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细节,让写作慢下来

2018-08-24胡岭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细节记忆同学

胡岭

着眼细节,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让写作尽可能地慢下来,不只是匆匆于叙事,汲汲于抒情,而是贴近人、事、物的本身,通过细微之处的呈现,从容而细腻、节制而真实地传达更多的微妙的心理、丰富的情绪和深广的思想。如果说,叙事与抒情,是文字向外的绵延,那么细节则是文字向内里的贴合,文字在内外上实现相对平衡时,文本才会有张力,才可以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对于写作,真正的细节,是来源于生活的。典型的生活细节往往存在于触手可及之处,却常常被忙碌的疏于思索的人忽视,但一旦被人捕捉住,它又可以引发读者共鸣,实现作者、读者之间依赖于文本的心理共振。譬如谭语涵同学在《那一刻,我遇见他们的爱情》一文中,着力于表现父母的爱情。

父亲出发去国外出差的那天,母亲提起去送他的事。我因为下午有课而犹豫着,父亲也表示不想耽误我们中午休息,但母亲却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去送送吧,三个月呢,你都见不到爸爸了。”如果我说不去,母亲也会因我留在家里,我于是同意了。点头的瞬间,一抹喜悦与满足从他们俩眼中流过。

……

他慢慢地放开我,脚步似乎迟疑而停滞了一秒,然后走到没有看着他的母亲跟前,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一如相册里,那个温柔地望着身着洁白婚纱的母亲的青年,意气风发,羞涩温和。

“和你……也抱一下吧!”小心翼翼的语气,带着害怕拒绝的不安与小小的期待。然后仿佛下定决心,猛地上前,在母亲开口之前,用更大的力道拥住了她。那是一个仿佛要将对方揉入自己血肉中有的拥抱,让人在那一刻感受到一个男人全部的恋恋不舍与最深的柔情。

这种爱情又表现为人到中年情感冷热交织的含蓄与不动声色,其本身就很难通过大段的叙说去加以剖析与展现。但作者却抓住父母告别之际,母亲欲送父亲却先劝“我”去送,父亲欲拥抱“母亲”却先拥抱“我”的细节,将父母之间淡于表达却渴望表达而不得不以我为媒介去表达的“狡黠”与“深情”表现得如此鲜明,让人在会心一笑中又深有体会。

再如易跃同学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捕捉到一个奇怪的现象。

奶奶在厨房炒菜,我是在客厅看电视,嗑瓜子时,总会猛然记起一件事,就像是让渔杆将记忆深处的某个物件吊了上来,或是用捞网捞出一段记忆似的,她会突然眉头一皱眼睛一亮,像似小孩发现零食似的狡黠目光,又像是阿基米德浴缸中的恍然大悟,她惊醒般的张开嘴,丢下手中的一切事,无论是锅里的热腾腾的菜,还是盆里拧到一半的衣服,拉长了声音喊道“老一头子一哎.”如果房子另一头的爷爷应了一声。奶奶便闭口不喊,也不做过多的交流,甚至也不随意拉一句话,如果一声过后没有回应,他便会如此反复,直到喊了有四五遍,他就会急切的在屋里屋外找爷爷。出了门,看见了已在躺椅上鼾声阵阵的爷爷。便会,“扑哧”一声笑了,蝶笑骂道,这个该死的,眉间紧张的神色散去了。

文段中写奶奶总会莫名其妙地喊一声爷爷,如果爷爷应了一声,奶奶便不再作声,如果爷爷不应,奶奶就会急切地去找爷爷的细节,以此来观照奶奶对于爷爷的安危的关切之情,再妥帖不过了。

像这样的生活细节在我们的课本中也有。例如《项脊轩志》中通过“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一句,以细节写夫妻之间的亲密,可谓传神。一群小姑娘拉着向回娘家的大姐询问,大姐在向自己丈夫转述时得意自豪的心理情态呼之欲出。其中也有归有光自己的几分得意。夫妻之间的得意恰恰便是彼此关系亲密的证明。

找到典型的生活细节,只是写作的第一步,重要的,还需要去表现细节。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多数高中生对于细节的表现力是比较弱的。这不能够单纯从技术层面去探讨,或许跟他们曾经所经历的相关情境的记忆有关。情景记忆是对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的记忆,而这也是高中生在记叙文写作中的重要内容。

