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植保器械在玉米全程防控上的应用效果比较

2018-08-20马建英丁海波赵文幸郝延堂陈立涛

河南农业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背负式喷杆喷雾机

马建英,刘 莉,丁海波,赵文幸,郝延堂,陈立涛

(1.馆陶县植保植检站,河北 馆陶 057750; 2.河北省植保植检站,河北 石家庄 050000; 3.河北永诚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河北 保定071000)

玉米是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以及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玉米苗期主要草害有马唐、牛筋草等。玉米中后期即大喇叭口期至乳熟初期是玉米重要的生育时期,主要病虫害是玉米褐斑病、玉米螟、棉铃虫、穗蚜等,此期病虫害发生轻重将直接决定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但玉米属高秆作物,中后期病虫害防治较为困难[2],致使部分农户在玉米中后期不进行病虫害防治,即使采用传统喷雾方式防治,效果也较差。为较好解决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问题,近几年新型植保器械发展迅速,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型植保器械在玉米全程防控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喷雾方式进行对比,进而解决玉米中后期植株高大不方便进行人工防治的瓶颈,实现玉米保产增产、高产稳产,为新型植保器械在玉米全程防控及玉米中后期一喷多效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玉米品种:正弘八号,由河南科瑞迪种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该品种是2015年河北省审定的主要玉米品种之一,高抗矮花叶病,中抗小斑病,感大斑病和茎腐病,对褐斑病未表现出明显抗性。

供试药剂:24%烟嘧·硝磺·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除草剂)、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杀虫剂)、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杀菌剂)均由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地设在馆陶县后宁堡村,田块平整,土壤为砂壤土,肥力条件中等,有喷灌设施。前茬作物为小麦,杂草种类主要为节节麦,麦田杂草防除主要集中在年前11月份,所用药剂为世玛,年后用苯磺隆防治播娘蒿一次。该地块玉米于2016年6月12日播种,播种量为30 kg/hm2,精量播种,播种后第2天浇水一次。玉米苗期主要杂草为马唐。

1.3 试验设计

设5种植保器械喷雾和空白对照(不喷雾)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666.7 m2。供试植保器械分别为3WX-1200G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3WP-500G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山东华盛农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3WSH-1000水旱两用喷杆喷雾机(临沂三禾永佳动力有限公司生产)、M6-01多旋翼无人植保机(西安正平植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原阳种田郎电动喷雾器厂生产)。药剂处理区药剂用量分别为24%烟嘧·硝磺·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3 000 g/hm2、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150 g/hm2、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300 mL/hm2,均依据试验协议规定的用药剂量设定。

1.4 施药时间

除草剂于2016年6月25日喷施, 当天平均气温26.5 ℃,空气湿度46%,喷施前10 d共计降水61.7 mm,喷药后第3天降水11.7 mm。杀虫剂、杀菌剂于2016年7月29日喷施,当天平均气温28.9 ℃,喷施前10 d共计降水82.9 mm, 7月31日晚降水103.4 mm,距喷药已超过24 h。中后期喷雾玉米生育时期为大喇叭口期。

1.5 防效调查

1.5.1 杂草调查 分别于药后7、15 d进行安全性调查,田间观察各处理区玉米叶片、株高等指标是否与空白对照存在异常,是否有药害产生。

防效调查时按GB/T 17980.42—2000的要求进行,棋盘式取样,每小区定4个调查点,每点0.25 m2,分别于药后15、30 d调查杂草株数,30 d时在分别调查杂草株数的基础上,同时收取各取样点杂草的地上部分,测量其地上部鲜质量,每个处理小区与对照小区进行比较,计算株防效,最后一次调查后计算鲜质量防效。防效计算方法:

株防效=(空白对照区杂草株数-药剂处理区杂草株数)/空白对照区杂草株数×100%,

鲜质量防效=(空白对照区杂草鲜质量-处理区杂草鲜质量)/空白对照区杂草鲜质量×100%。

1.5.2 玉米螟调查 于药后7 d(2代玉米螟危害盛期)进行第1次调查,于玉米灌浆期(3代玉米螟集中危害期)进行第2次调查。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50株玉米的受害情况,计算受害株率和防效。

受害株率=受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效=(空白对照区受害株率-药剂处理区受害株率)/空白对照区受害株率×100%。

1.5.3 棉铃虫调查 于药后7 d进行第1次调查,玉米灌浆期(4代玉米螟集中危害期)进行第2次调查。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固定50株,记录受害株数,计算受害株率和防效。

1.5.4 褐斑病调查 于药后7、15 d每小区随机选5个有代表性的样点,每点取2株,对整株的叶片进行定点定株调查发病情况。根据褐斑病发病特点,按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比例制定玉米褐斑病病害分级标准,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效。

玉米褐斑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0级:叶片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面积的10%以下;

2级:病斑面积占整片面积的10%~20%;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面积的20%~50%;

4级:病斑面积占整片面积的50%~7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面积的75%以上。

防效=(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6 产量调查

先测出株距、行距,统计平均每公顷株数。然后每个处理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0株,统计穗粒数,求出平均每穗粒数,进而折合计算出产量。产量计算公式:

单株粒质量(g)=平均每穗粒数×千粒质量×单株有效穗数/1 000,

籽粒产量(kg/hm2)=单株粒质量(g)×平均每公顷株数×0.85/1 000。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使用DP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保器械处理的安全性

