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的循环农业园产业链优化

2018-08-21员学锋姚一晨宋成军刘天池田宜水

农业工程学报 2018年15期
关键词:废弃物园区物质

员学锋,姚一晨,宋成军,刘天池,董 强,田宜水 ※

(1.长安大学资源学院,西安 710054;2.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农业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25;3.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天水 741030)

0 引 言

循环农业园建设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新阶段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1-2]。循环农业园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产业链是否完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否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都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部分[3]。农业产业的集聚一方面能使上下游企业直接联系,互相获取需要的资源,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另一方面,产业链的重叠或缺失也可能使园区生态环境受损,经济效益无法实现最大化。循环经济基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其核心目标是为了达到提升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效果[4]。

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是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分析工具,从物质投入、内部流动和物质产出 3个方面,分析物质的代谢对环境的影响,在循环经济的规划设计、改善调整以及区域生态经济的评价上都有很多的应用[5-6]。物质流分析方法起源于欧洲,Ayres的研究中首次用到 MFA的方法[7],随后十几年的研究逐步侧重于物质元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与破坏[6],90年代后,学术界开始应用MFA分析经济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物质流动状况[7],Wetnick & Ausubel根据美国的物质流动情况,首次提出一套完整的MFA计算架构[8]。21世纪以来,欧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先后出版了关于物质流分析的指导文件,对物质流的概念特征和应用目标等做了详细介绍[9-10]。近年来,国外物质流的研究范围从国家到城市、区域逐步扩大[11],Krausmann等[12]利用MFA方法衡量全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物质与经济的关系,Shafie等[13]通过对马来西亚3个城市新陈代谢的MFA分析,帮助城市进行宏观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此外,MFA还可应用在材料和工程研究方面,用来度量生产过程中物质流动对环境的影响[14-15]。

国内的物质流分析起步较晚,早期有宋永昌等在食物代谢、水循环、氧平衡、能量收支等方面研究了上海等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16];陈效逑等[17-18]首次用物质流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资源基础,提出加强资源与环境的立法、管理和规划,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徐一剑等[19-20]基于对贵阳、常州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分析,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评价和建议;尹科等[21-23]在区域物质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IPAT(同OECD)分析方法,从时序上对广东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动态评价;赵卉卉等[24]将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生态足迹模型相结合,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

能流核算研究方法最早由Haberl提出,用于分析进入和离开国家经济系统的能量流动[25-26];2004年又基于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研究相关的生态系统变化情况,提出物质和能量流分析(MEFA)框架,分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27-28]。国内外学者对能量流的研究主要应用在能量消耗的种类结构等方面[29],主要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能源消费比例产生的碳排放等指标,对区域的能耗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实现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的目的。陈冬冬等[30]在现代种植业结构演替基础上,通过能流分析研究粮食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陈操操等[31-32]应用能流图和能流平衡的方法,基于STIRPAT 模型和偏小二乘模型,评估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北京市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思路;胡啸等[33]通过能量流方法分析园区能量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路径。

通过对园区物质流、能量流进行分析,可以把握产业链运行状况,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使得产业园区范围的废弃物得到合理利用[34-35],在保障园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生态保护和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36]。目前,物质流分析已成为当前中国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的重要手段,但大多数研究都忽略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对于两者结合分析相对较少。

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在物质流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能量流分析,掌握园区各项产业生产的能源消耗情况,对园区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将可再利用的生产废弃物资源化投入新的生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园区产业链,以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合理发展。

1 研究区概况

1.1 园区基本情况

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中滩镇,前身是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2010年被科技部批准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截至2016年,园区核心区面积达到333 hm2,入园企业36家,直接就业人员4 600多人,带动各类从业人员10万余人,园区生产总值达到8.36亿元。园区产业发展情况见表1。

表1 甘肃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发展情况Table 1 Brief introduction of Gansu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目前,天水国家农业园区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以特色果蔬种植、生态禽畜养殖、食用菌种植、航天育种、农产品仓储物流、生态农庄和废弃物再利用产业为核心,构建了“产学研结合、农科教一体、种养加循环、农工贸促进”为格局的循环经济“天水模式”。