情景记忆既包括对单个项目记忆的项目记忆,也包括对项目与项目、项目与背景信息之间的关系的记忆的联结记忆。双加工理论认为项目记忆和联结记忆涉及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项目记忆既可以通过熟悉性来完成,也可以通过回想完成;而联结记忆只能通过回想来实现。熟悉性是一种基于熟悉强度连续变化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发生速度较快,反映的是人们对单个项目的知道感,无法提取与事件相关的细节信息。回想则是一种全或无的阈限加工过程,发生速度较慢,能够提取事件发生时的细节信息。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根据所写题目,势必要从大量生活素材中选取相应的材料,但他们对于这些材料的记忆往往只是停留在熟悉性的层面,所以能够很快地以线条的形式将其叙述出来,形成大概的事件轮廓,但若要将使事件饱满、真实、有感染力的细节填充于其中,则必须通过发展速度慢的回想来实现,这样,写作者只有放下满足于熟悉的心理,让自己彻底回到曾经的某个时空中,以慢放的方式,恢复项目与项目、项目与背景之间的关联,这也就是在本文在开篇所说的,“着眼细节,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让写作尽可能地慢下来”。当然,这种慢,并非是物理时间上的慢,而是一种写作的思维方式上的慢,是可以通过训练而被写作者熟练掌握的写作方法。

不过,在训练上,也不必急于求成,可以先引导学生先写当天经历的事情,消除时间上的隔阂,做现场的记录或描写。像唐堂同学就对作文课中自身的心理状态做了全记录,并以课堂作文的形式加以呈现。

早上,步频无比迅速地匆忙赶到教室,待坐定后,目光集中在了黑板上的课表,心里暗暗盘算,八节文化课加上晚上的竞赛,意味着一叠作业加上三小时的头脑风暴,呜呼哀哉!最终还是留意到了下午的两节语文,在初中,连堂语文一般都意味着写作的“灾难”,讲《鸿门宴》?好像学完了。写作文吗?作文!上周没写作文,周末没写周记,完了完了完了!我心中暗叹不好,多半怕是又要接受考验了。

……

预备铃打响,胡老师大步迈上了讲台,跨立在讲台上,用他那一贯严肃的眼神和姿态等着我们做课前准备。拿着两叠纸的左手似乎是刻意背在了身后,我瞥了一眼,一白(作文用纸)一绿(普通试卷),不应该都是绿的吗?我心里又生起了不好的预料,却依然怀着期待和侥幸的一絲念想。

……

胡老师在黑板上飞快写下作文题目。我瞟了一眼题目,用双手捂住了脸,即使做了很久心理准备,却还是受到这最后一下重击而崩溃。,似乎感到心上有无数小虫蠕动,心乱如麻,大脑一片空白,只记得曾经写过一模一样的题目,因结尾太低级被当众批评。教室里再一次如爆炸了一般,同学们徒劳地挣扎着,却又最终不得不顺从命运的安排,我却感到自己石化在座位上,看着作文纸的传递,有如窒息般绝望。那一刻,我自己似乎已不是自己,空气都变得黏稠,无形的力量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唐堂同学在作文中,对于害怕写作文,但又对今天是不是写作文的揣测,到最后因为要写作文而犹如窒息般的绝望写得细腻真切,现实场感极强,可谓是对当天所发生的事情做了回放与现场直播,每一处细节的呈现都非常合理,很有情绪上的感染力,相信会引发不少作文恐惧症者的共鸣。这样以现场写现场的训练,实质上是降低回放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对事件的细节作更为全面的恢复,以养成写细节的习惯,继而,可以慢慢引导学生写一周前、一月前、一年前的事情,如此循序渐进,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回放意识,一方面提升记录细节的能力,最终达到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的题目可以自由地从记忆中调取细节来进行写作,或调取一定细节来做虚构的现实基础。

至于在具体操作层面,不少作文写作指导从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训练,但这种机械的训练形式,明显不能再满足高中阶段记叙文写作的需求,在高中阶段更应该从出入、繁简两个维度来做细节方面的训练,以适应高中阶段更为复杂的写作内容。

