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职生“知行不一”现象的一点思考

2018-08-20吴淑玲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6期
关键词:本堂黑板报道德行为

吴淑玲

案例背景:

“知行合一”主要指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效统一,这是德育追寻的目标。但是我们的中职生经常会出现“知而不行”或者“行而不知”的现象。

情景描述:

至今我还清楚记得那天上想象作文的情景。我出示一则材料:你在公园里注视着一辆汽车开走,这时你发现一位乘客上车时掉下一个鼓鼓的钱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我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写下自己的想象之作,作文上交后,我惊讶极了,全班41位学生都写自己立刻捡起钱包坐在原地等待失主或把钱包送交警察局或者交给学校保安叔叔。我很纳闷,立即问学生:“难道你们都没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回答道:“你们老师不都喜欢我们这样说以体现拾金不昧的高尚精神吗?这个回答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如何才能让学生做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有效统一呢?

于是,我把作文本下发,要求学生先讨论,畅所欲言,反复强调要说出自己的真实行为。一位调皮的男生脱口而出:“我会快步走到钱包旁边,装作系鞋带,然后顺手拿起钱包,迅速放进口袋里。”还有几位学生“不怀好意”地大喊:“不,不!应该先用脚踩住钱包,等旁人都走了,再拿起钱包。”学生们捧腹大笑,教室里顿时一片喧嚣。我想当然,以为众目睽睽之下,学生肯定会有比较积极的想法,可学生的表现出人意料。我知道想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確的金钱观教育,首先得让他们的“心”动起来,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才能让他们“行动”起来。

几分钟后,我特意请一位平时很爱打扮又爱乱花钱的女生2说说她的想法:我会偷偷地捡起这个钱包,毫不犹豫地据为己有……经过将近10年的学习,我发现我特爱钱,我相信钱能改变一切。你不要对我说什么“金钱不是万能的”并举一些可笑的“真情故事”来证明。你瞧,82岁的杨振宁照样可以娶28岁的翁帆为妻。有钱人杀人甚至不用坐牢,因为他不用自己动手。如果我有钱,我就可以周游世界,去向往以久的美国大峡谷,去新西兰的南岛,到世界最大的购物中心尽情购买琳琅满目的高档商品,甚至可以去环绕地球。但是没有钱,一切都免谈。所以,我的座右铭是:宁愿坐在劳斯莱斯里哭,也不愿挤在公共汽车上笑。

教室里像炸起了满锅开花豆,同学们笑成一团,有的甚至捧腹拍桌。我知道,大教无痕,大音希声,如果我用刻意的说教和训斥,让学生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并不难,但理解和共鸣呢?看着本期黑板报上四个鲜明的大字“传统美德”,我记得这是此女生组织的,学生群策群力找资料、画图像,最后成功出刊,而才过了一周学生的表现却截然相反……此时,我便想到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去体悟。

“是啊!是啊!钱当然是万能的,对不对?”看到一向权威的班主任这样说,一部分学生反而频频摇头并用表情告诉我不同意老师和此女生的观点。我顺势追问:“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学生唇枪舌战,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终于一位才思敏捷的男生举手说:“金钱可以买到贵重的药品,但买不到健康的体魄。”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对啊!他的同桌接过他的话茬:“金钱可以买到文凭,但买不到真实的水平。”“太好了!”我乘机鼓励,一得到老师的鼓励,学生们开始发表高见了,把出黑板报的资料都运用进去了。

学生4:钱能买到朋友,不能买到友谊。

学生5:金钱可以买别人的作业及考试答案,却买不到真才实学。

……

这时,我听到一个响亮的声音:“老师,上周黑板报我们就看过类似的资料,理解不深,现在我真正明白了,钱能买到有形的物质的东西,不能买到无形精神的东西,即使能买到漂亮的时装,也不能买到美丽的青春。”原来是刚才那位女生。整个教室像平静的湖水被投进一块石头,泛起了阵阵涟漪:“真没想到,她还真行……”

我顺势引导:“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他们的行动以及巨大的精神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你们能否举例说说呢?”

学生举例,没有很多钱的人,其实也会很快乐很幸福,我顺势引导,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反思与研究:

我本来想通过本堂课指导学生怎样写想象作文,但后来这堂作文课居然演变成了一堂情境德育课,通过这堂课我深深感悟到,德育的“知行合一”需要“润物细无声”,需要“内容与方式”上的与时俱进,具体有以下三点:

首先,从灌输德育向情境德育的回归。传统的德育往往比较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规范的灌输,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而情境德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设计系列德育情境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德育情境中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进行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纠正,明辨是非,从而产生道德的认同感与归顺感,继而建立起道德伦理的知行机制。与枯燥抽象的说教相比,本课堂中激烈的辩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易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意识向道德品行的转化,为知行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知识德育向行动德育的回归。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将德育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和知识本位的教育,而德育的价值取向在于:不是刻意去落实多少知识与能力,而是如何将德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外显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本堂课中,学生刚开始所写的“拾金不昧精神”只是迫于外界压力说说而已,这种脱离自我认同的外在修养,缺乏真正的道德意义,一旦失去了外在的约束和强制,他们的道德行为就会立即减少甚至消失。所以,我没有强行进行金钱观的知识教育,而是通过顺势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怎样对待捡来的钱包,让学生在自我质疑和辨析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以期更好地将那些“道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再次,从课本德育向生活德育的回归。今天的学生是在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显著激烈的价值冲突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们的德育应该适应时代发展,重视德育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本堂课中,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阐释,力求结合生活实例来进行德育,让学生不仅明白怎么做,还要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因此,贴近生活的道德内容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以这样的方式把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以期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仇忠海.从感恩教育到情感体验德育体系建设[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1

[2]周国富.以“知行合一”构建中高职德育有效课堂[J].教育观察,2014(9)

[3]王阳明.知行合一王阳明[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猜你喜欢

本堂黑板报道德行为
创意满满的黑板报
走进崇本堂
莹莹办黑板报
厉害了,我的黑板报
务本堂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我对课堂练习的理解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