舟顺水而下。“山寒雨不开”写山中阴雨连绵,天久不放晴。

(1)后人评价“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两句写得“入神”,请作简要赏析。

学生答案错例:用了拟人的手法, 把“青峰”和“黄”当作人来写,可惜峰峦一闪而过,知道桔柚要来了,化静为动,写出了两岸美丽的风光。

解析:从字面上看,这两句似乎各有一个主语“黄”和“青”,但其实从诗歌全文来看,所有诗句都有一个潜藏的主语“我”,整首诗写“我”送客后的情境,我见“青”“惜”,见“ 黄” “ 知”, 所以“ 惜” 和“ 知” 的主语是“我”, 两句写的是我看到眼前一闪而过的两岸的青峰和黄色的橘柚后的感受体会,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

参考答案:(1)这两句诗从视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舟行的迅疾。船上之人远远看到一片青色,还没来得及看仔细,两岸的峰峦便一闪而过;刚看到一片黄色,岸边成熟的橘柚就好像扑面而来。这样的视觉效果均于舟行之快。(2) 句中,“青”“黄” 互衬,“过”“来”交织,凸显了两岸风景的独特优美,使本来静止的山峦和橘柚立即鲜活灵动起来。

3.古诗常借助于意象表达情感,因此要准确把握意象的特点,才用利于辨别修辞。

诗歌中的意象是指作者塑造的、带有作者情感色彩的物象,因此诗歌中的意象往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比如“枯藤老树昏鸦”中的三个意象,就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萧瑟衰败之情。但是诗歌中有些意象如果不是为了表达感情,而是为了突出所用意象的特征,进而代指某个事物,那就变成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在这里是一个典型的意象,表明作者远望友人之船孤独地离开,表达了了作者对友人的牵挂。但是注意这里是“孤帆”,不是“孤船”,作者这里实际上运用的是借代,是用“帆”来借指“船”。那么为什么作者要用帆来代指船呢?因为按地理科学来说,地球是球面的,远去的事物最后消失的一定是其最顶部的东西。其次,船帆高高挂在船上,所以最能突出船的孤独,因此这里是借代。

同样,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也是借代,作者与朋友举杯谈论之事一定不仅仅只有采桑种麻之事,一定还有其它农事,所以这里的“桑麻”意象就是一种借代,代指一切农事。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出关

[清]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此诗是诗人随安郡王出塞前往归化城,出居庸关时所作。 旆(pèi),旗帜边缘的饰条,也泛指旌旗。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所。 争,通“怎”。

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第三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学生答案呈现:运用对比手法,将关内四处桃花的美景与塞外大雪茫茫的荒凉景象对比,突出塞外环境恶劣(荒凉),为抒发怀土思乡之情作铺垫。

这首诗中的第三句出现了两个意象“桃花、雪”,有的同学认为是实写意象,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关内与关外的差别之大。但是如果我们加以生活常识去理解,作者在即将出关之前,往后看是实实在在的一片桃花,关前是实实在在的一片白雪的话,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里的“桃花”与“雪”只能是借代,是代指关内温暖如春、关外寒冷如雪的生活。

所以正确答案为:运用了借代与对比的修辞手法,桃花借指关内温暖如春的生活,雪代指关外严寒的生活,同时将二者进行对比,突出了塞外环境恶劣(荒凉),为抒发怀土思乡之情作铺垫。

二、把握三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准确辨别修辞。

比喻是指两个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所以比喻的重点是相似性,是“A像B”。比拟是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修辞方式。是“把A当作B”。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是A+代指A。准确地说,比喻是强调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代是强调借代的事物与原有事物间的相关性;比喻是为了生动形象,比拟是为了赋予人或物以情感。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

王安石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注】〔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