一、出入

出入是针对心理状态而言的。所谓“出”,即着眼于抽象的心理状态,以细节描写使内形于外;所谓“入”,即着眼于描写外在的言语、动作、神态、外貌等,以切合特定人物、特定情境下的特定的心理状态,达到以外写内的目的。出入,皆指向于心理状态,但不管是外化,还是内显,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

我们首先来看谭午烜同学在文章中表现的孤独感。

“早点回去休息吧,今天晚上的晚自习到此结束了。”宿管老师催促道。我独自一人走着,只见身边的人们大都与我反向而行,与我渐行渐远。我虽已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慢慢习惯了寄宿生活,可心中仍泛起了一丝对温暖的家的怀念。我打开了灯,光芒进入了寝室,让我得以看清眼前的景象——好几张床已经只剩光秃秃的木板或是已经卷好铺盖,恐怕今晚只有我一个人了吧?我失落地想,手中捧着一本书,可上面的文字却同神秘的符号一般,让我无法阅读。这时,一个人走进了寝室,我的心顿时燃起了一支火苗。“你今天晚上住这里吗?”他不假思索地摇了摇头。我的心情顿时又跌入了低谷,我低下头,盯着书本发呆。他父母也随他来到了寝室,他们一同收拾好了东西,便一起离开了,只留下我一个人,我默默地望着三个人的背影慢慢消失,心中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上一次见到他们已是上一个星期的事了。他们好像除了督促我学习,提醒我准备军训的东西,也就没再做什么了,于是又匆匆离开。我心中既有着一份不满之情,又有一份沮丧。我悄悄地关了灯,闭上眼睛,可却久久不能入眠,也不知道多久,才因过于疲劳而陷入沉睡。

孤独感是很难描述的,许多人会采用比喻的形式,来使之具象化,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具象化的感觉似乎又不是感觉本身了,多少会给人隔阂之感。但谭午烜同学在本段文字中抓住了一系列细节,如“反向而行”“渐行渐远”的人、“光秃秃的木板或是已经卷好铺盖”、“假思索地摇了摇头”的同学、“慢慢消失”的背影,反复渲孤独的心境,其实质是以自己的心境观人看物,而人和物都着上了作者心境之色彩,成为其心境的一部分,说是实,又是虚,虚虚实实间便有了心理变化的细腻和起伏。可谓处处写内,但处处形于外。

再来看易柱同学在军训结束之时,写教官送同学们上车离开军训基地的文章。

上了车,车门还迟迟未关,教官站在门口也迟迟没有落座,他只是用眼神一个一个地扫过我们的脸庞,似乎想要说什么,看到这,我的心仿佛漏跳了一拍,顿悟了之前我是为何而不安,正想找旁边的同学交流几句,教官却突然说话了:“嗯,就到这儿了吧……”他也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呼吸有些不匀,胸脯随着呼吸耸动着,又说了几句话,在嘈杂的车里,我听不清他说了什么,但此刻,我喉咙里好像堵着了什么,想对他说句什么,却怎么都说不出口。

教官却也没有给我们说话的机会,最后一句“再见”落下时,他也不知为何喘出了粗气,脸色涨的潮红,忽的,敬了一个无比标准的军礼。

时间,仿佛定格在那一刻,教官的右手掌放横在太阳穴旁边,左手贴紧裤缝线,身子挺得笔直——正如他教我们的那样。平常板着的面孔终于“软”了下来,脸上仍留着那张略有尴尬的笑脸,金色的阳光顺着他脸上刚硬的线条流进一条条笑纹间,如同嵌了一条金色的镀边,他的眼里分明含着泪光,却努力忍住不流露出来,外表再如何强装镇定,微微颤抖的行军礼的手还是暴露他心中的不舍。

这三段文字中,作者的观察可谓细致。教官的眼神、呼吸、胸脯、脸色都尽在笔下,以“扫”写眼神,有检阅之感;以“不匀”写呼吸、以“耸动”写胸脯,则显不安;以“潮红”写脸色,则写情绪上的激动。继而写教官敬礼,从左手到右手,从身子到面孔,从笑纹到泪光,处处写外,但又处处照应内心。既形成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又以视觉打开通向心理状态的通道,以窥探更为隐秘的世界。