1.2 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文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37],对目标园区现有产业进行归并划分,调查企业的物质交换情况,从园区各产业物质的投入、产出和物质交换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园区能量的流动情况,构建基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园区产业链存在的缺陷,根据物质流、能量流数据对产业链模拟优化,提出调整方案。

本文基础数据来自天水国家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2016年统计数据,园内企业的生产、消费情况和废弃物排放、利用情况等基于实地调查,调查时间为2016年。

2 园区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

2.1 物质流分析

2.1.1 物质流账户

可将园区投入的物质分为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生产物质,加工耗材等工业生产物质,外界采购的种子、禽畜等生物质以及园区生产所需的水和能源物质等 5个方面。2016年园区物质投入总量为33.83万t,水资源投入为28.50万t。在不考虑水资源投入情况下,物质投入为5.33万t。其中,农业生产物质投入为4.32万t,占物质投入总量的81.00%,说明园区作为一个农业循环园区,目前投入为第一产业为主;工业生产物质投入为5 000 t,占物质投入总量的 9.37%,园区的第二产业相对较为薄弱;此外,生物质和能源物质分别占物质投入总量的7.59%和2.04%。

园区物质输出总量为30.22 万t。其中,输出产品6.45万t,占输出物质总量的21.34%;可利用废弃物7.08 万t,占输出物质总量的29.78%,这包括1.58 万t未被资源利用的牲畜粪便和5.5万t农业灌溉用地下水;污染物16.69万t,占输出物质总量的70.22%,其中92.89%是工业废水,这些废水中大部分统一收集后再循环,约8%的部分处理达标后排放,固体污染物和气体污染物分别占3.15%和3.97%。园区物质流具体见图1。

在园区物质生产过程中,特色果蔬种植产业生产的1万t果蔬被仓储物流产业收购加工,一小部分禽畜养殖业出产的肉、蛋、奶产品被园区内生态农庄产业采购消化;食用菌业年产大量的废弃物菌渣,其中有1.46万t菌渣被企业自身用作燃料,还有3 000 t种植业废弃的秸秆、1万t禽畜养殖废弃的粪便被园内的资源再利用产业收购,用于生产沼气和有机肥。以上说明园区通过产业整合,在减少物质投入的情况下合理配置资源,主要产业间均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物质交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

2.1.2 评价指标

本文基于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指标体系,结合能量流分析相关指标,在参考其他学者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指南》的基础上,编制了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计算,具体见表2。

图1 甘肃农业科技园区物流图Fig. 1 Material flow of Gansu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表2 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Table 2 Evaluation index of circular economy of park

2.1.3 基于园区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评价

1)资源产出率有待提高

资源产出率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2010年日本的资源产出率为3.2万元/t,处于世界领先水平[38]。而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资源产出率为0.54万元/t,园区的能源产出率为2.60万元/t,土地产出率为10.64万元/hm2,水资源产出率为0.12元/m3,均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处在国内中等水平[39]。园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率为8.04 m3/万元,仅为德国2000年数据的26%,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0.38 t/万元,是德国2001年数据的1.5倍以上[40]。园区的劳动生产率为18.17万元/人,接近同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9.48万元/人的两倍。园区资源产出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入园企业大多是农业生产性企业,资源产出率较高的加工业服务性企业则相对稀缺。

2)资源综合利用率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园区固废循环利用率为76.83%,液废循环利用率为83.40%。2015年环保部发布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中,这2个指标的要求分别是100%和75%以上,可见园区液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但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水平还比较低,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41]。

园区资源循环利用率仅为51.75%,主要原因在于园内企业废弃物再循环的配套设备还不够完善,园内资源再利用产业的产能有限,对资源的转换率还相对不足。例如,园区的禽畜养殖业有15 775 t牲畜粪便在未经加工的情况下直接出售给了周边的农户,资源利用较为粗放,效率较低。在理想状态下,将这些牲畜粪便投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可以产生94.65万m3的沼气,剩余的沼液、沼渣还能加工成有机肥还田。

此外,园区周边农户稳定生产的耕地有2 000 hm2左右,每年产生1万t秸秆,但目前约有8 000 t秸秆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有1 000 t秸秆被农户直接焚烧,浪费了资源,且严重降低大气质量。