施药后7 d和15 d,各个植保器械处理区玉米长势均匀,叶片浓绿,未出现药害,供试植保器械和药剂对玉米安全性较高。

2.2 不同植保器械处理的除草效果

玉米苗期除草时,玉米处于3叶期,杂草2叶龄,此时是杂草的敏感期。各个植保器械处理区药后15 d防效均高于80%,药后30 d各个植保器械处理区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高于84%,多旋翼无人植保机防效在药后15 d(株防效87.27%)、药后30 d(株防效92.01%,鲜质量防效91.83%)均高于其他处理。多重比较得出,各个植保器械处理防效差异不显著(表1)。

表1 不同植保器械处理对玉米苗期杂草的防除效果

注:表中数据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同列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

2.3 不同植保器械处理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玉米褐斑病始见期7月11日,零星发生,喷雾防治时,褐斑病处于扩展期。药前基数调查,平均病情指数3.03。药后7 d,水旱两用喷杆喷雾机处理区防效最高(77.69%),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区防效最低(51.06%),除了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区,其他各个植保器械处理区防效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区的防效(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处理区除外)。药后15 d,多旋翼无人植保机处理区防效最高(81.15%),分别高于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水旱两用喷杆喷雾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10.69、3.12、5.57、25.00个百分点。除了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区,其他各个植保器械处理区防效差异不显著(表2)。

表2 不同植保器械处理对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2.4 不同植保器械处理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危害玉米的主要是2代、3代玉米螟幼虫,其危害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2代玉米螟危害始盛期7月28日,玉米生育时期为大喇叭口期,3代玉米螟幼虫危害始盛期8月29日,玉米生育时期为灌浆期。8月5日,玉米处于吐丝期,调查发现,水旱两用喷杆喷雾机处理区防效最高(83.33%),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区防效最低(63.33%),除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区外,其他各植保器械处理区防效均无显著性差异。9月17日调查发现,除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区外,其他各植保器械处理区防效均大于84%,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区防效显著低于其他植保器械处理区(表3)。

表3 不同植保器械处理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

2.5 不同植保器械处理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

试验期间,棉铃虫主要以3代、4代幼虫进行危害。8月5日第1次调查,水旱两用喷杆喷雾机处理区防效最高(88.00%),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区防效最低(72.00%),但各个植保器械处理区防效差异不显著;9月17日第2次调查,除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区外其他各个植保器械处理防效均大于84%,且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区防效显著低于其他植保器械处理区(表4)。

表4 不同植保器械处理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 %

2.6 不同植保器械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在玉米灌浆后期接近收获时,进行测产调查。各个植保器械处理区产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旱两用喷杆喷雾机处理区产量最高(9 730.17 kg/hm2),增幅达10.06%。除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和空白处理区外,其他各植保器械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增幅均大于7%,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区增幅最小(3.71%)(表5)。

表5 不同植保器械处理区产量测定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选用不同植保器械喷施24%烟嘧·硝磺·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对病虫草全程防控起到较好效果。除草方面,各个植保器械处理区防效均高于80%,多旋翼无人植保机处理区防效最高达92.01%;各个植保器械处理对褐斑病也有较好防效,药后15 d,多旋翼无人植保机处理区防效最高达81.15%;除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外,其他各植保器械处理对后期的玉米螟和棉铃虫防效均在84%以上;与空白对照相比,各植保器械处理区增产明显,除传统喷雾处理外,其他处理增幅均大于7%。此外,新型植保器械操作简单方便,作业效率高[3],施药效率是人工施药的10倍[4],明显优于传统背负式喷雾器,值得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玉米田苗后除草是杂草防治常用方式[5],本研究发现,各个植保器械处理防效都在80%以上,传统的背负式喷雾器与其他几种新型植保器械间防效无显著性差异,可能与玉米3叶期能够着药均匀、杂草敏感等因素有关。玉米生长中后期,植株高大,叶片相互遮挡,常规喷雾方式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新型的植保机械在防控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方面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功率较大,喷幅宽,日作业能力最高达50 hm2,此外,喷杆喷雾机的喷雾高度和轮距能够自由调节,大大减少对玉米的碾压。而旋翼植保无人机也有较明显优势,作业不受地理环境、作物生育期、作物高度等因素的制约,已在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上有示范应用[6-9],较传统的背负式喷雾器施药方式安全、高效。随着我国土地流转进程的不断加快,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种田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型施药机械需求量逐年增加,而一些传统背负式手动喷雾器销售量已呈明显下降趋势[10]。

总之,新型植保器械在玉米全程防控中具有效率高、防效突出、省力、对作物和人安全、不易产生药害、增产幅度明显等优点,建议在玉米病虫草害全程防控中,结合种植结构和种植规模,选用合适植保器械进行防治,以达到一喷多效、农药减量控害的目的。

猜你喜欢

背负式喷杆喷雾机
浅析玉米栽培的喷雾机选型与施药技术规范
平面桁架喷杆位移分析及验证
钢索约束下喷杆臂的动力学行为数值模拟与试验*
喷杆式喷雾机水平折叠喷杆设计与试验
两种喷雾机型在葡萄上的应用效果比较
攀枝花烟区烟草种植轻简农机具使用对比试验
不同药械对小麦蚜虫防效及成本浅析
以3WX—650型为例谈喷杆式喷雾机的使用
喷杆式喷雾机
1种便于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