(1)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鸭绿”后面有“粼粼”二字,说明“鸭绿”是代指绿色的江水,因为只有水才能泛起粼粼的波纹;同样鹅黄也代指鹅黄色的柳枝。这里是用事物的颜色代指事物本身,是强调的相关性。但是诗句中还有两个字不好理解,一是“含”二是“弄”。风吹水面时,风与水是割裂开的两个不同事物,一旦把風含水译成风亲吻着水面,就如含在口中一样时,风就有了人的情感。同样,柳条在微风中摇摆不定,太阳穿过柳条时,光线时明时暗,就好像是柳条在挑弄春日的阳光一样。这样风与柳条又有了人的情感。所以这里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是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是拟人。

参考答案:

①运用借代手法。以“鸭绿”色借指因风粼粼而起的“水光”,用“鹅黄”借指柔和的阳光映照下新柳的颜色。诗人运用借代,突出了春水和刚刚破嫩而出的新柳的色彩美,非常具有表现力。

②运用比拟手法。本是风吹过水面,诗人却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态动作,好像是风在亲吻着水面一样;本是阳光穿过柳枝,诗人却让柳枝富有情味,摆动的柳枝好像在和阳光嬉戏一样。诗人运用拟人,赋予风和柳以动态美,非常富有生机。

三、结合整首诗词的语境,准确赏析修辞。

在有些诗词中,把一个句子单独分析的话,可能既是比喻,又是拟人、借代。但是放在整首诗词的语境中,我们却会发现有些时候,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以形式上的符合而认定为是何种修辞。

例: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在这首诗中,单独看最后两句,白雪嫌春色来得太晚,是人的情感,是拟人的手法;白雪穿过庭中的树木化作飘飞的春花,非常符合比喻。所以这两句诗很容易被人误以为运用了拟人与比喻的修辞手法。

但是我们结合整首诗的语境来分析:作者说今年的春天来的太晚,到了二月草芽才刚刚长出来。所以白雪都嫌春来晚了,于是它就化用了春天的花。我们发现,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的语意重点是强调雪花的有意有情,而不是强调雪花与春花多么多么的相似。也就是说,语境强调的重点是赋予雪花以人的情感,而不是为了生动形象地表现雪花的形态。所以这首诗最后两句的修辞手法准确来说就是拟人。

再例: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请简要分析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一句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4分)

解析:划线处的句子许多学生会错误地认为是比喻,把作者比作一片飘零的树叶,流落天涯。也有学生会认为是拟物,是把作者自己拟作一片飘零的树叶,天涯飘泊。所以判断是何种修辞的关键就是诗词所表达的重点了。

这首词的大体意思是,刚下过雨,晚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潮退后,沙滩上留下了淡淡沙痕。风吹树叶发出的响声,带来阵阵的秋寒,飞快地透过纱窗,室内也顿生凉意。可恨秋风吹来,世道就变换了,更是把我吹得流落天涯。古代曾经繁华的南京,现在已经萧条寂寞了。乌衣巷里夕阳斜照过来,又是一个黄昏。世人都在谈论国家兴亡,可那些飞回来的燕子现在到了谁家呢?只有那些南方飞来的无数大雁,和明月一起住在芦花洲里。

这时我们会发现,划线处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不是强调作者与落叶的相似性,恰恰是为了表达一种飘零的天涯沦落之感。也就是说这句诗的重点不是强调二者的相似性,而是为了表达感情。因此,这句诗用的是拟物。

参考答案:比拟(拟物),诗人把自己写成一片被秋风吹到天涯的树叶,把人写成物,写出了在乱世中自己不能掌握命运,而是在元朝侵略南宋的过程中被迫颠沛流离到了天涯。写树叶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西风把树叶吹得流落天涯,表达了作者对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的愤恨。

总之,修辞是诗词增加表达效果的一种重要用法,所以,要想准确的辨别并加以赏析,就必须结合诗词的特点以及诗歌所要表达的效果进行,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出现“错把雪花当飞花”的笑话。

[作者通联:山东省青岛二中]

猜你喜欢

代指借代拟人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for cerebral palsy-induced speech impairmen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初识借代手法
器官妙喻
新语
拟人句
中原官话中“俺”的特殊语义分布及代指用法
借代句
拟人句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