3)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

根据表2获取的数据进行计算,2016年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为93.01%,说明园区的循环经济总体发展程度较高。但是,园区内企业规模并不均匀,园区企业的交互性还较低,各产业之间联动性较弱;生态禽畜养殖业、食用菌养殖业和特色果蔬种植产业规模庞大,其余企业规模和产值占比较小,缺乏合理的上下游布局;园内企业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却没有形成足够的园内物质流动;种植业所需的肥料等均采购于外地,育种研发企业向园内种植企业推广自身产品的积极性和力度也不高。

2.2 能量流分析

2.2.1 园区能量流账户

农业园区的主要能源来源有煤炭、成品油、电力、天然气和生物质能等5种。其中,煤炭、石油、电力和天然气全部来自外部。其中,电力作为园区主要能源之一,对园区内所有产业都直接供给能量,为企业各方面的生产生活提供支撑。年消耗电力3 453万kW.h,占园区总能源消费的31.35%;而煤炭消费量不高,仅为1 000 t,主要供给养殖业和有机肥生产企业,占园区总能源的6.61%;园区成品油的消耗比较均衡,供给园内各企业车辆的运营,仅占园区总能源的2.7%;由于园区现有的锅炉设备等使用煤炭,天然气仅仅供应给生态农庄产业取暖做饭使用,因此比例较低,约0.54%。此外,为了促进资源利用,园区对废弃物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园区内部生产的生物质能源占总能源的58.83%,其中园区食用菌种植业产生废弃菌渣有7 300 t,投放到食用菌种植业的锅炉燃烧使用,占园区能源消费的53.59%;资源再利用产业生产的沼气占园区总能源消费量5.24%,通过管道供给园区周边农户做饭取暖使用,具体见图2。

图2 园区能源流动情况Fig. 2 Energy flow of park

2.2.2 基于园区能量流分析的循环经济评价

1)能源产出效率较低

园区的能源投入总量为13 622.27 t,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0.38 t/万元,各产业能耗比例也不均匀。食用菌种植业消费的能源占园区总能耗的79.27%,但产值只占园区总产值的35.46%,能量产出率远低于园区其他产业平均水平。食用菌养殖对温度的依赖性较高,其工业化流水线发展程度也较高,其能源需求量相对园内其他种养类企业较多,但该产业使用废弃菌渣作为燃料,菌渣含水量较高,利用方式为直接燃烧,较为粗放,导致了一部分能量的浪费。

2)清洁能源利用比例较低

园区内部没有传统化石能源产出,用能对外依赖度高。目前园内外部能源投入主要是电力资源,由于天水市可再生能源起步较晚,火电比例相对较高,煤炭消耗量较大,园区消耗的电力资源实质上不属于清洁能源。园区的煤炭消耗量为922.5 t,成品油消耗量为367.8 t,是园区主要的污染源。菌渣消耗量为7 300 t,即使企业对排气设备进行了一定的无害化处理,但是其未经成型加工处理的散装物料直接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破坏园区及其周边环境,属于国家产业淘汰方向[42]。

2.3 园区产业调整思路与可行性分析

2.3.1 基于园区产业现状的调整思路

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产率

通过分析发现,园内主体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为主,其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78.45%。第一产业投入的资源较多,但附加值较低。园内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较少,现有产业主要是对牛奶进行消毒灌装对收购的果蔬进行简单包装出售的简单加工业,没有通过精深加工赋予原材料更高的产值。

通过对园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合理布局上下游产业,可以改善园区内部的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率。园内现有的冷库储存容量仅为1万t,不能满足园区2.5万t苹果产量的实际需求,建议促进园内现有的仓储物流产业发展,建设冷库储存基地,与周边农户和合作社以适当的价格统一收购果蔬,同时引进果汁加工业,将市场短期难以消化的果蔬压榨处理再销售;育种业作为园区主要产业之一,与其他产业的耦合关系相对较少,应以园内实际需求为导向,与园内种植业、养殖业充分合作互补,增加产业的层次性。此外,园区应对园内相关产业统一规划,依托城市居民对乡村风光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并充分调动周边农户的积极性,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

