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主题与逻辑研究

2018-08-20钱建秀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6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主题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是围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主题展开的思想逻辑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理论价值和政治意义一是有助于明确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突出地位,二是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来梳理和总结,明确中国当前政治发展的主题,围绕不同主题试图从历史定位、价值观念、内在机制、总体布局、核心力量等方面给予阐释、展开相应的思维逻辑探析。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国政治学;话语权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意义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来探析主题和内在逻辑。话语的主体、客体不同,对话语体系的构建也不同。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从反思政治实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价值取向、历史地位、对外战略及主张上来探寻逻辑起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治意义。一是有助于明确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突出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治建设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将党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联系,保持着相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理论。从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历史发展起点,对于中西方、国内外的社会思潮蜂拥而至,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上,关于中国历史认识和现实看法存在较多纷争。针对思想理论界和舆论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客观的审视中国国情,就要超越各类纷争,兼收并蓄,将破解难题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题,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主题和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基础上,继承毛泽东思想所创立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与科学经验,逐步探索与总结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主题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或者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思想逻辑体系就是围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主题展开的。

(1)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根本在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其内在逻辑的展开也要围绕主题来实现。当前,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要完成这一发展任务,必然需要从历史地位上来明确中国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内容。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重新认识国情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主题。

(2)价值取向

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延伸,也是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途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立足社会主义,特别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要将理论视角放在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与发展问题上。

(3)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作为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任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从科学发展、统筹兼顾中来推进全面可持续发展。所谓“五位”,即是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统合,将之作为当前改革与发展的总布局、总框架。坚持“五位一体”,要强化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并将贯彻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实现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的推进。科学发展与统筹兼顾是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对新的发展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梦想。

(4)制度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要从制度建设上来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根本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中国问题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明确当前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任务,坚定党的制度自信,发挥中国独特的优势,循序渐进的推进中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国家治理总目标上,提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能实现中国社会全面改革的勇气。为此,要从制度建设上,从改革实践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革除旧机制体制的弊端,推进制度建设更久远。

(5)内在机制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平衡机制是形成和完善社会发展内在机制的三驾马车,只有从三者关系的协同中才能实现全面改革,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目标稳步实现。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构建强国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6)对外战略

开放是实现国际合作的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确判断当前时代主题和世界格局,并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政策和战略,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统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导向。推进和平发展,不仅是由我国历史文化所决定,也是我党和国家性质的体现。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内在机制上争取更好的外部环境,坚持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对外战略,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从国际风云变幻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新的理念、新的眼光来谋大局、重运筹,着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完善新的战略合作机制。

三、結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从主题提出到逻辑关系的构建,要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依靠各族人民,凝聚各阶层群体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开辟新的发展前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当下中国政治发展实际出发,来重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自信,为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提供政治保证。

【参考文献】

[1]吴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的价值逻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理论特色[J]. 行政与法,2013(01)

[2]杜飞进.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略论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陈金龙.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5(03)

【作者简介】

钱建秀(1964—)女,河南省商丘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