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林则徐的一首诗看旧体诗的前途

2018-08-16

南方周末 2018-08-16
关键词:琴曲七律文山

刘世南

近日阅读邓云乡《宣南秉烛谭》,《诗人、词人、书家》一篇中,引了林则徐一首七律《武侯庙观琴》,引起我很大兴趣,想与读者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诗如下:

不废微时梁父吟,千秋鱼水答知音。

三分筹策成亏理,一片宫商澹泊心。

挥手鸿飞斜谷渺,移情龙卧汉江深。

魂消异代文山操,同感君恩泪满襟。

此诗是林公任陕西藩台时所作。武侯,指诸葛亮。每句既写人,又写琴。

首句。不废:不曾消失。微时:贫贱时。梁父吟:《三国志·诸葛亮传》:父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是挽歌,歌辞悲凉慷慨。此句写亮从小就爱好音乐。

次句。鱼水:亮本传:“于是先主(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知音:用锺子期听俞伯牙谈琴事。

三句。三分,亮在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时,即指出天下将三分为魏、蜀、吴。筹策:谋画。成亏理:《庄子·齐物论》:“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此句是说,亮明知兴复汉室很难成功,但他仍然不计成败利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句:宫商,指音乐的七种声调。澹泊:亮《戒子书》:“非澹泊无以明志。”此句说亮通过抚琴表白自己“不求闻达”的本意。

五句。挥手鸿飞:嵇康诗:“目送飞鸿,手挥五弦”,时将刑东市,索琴弹之。斜(音“牙”)谷,亮本传:蜀汉章武六年,亮伐魏,扬言由斜谷道取郿,而自率大军出祁山,关中震动。此句言亮平时常弹琴,而志在兴复汉室,然伐魏终于无成。

六句。移情:《乐府古题要解》:“伯牙学鼓琴于成连先生,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志专一,尚未能也。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剌船而去,旬时不返,但闻海上水汩没漰澌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曲终,成连剌船而还。伯牙遂为天下妙手。”龙卧,即卧龙。喻隐居或尚露头角的杰出人才。亮本传,徐庶举亮于刘备,即称亮为卧龙。此句说亮本想隐居,而刘备三顾茅庐后,为报其深如汉江的知遇之恩,遂全力效驰驱。

七句。文山,南宋人文天祥。操(cào),琴曲名。文山操,指文天祥弹的琴曲。我查了四库全书的《文山集》,未见标明琴曲的。后来求助于黎传纪教授,他为我查到,林则徐是在沔县武侯庙内,看见诸葛亮抚琴塑像。文天祥有琴,自题云:“松风一榻雨潇潇,万里封疆不寂寥。独坐瑶琴遣世虑,君恩犹恐壮怀消。”林则徐说的“文山操”,主要是指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囚元大都后,在狱中所弹的壮怀激烈的各种琴曲。那么,整个第七句是说,蜀汉时的诸葛亮和南宋时的文天祥,虽不同时代,前者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精神,一定深深影响了后者。

八句。紧接上句,林则徐说,他们俩共同感激皇帝知遇之恩,誓死以报。然而正像杜甫所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说的是诸葛亮,可从林则徐看,文天祥不也是这样么?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对林则徐的诗才,非常惊讶。他这首七律,从内容来说,充满对两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悼念的激情。而这种激情的表达,却完全依赖它的艺术魅力。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是我们在沔县武侯庙内看到这座抚琴塑像,尽管也会产生敬仰和悼念之情,但是,如果也写一首七律,我们会这样遣词造句,这样结构篇章吗?

七律开头最难,林则徐开头两句就概括了全诗。他是顺写,从“微时”到“千秋”,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生。字字写人又写琴。

三、四句是具体写出如何“鱼水答知音”:形成三分天下,还要兴复汉业。而他并非追求自己或家族的功名富贵,正如他对后主刘禅所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身死之日,不使廪有余粟,库有余财,以负陛下。”所以,他虽然应刘备之聘,“身为都相,手握重兵,亦何求不得,何欲不遂”,却对后主说了上述一番话。其所以能如此,就因为他从来都是“澹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三、四句是一组对偶句,五、六句是另一组对偶句。但是,它们的句式(句子结构)不能一样。你看,它们本身对得多工稳,然而三、四句的句式,和五、六句的完全不同。从内容说,三、四句是写创业,而五、六句则写失败。从形式看,以“鸿飞”对“龙卧”,多么精巧。

七、八句是收尾。开头难在牢笼全篇,收尾难在收束得住而又有余味。林则徐以文天祥来衬托诸葛亮,以见继起有人,正气之歌,永远飘扬在历史的天穹。

现在许多青年都喜欢写旧体诗,这是好事。把旧诗的格律弄清楚了,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不必担心它束缚思想,不会的,相反,因难见巧。关键是要读得多。你看《红楼梦》写香菱学诗,林黛玉是怎样教他的。第一步就是安排她熟读李白、杜甫、王维,以及陶渊明、谢灵运等大家、名家的各体代表作,而且和她讨论心得体会。这步工夫做得很扎实。你不熟读,那些名篇就不会化为你自己的血肉。读得烂熟,你才知道表述思想感情,该用哪些字、词,句式如何变化,篇章如何结构,都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手。我九十五岁了,常有退休人员请我教诗,我就请他像香菱一样背诵。但是,他们背不来,只是看看古人的诗,自己一味写,夹文夹白,半通不通,还要缠我修改,我实在如吃苦药,无法可想。你看,林黛玉给香菱的诗改过一个字么?

谈到这里,我想说说自己对旧诗前途的看法。坦白说,既悲观,又乐观。

悲观的是,李白是天才,可他成为大诗人,还是靠“铁杵磨成针”的苦学苦练。杜甫是诗圣,靠的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林则徐不以诗名,可他从小就熟读四部之书,所以能写出那样好的诗。现在和今后,青少年不可能再那样背古书了,哪还能出大家和名家呢?

那我为什么又乐观呢?

既然有那么多人爱写旧诗,随着世事的日新月异,人的聪明才智也会变化无穷,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吟唱出时代的最强音来。钱基博老先生曾说,有大众的通俗文化,就有精英的提高文化。闻一多是新诗人,可晚年却“勒马回缰作旧诗”。中国的旧诗,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为什么不乐观呢?

2018年7月13日晨写完

猜你喜欢

琴曲七律文山
自律是青春的必修课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后来,我们都走散了
夜的钢琴曲(六)
七律·龙滩库湖景写
一曲低语诉衷肠
趣趣相连赏古曲
赵学敏书法作品
文山 ,春光中写下的赞美诗(组诗)
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