2)调整能源结构,推广光伏发电产业

天水市年均日照2 100 h,日照百分率在46%~50%左右,具有良好的光伏发电生产潜力[42],可通过向园区周边农户推广家庭式光伏系统,将光伏发电并入电网供给园区生产,一方面可避免化石能源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还可有效促进周边农民收入增加[43]。根据园区能流图,园区目前的电力需求为4 243.8 t/a,而一户光伏发电一年约生产0.61 t电能,假使维持园区现有的生产条件,需要近7 000户农户安装光伏设备,而园区周边农户数量达十万人以上,需求数量远小于可供给的范围。光伏产业在国内外已有多年发展,目前太阳能光伏技术已经成熟,成本也已得到有效控制,具备推广光伏发电的条件。

3)增加循环园区补链,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率。目前,园区周边的8 000 t秸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园区内禽畜养殖业有1万t牲畜粪便被制作成沼气和有机肥,但由于整体产能受限,尚有1.57万t牲畜粪便未得到有效利用;园区食用菌种殖发展目前相对较好,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产业链条,但目前菌渣燃烧处理并没有发挥出资源最大化利用效率。将禽畜粪便和菌渣通过堆肥技术,可以扩大现有的废弃物再利用业产能,生产优质的有机肥,不仅能减少这些废弃物对园区环境的压力,还能产生大量的经济价值。购置有机肥的乡村也能减少长期使用化肥对土壤通风、保水和培肥的功能的损伤,保育乡村地力。

另一方面,园区目前的能源消费中,相对清洁的天然气所占比例仅为0.54%,根据园区各产业能源消费的具体情况看,对煤炭、石油等高污染化石能源依赖较强的产业较少,园内的煤炭、成品油消耗可以被电力、生物天然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所替代。园内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工业有机废弃物等可作为原料,经厌氧发酵和净化提纯等技术措施,得到绿色低碳、清洁环保的可再生燃气;多余的菌渣、秸秆资源经过一系列工艺制成成型环保燃料,不但具有较高的热值和极低的污染,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园区应在现有废弃物再利用产业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引进生物天然气工程和生物质燃料加工配套设施。

2.3.2 园区循环产业链调整方案

根据以上调整思路对园区循环产业链进行改造,用虚线表示新增物质流动方向,调整后的产业耦合情况见图3。园区现有的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但资源的交换依然局限于产业间单向的废弃物输送,没有建立资源反馈机制,且部分废弃物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产业链调整后,引进了食品加工业补充园区第二产业,增加了园区产出价值。园内产业的互联互动也显著增加,航天育种业与废弃物再利用产业的优质种子种苗和有机肥产品投放到园内种植业;种植业生产牧草为牲畜养殖业提供饲料,废弃物秸秆投放给食用菌养殖业作为培养基原材料,果蔬产品被食品加工业采购;而废弃物再利用产业生产的能源再反向供给其他产业。

2.3.3 产业调整的可行性分析

针对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预改善思路,在扩大仓储物流和废弃物利用产业产能和增加果汁生产线的情况下,产能以最大化估计,对园区调整后的产业情况进行模拟分析,调整后的园区产业能耗状况估计见表3。

表3 调整后的园区产业能耗状况估计Table 3 Resource consumption estimation after adjustment in park t

产业调整后,园区1.58万t牲畜粪便和1.46万t废弃菌渣被投入资源再利用产业,假定在理想状态下,这一部分废弃物被充分利用,园区有机肥产量可以扩增至3万t以上,是现有8 000 t的3倍以上,可增加资源再利用产业1 300万元的产值,新增利润可达200万以上。同时园区内可生产沼气共650万m3,折合4 641 t,由于调整后用天然气代替原有的汽车成品油消耗,因此天然气的需求量为485.1 t,而园区依然需要4 194 t的生物质成品燃料才能保证生产,通过资源再利用产业对园区周边的1万t秸秆进行加工,保守估计可以生产5 000 t以上的成型燃料,可以满足园区实际需求。

园区内对能源需求量最大的是菌类种植业,产业链调整后其能源消费依然占园区总能源的76.65%,为节约沼气管道铺设成本,将全部沼气投入到食用菌种植业。对园区产业调整后的循环经济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产业调整后园区循环经济指标变化情况Table 4 Changes of economic indexes after industry adjustment

