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2018-08-20李明嘉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李明嘉

【摘 要】近几年,世界各国的教育组织都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根据全球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虽然表述不同,但都有共同特点,即:学生终身发展应具备的良好品格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对物理学科来说,其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内化为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改变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健全发展。

【关键词】中学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建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机制上,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已成为今天教育理论界普遍接受的一种教育哲学。为了学生的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掌握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社会责任等。如何培养学生必备的品格,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问题。我国物理学科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呼应了世界教育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潮流,在三维目标基础上将核心素养提升为物理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更加注重学生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1.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到以人为本位的转变。新一轮物理核心素养即在实施物理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形成物理学科特有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其物理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維、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部分构成。

2.当代物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受升学率的影响,当前我国物理教学偏向于应试教育,教学的目地更多倾向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关于考试的知识,素质教育成为空头口号,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普遍偏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中学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观,教学方法要多元化。即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要培养学生的必备的品格和能力,如:世界观、人生观、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于物理学科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教学应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3.1利用情境教学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情景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物理概念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概念的建立一般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观察、分析和概括。所以对于概念的建立,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情境,让学生主动内化知识过程。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中枢,是中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大多数的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场景,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探索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而且还能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如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以给同学提供一些器材如图:

让小球从斜面的一边顶端静止释放,①观察小球到达另一边斜面的高度;②观察小球向下滚的速度大小。提问从这二个现象中,你有什么发现?当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后,他们会有惊奇的发现:①小球每次都能回到原来相同高度的地点;②小球向下滚时速度都是越来越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索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规律,同时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3.2利用问题培养物理思维

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发现,其过程都离不开物理思维的参与,物理思维形式是多种多样,有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维等,对思维方法的把握有助于学习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当中教师要强调不同思维的作用,启发学生以多种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对于不同或者相同的问题都要尝试更换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分析、解决问题。让多种思维在大脑中转换,自然而然就可以从不同的思维方式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在解答习题过程中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看待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规律应用,更能提高学生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变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3.3通过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学生对自然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场景给学生去探索他们想知道的事情。物理实验正好可以提供探究的场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八年级第十章第一节“浮力”的教学中,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师可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些器材:水槽、水、橡皮泥、等。提问:①如何使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②你用了什么办法使橡皮泥能漂在水面上;③如果你的实验不成功,你可以向其他成功的同学询问原因;④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利用实验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不仅可以提高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4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从社会层面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物理教学的过程应该保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技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比如:我国高速铁路关键设备是结合了物理学科先进的技术,经过许多技术人员不断创新研制出来的。正因为有一大批献身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家和相关工作者,我们只用几年的时间就走在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的前端。从这样的事例当中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但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目前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少部分人在追求利益时道德沦丧、价值观缺失、法律淡薄,甚至有些为了目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造成生态失衡和能源危机等问题。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要建立起保护地球的责任,不做危害人类和破环自然的行为。教师要通过物理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

物理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对物理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物理教师务必将核心理念赋予行动,从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学生打造成合格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钦,陈峰,宋静.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

[2]李玲.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中学物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基于Multisim仿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中学物理教师的哲学使命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OSG与3DMAX的中学物理实验仿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