二、繁简

繁简是针对描写细节的文字量而言的。繁,则是用大量的文字从各个角度、甚至是融合大量细节去写相关对象,形成一种饱满、丰富、厚实之感;简,则是用少量文字简洁地去写细节,实现以少驭多、以简驭繁的目的。繁简的选择,是以文章的表达需要为标准的,大到通篇皆写细节,绵密繁细,如针线穿织,小到粗粗几笔,点到为止,却在全篇之中有眼波闪动之妙。

我们先看刘仪洲同学以繁笔写细节。

朝阳不似正午的骄阳似火,也不像下午的残阳如血,它温暖而明媚,从天上倾洒而下,给世间万物都镀上了一层金黄的光辉。我的心情也如它一样,洋溢着希望。今天第一天上学,也是留了五年的短发终于可以扎起来的时候。妈妈搬了小凳,坐在庭院温暖的日光下,开始为我梳小辫。我坐在小木凳上,偏过头去看妈妈,只看见她专注而温柔的侧脸,脸上细小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辉,嘴唇噙着一抹柔和的笑意,眼睛认真地看着梳子。她在阳光下好像一个神圣的天使。察觉到我过大的动作,妈妈轻敲了一下我的头,责备:“别乱动!等会头发梳得不好看可别哭鼻子!”眼里却盛着笑意,我朝她吐了吐舌头,摆头坐正。暖洋洋的阳光从头顶晒向全身,我半眯起眼睛,感觉自己好像浸在温水里,舒服极了。妈妈手上动作极轻,木梳子小心地挑起一撮发,用手拢住细软的发丝,梳高,梳齐整。往日不羁的头发此时在妈妈手上服服帖贴,仿佛被施了魔法。阳光透过树枝投下细碎的光影,这幅景象美好得像一幅画。

本段文字写妈妈为我梳头发时的温馨与美好。作者先以环境描写起,一“倾洒”一“镀”,前者由上而下,后者由眼前到远方,创设了一个立体的布景;接着写妈妈的外貌神态,脸上的绒毛,唇间的笑意,认真的眼神,既写实,又写意;然后写妈妈的动作,“轻敲”“挑起”“拢住”,可谓精细入微;最后,再写环境,与起始处呼应。文字中,几乎每一句都是细节,众多的细节有条理、有层次地组织在一起,多而不乱,处处体现着温馨和美好。

我们再看王宇翔同学以简笔写细节。

作者在学习上屡受挫折,无意中走到一个庙中,便去求签,“我握住签筒,断定不会是什么好签,微微颤了颤手,一只签便从筒中偏斜了出来,稍稍地翻转后落在地上,撞出了一声清脆的响声”。结果,作者求得了一支上上签,在签的鼓励下,努力学习,最终走出了困境,人也变得昂扬而有自信了。之后,再次来到庙中求签,“我想,一个上签应当是顺理成章的。双手大幅度地挥划几下,一支签在有节奏的震动下,挪出签筒,在签筒口停留了几秒,伴着清脆的响声敲在地上,与半年前如出一辙”,结果却是一支下下签。全文以叙事与抒情议论为主,最终阐明“至于绝处逢生、再接再砺则不把握在签中,而把握在那双握着签的手中”的道理。文中的两处细节用墨虽少,但极为传神,在困境中,人不自信,故而求签时也格外谨慎,用了一个"颤",写尽了内心的复杂,在顺境中,人尤显自信,故而求签时带着几分急切,用了“挥划"一词,将自己的心态表露无疑。

当然,不管是出入,还是繁简,其实都是要求跳出片段的、零碎、孤立的细节描写,训练学生从构段谋篇、情节设置、情感表达、文学审面等方面对细节做整体布局,让细节描写以细微的变化流动于篇章之中,使情节前后勾连呼应,各种表达方式榫合交融,形式与情感高度统一,以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所以说,写细节,是一种慢功夫,是以慢的思维方式烹制的一道鲜美的菜肴。

[作者通聯:长沙市雅礼中学]

猜你喜欢

细节记忆同学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记忆中的他们
细节取胜
记忆翻新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