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大学生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8-22马艳波刘冰戴功伟聂辰晖

东方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创业高校大学生

马艳波 刘冰 戴功伟 聂辰晖

摘要: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毕业生的数量随之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普遍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由于这个原因,国家、政府及学校相应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及高校的重视下,自主创业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们的一种全新的选择。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存在如下不足,首先,有激情但理性不足。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朝气蓬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做事充满干劲,有上进心。随着大学生创业的讲座,竞赛,课程的开展,以及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帮扶政策的制定和推广,使许多大学生对创业充满憧憬和幻想,对创业前景充满信心。只注意到某些创业案例最后的成功,却忽略了创业中的艰辛和所要面对的风险。有些媒体对创业故事的过分吹捧,也造成了大学生对创业经历的一个误区。把创业理想化,简单化,物质化,忽视其中的投入成本和失败的风险。大学生激情澎湃面对成功的诱惑容易冲动、一味跟风,理性不足往往无法预料困难,不愿脚踏实地,容易没有经过调查就盲目跟风。在脱离实际地追求成功,一旦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其次,创新性强但缺乏勇气。大学生初出社会,还未受到固有思维的束缚,想象力丰富,常常富有创新思维,这往往能从生活中获得灵感,有一些独到的领悟和体会。这些创新性思维在创业中是很难得的一种品质。但同样因为初出社会,大学生对社会掌握程度不够,对困难的解决能力不足,还没有面对困难的充分准备,缺乏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在作出决定之前往往踌躇不前,犹豫不决。缺乏创业的勇气和胆量,害怕承担失败的责任。但机会往往与风险并存,缺乏勇气将不能快速的抓住机会,也会与成功失之交臂。第三,资金投入能力和承受力有限。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大多是父母亲戚资助,因此投入资金的数量有限,而创业初期租场地、请人工、购买机器设备、进购货品等投入成本较大。且创业初期大学生往往处于探索实践期,还未能准确把握市场和企业的运作规律,企业活动也未能走入正轨,这段时期的资金投入通常要等到走入正轨时才能逐步收回,因此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和鼓励。加之大学生的社会经历不足,对困难的承受力有限,较难承受挫折的打击,一旦面临失败,很可能一蹶不振,放弃创业的梦想。

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几点对策

1.社会方面需要提供创业政策环境

我国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都是基于促进就业的考虑,因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颁布的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并不够大。这些政策的很多内容都是原来扶持其他社会群体创业就业政策的延伸,政策的针对性不强。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在实质上并没有享受到比其他社会群体更优惠的政策。虽然从政策文本上来看,很多地方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但是许多政策的适用设置了限制条件降低了政策本身的含金量,也影响政策实施效果。譬如,很多地方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主要是个体经营的小微企业、合伙企业,行业不包括网吧、建筑之类。这就会出现与大学生创业需求的冲突。在一些领域,大学生有创业愿望,但是政府并不鼓励;在另外一些领域,政府有相应的扶持政策,但是大学生并不感兴趣。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造就大量创业创新型的人才,以使我国在新时代的知识经济发展中不落后于发达国家。知识的快速更新,人才也处于快速的新陈代谢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创新是进行新产品研究推动产业的发展,产品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也要求高校更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我们的毕业生人才具有懂科技与市场的双重素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由注重知识传授向培养创新能力转变,加强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2.学校方面需要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

时代赋予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责任,高校必须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出有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为社会培养大批创业者、创业企业、创新科技,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机遇。高校要走在创新教育的前列,为我们国家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走出一条路,高校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培养的模式,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能够把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组建创业团队,参加创业比赛,参与创业园的孵化,将自己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创新思想,參与创业项目招标的形式,激发自己的创业激情。培养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应当结合其特色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要对有创业兴趣和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甚至开展一对一的辅导。为了协调创业教育工作,也为了体现政府和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突出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可以由学校教务部门、工商学院、学生会等机构组建专门实施创业教育的管理机构,并将高校、创业园区、科技园区、社区相结合创建新型的教学机制,最终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创业教育配套体系。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再加上整个市场经济结构的不尽合理,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很多渠道,除了进行经济发展方面政策支持,更多的需要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例如专业设置应侧重实用性专业,除此之外,鼓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创业。高校培养大学生相关的创业能力,并且提供创业需要的配套设施,还有相应的平台实践机会,大学生创业成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整个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财富。高校应该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大学毕业生中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应该把大学生创业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培养所有学生的创业精神,在校园中实行创业导师制,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大学生创业指导,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对接企业提供大学生创业的实习实践基地。大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到创业实践中来,早早树立创业的思想和精神,参加大学生创业项目比赛,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提升自我的创业抗压能力和项目计划书的撰写,不断在创业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综合素质能力。

作者简介:

马艳波(1981—),女,辽宁朝阳人,汉族,副教授,研究生,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和学生管理工作;

刘冰(1997—),女,辽宁吉林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生;

戴功伟(1969— )男,辽宁省绥中人,汉族,副教授,研究生;

聂辰晖,女,1999.08.01,黑龙江双城,汉族,本科在读,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6BSZ026);2017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2017SZ005);2016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5230070034);2018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创业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