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命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2018-08-20张雪晶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6期
关键词:创建激发高效课堂

张雪晶

【摘 要】 生命化课堂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交流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兴趣。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引人思考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所以,有价值的提问可认为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面向全体,关爱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开心学习,同时教育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关键词】生命化;激发;思维;创建;高效课堂

教学中将学生合理分组,同组内优生带动好生共同学习,不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体现了兵教兵,兵强兵的意识,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以下我将从构建数学生命课堂的角度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经历谈谈我的一些感悟。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数学知识的抽象和枯燥是不用置疑的,我们既不能像理、化老师那样可以用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像文科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诵。然而,我们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从而让教学内容充满生命气息,使数学课堂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引导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分数乘整数》一节课时,创设了以下教学情景:妈妈去商厦买服装,东方商厦的优惠方法为200元降价11%,同款同品牌衣服西缘商厦220元降价17%,究竟该去降价幅度大的西缘商厦还是该去总价较低的东方大厦购衣费更少呢?谁能帮我出主意,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连平时数学成绩不够理想一般的学生也想一探究竟,此时,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已经成为学生的需要,在之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与评价反思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求打折问题现价的计算方法。通过诸如此类精心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可以充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开展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的力量往往是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力。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新课时,我采取引导学生自主尝试,通过画图、测量、观察来发现、归纳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步骤如下:①画出三角形ABC。②分三个学习小组,结合中位线定义,分别画出三种不同形状三角形的中位线图形。③全班评论,然后分组观察,测量,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中线和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在下面的步骤中得到三角形中位線定理,(1)不仅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过程,同时,学生们真正理解了“三角中位线定理”的前因后果,并展示了各种图形的变式。(2)在得出定理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发现定理的各种情况,但证明时有时却可能仅证一种情况即可证明定理的存在于正确性这一分类讨论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通过推导定理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发现与推导定理其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知识对学生是新的,不必直接告诉他们结论,而是可以将原来的推导过程重演,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因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得出的,所以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感悟的尤为深刻。以上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提升学生的思维和潜能。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有价值的提问可以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它对教师帮助学生合理建构新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顺利进行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时,我提出问题:(1)三根木条,长度分别为16厘米、10厘米、8厘米,这三根木条能首尾顺次连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学具,实物感知,这三根木条能连成一个三角形。问题(2)三根木条都剪去2厘米后,还能首尾顺次连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从直觉可感受各减去2厘米后的三根木条无法组成一个三角形,此处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问题(3)最短边再剪去2厘米后呢,此时能否围成三角形?问题(4)究竟怎样的三边才能首尾顺次连接成一个三角形呢?在上述三个问题的基础上,第四名学生将能够快速解决问题。数学教学中,像上例这样,针对数学规律性的探求精心设计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梯度性的问题,有序题问,可充分引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则,充分发挥学习数学的经验。

四、加强变式训练

数学教学的实质远不是让学生学会几个概念、会解几道题那么简单,理解和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然而数学题目千变万化,即使做再多的练习题,恐怕在中、高考中也很难遇到原题。因此,引导学生以“类型方法”夯实基础,以“模式变式”训练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有这样一个实践问题:星光学校第七年级的数学竞赛共20题,评分标准为:你回答一个问题正确得10分,而答案错误就要扣5分,小明参加比赛,目标是90分以上,那么至少要回答多少问题,小明?我在教学时进行了如下变式,变式1对条件进行变式,将条件中的“超过”换为“不少于”;变式2对结论进行变式,将问题中的“至少”换为“可能”。教后反思:(1)通过巧妙的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不平等问题的关键词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某些关键词的认识,如至少、不少于、不大于、超过等等。(2)通过精心的转变,不局限于只解决问题,而是解决一类衍生而来的新问题,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灵活性,从而真正实现练习课优质高效。

这学期我承担了七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因种种原因,这届学生数学整体基础不是很好,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一直以来虽然采取了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但老师在教学中牵引的成分还是太重。通过学习有关生命课堂的理论和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我的感触很深,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把着眼点更多放在学生学的上面,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利用老师、教材、学生这些学习资源,打开自己的学习研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真正的培养。

教学不只是教和学的简单结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以“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指导思想,精心创设贴合学生心智发展和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教学做法和手段,使我们的教学对象在亲历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轻松、灵活地掌握应知应会的数学知识、技能,并开始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一定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教学质量也一定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惟有这样,我们才会看到真正充满生命化色彩的数学课堂,课堂上也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创建激发高效课堂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