图3 调整后的园区产业耦合情况Fig. 3 Industry coupling after adjustment

调整后园区的能源消耗总量仅提升了3%,但化石能源消耗量降低了59.02%,所占比例从9.85%降至3.97%;能源产出率上升了 19%,且清洁能源比例由原先的59.57%上升到了61.8%,整体能源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优化。同时,园内增加了利润率较高的食品加工行业,原有的育种业推广了优质产品,得到了稳定的市场回报和产品推广,而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到了相对稳定的交易环境,实现了产业双赢,有机肥生产的产量翻 3倍多,农产品仓储物流业可以更加大胆地提高储存量,以占据更多的市场。无论从物质投入、产出和能源消耗的角度,调整后的模式使得园区所有产业将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到较高水平,增进了废弃物资源化的效率,减少了外界资源的投入,增加了园区自给性,不仅园区经济得到了发展,还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2.4.4 建议

1)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园区应该对企业给予一定的引导,促成企业间资源的流转,同时加大环保监督力度,对违规乱排废气、废水的企业依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此外,也要与地方政府沟通配合,加强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大力推广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

2)从供给侧调整,用市场需求决定经济导向。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也能使各种资源得到优化调配,在尽可能减少资源损耗的前提下生产更高的价值。但随着当前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宏观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政府一方面以市场化刺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也加强了调控,限制了过剩的产能。园区实地调研情况证实了过多的行政手段和忽视市场化的干预对企业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政策引领下,地方政府有时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盲目推广个体户养殖和小范围养殖,在这种措施驱动下,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家禽家畜,使得禽畜肉蛋的价格产生了较大的波动,实质上影响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目前各区域农业园区的规划运行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下,谨慎扩大生产线,避免在市场过度饱和的情况下盲目生产,制造泡沫经济;同时更要注意生产产品应以实际需求为主导,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

3)依托产学研结合,加强园区科技创新力度,做好示范和推广。科技创新是产业的核心力量,园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目前,园区在科技政策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明显滞后,与科研院所的联系较为松散,开展交流合作较少,成果转化的能力较低。园区应深入扩大与中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依靠自身独有的资源提供科研平台,并借助科研力量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此外,园区应争取政府支持,积极推广以“产学研结合、农科教一体、种养加循环、农工贸促进”为新型体系和“企业小循环、园区大循环”为基本格局的循环经济“天水模式”。

3 结论与讨论

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物质流分析方法通过对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投入、产出进行量化分析,明确产业发展中物质流动情况和利用方式,分析物质流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情况,对系统产业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方式进行评估优化。再通过能量流分析综合考虑系统中各资源利用过程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整系统的能源结构,减少高污染能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使经济系统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利用效率。

通过对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当前园区内企业以农业生产为主,企业发展程度不均,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附加值较高的加工业服务业企业相对稀缺,园区资源产出率为0.54万元/t,能源产出率为2.60万元/t,整体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但园区的产业集聚性也使得园区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0.64万元/hm2和18.17万元/人;园区的清洁能源利用比例为59.57%,相对较低,秸秆、菌渣等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基于以上情况,可对园区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大仓储物流和废弃物再利用产业规模和布局,引进果汁加工、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产业,同时推动园区周边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调整后的模式不但消化了园区原有的废弃物,还使园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和能源产出率均提高 20%以上;对废弃物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得园区的固废循环利用率从76.83%提升到85.14%,液废循环利用率从 83.40%提升到 84.79%;清洁能源比例提升到62.71%。这一方法对国内其他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和评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企业小循环和园区大循环有机结合,构建了“产学研结合、农科教一体、种养加循环、农工贸促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未来的现代循环农业园区发展规划中,应当充分借鉴“天水模式”的发展利弊。首先合理布局园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内部的小循环;同时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积极拓展相关配套产业,提升各产业之间的耦合程度和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共生发展的现代循环农业园区。

由于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农业产业园区相关数据资料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横向比较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基于物质流、能量流分析方法对园区内部资源的流动情况把握程度较低,忽略了园区的货币流、人口流、信息流等生态系统中其他要素。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可以采用能值分析的方法,将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能量转化成同一标准的太阳能值,从而定量分析园区生态、经济效益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

猜你喜欢

废弃物园区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电子废弃物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的思考
园区的开放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