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低语诉衷肠

2018-06-09梁懿琦

戏剧之家 2018年13期
关键词:琴曲

梁懿琦

【摘 要】琴曲《忆故人》,又名《山中思友人》,《浙音释字琴谱》题解曰:“我思美人天一方,欲往从之不能忘。是其言也。”其调委婉真切,愁思袅袅,使人听之愈发感怀,不禁叹“离合无凭”之无奈。而琴家成公亮演绎的此曲,又是曾被形容为“摧心折骨”的版本,实为经典。因此,本文通过对成公亮先生演奏版本的分析,从主题展衍与乐意表达出发,望循着音乐本身去体味曲中真意。

【关键词】琴曲;《忆故人》;展衍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062-02

忆故人,同思故乡一样,是文人墨客笔下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大概是因为,最难以排遣、难以消散的苦闷,便是离愁了吧。古琴曲《忆故人》,传为东汉蔡邕所作,清末民初传自琴家彭祉卿先生的家传琴谱。著名广陵派琴家张子谦曾得彭先生亲授,在1937年将琴谱公之于《今虞琴刊》。后由成公亮先生在张先生传授的基础上,加之自己的理解和演奏处理,记为简谱、减字谱对照谱。本文便以成公亮先生演奏、记谱的版本为分析对象。此曲旋律悠长,意境深远,而成先生的演奏在速度节奏上更缓,气息处理上更绵长,古琴特有的苍然音色将思忆之情徐徐道来,比之易安居士的“欲语泪先流”少了一分凄切,比之李太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豪情则又多了一丝沧桑。

一、情感渐进的展衍式主题

全曲的六个乐段之间,有着层层渐进的发展关系,而从整体结构布局来看,则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第一段引子与主题呈现;第二至第五段展开;第六段结束与尾声。随着旋律、速度、情感的变化,声声琴音似乎在诉说着一幕幕的往事。

乐曲开头以泛音散入,琴声从一个延长的徵音而起,沉稳而从容,等余音渐落,随即出现了四度的跳进,连续三次重复的商音犹如声声叹息,带着欲说还休的无奈。这一动机与其后一小节构成的第一乐句,是第一乐段展开的原型材料。而这一以大二度加上纯四度为框架的动机也正是对全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核心音调。(见谱例1)

整个引子部分在第一乐句音乐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重复、移位、紧缩等手法发展而成,最后再次回到最初的动机,延留于商音,加之短暂的留白,音乐陷入了回忆的思绪当中。随后,从第一段第四乐句(第7小节)开始,乐曲进入了入调的部分。

入调之后在旋律发展上运用展衍的手法,将引子中二度加四度的原型核心音调进行移位和音程收缩,作为骨干音,而后对乐曲首句的的材料进行填充和展开。(见谱例2)

发展后的旋律作了两次变化重复。第一次重复为前句合头合尾,句子中间进行了扩充。而第二次重复的时候在原型的框架结构上,骨干音再次进行移位,多次出现的清角音使调性游移到了D羽调,随即又与前句合尾,回到主调。此时旋律渐丰,加之左手吟、猱 、绰、注的演奏技巧增加音乐的起伏,节奏在规整中带有弹性,一如游走的万千思绪。

从第二段开始,音乐从散板渐渐入拍,进入中速。此段共分为两句,第一句中原始动机的形状已然模糊,但旋律依旧由原型动机进行移位和音程缩小变化发展而来,形成新的材料(见谱例3)。第二句则为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句首将第一句开头的音乐材料节奏拉宽并放大,同时也是原始动机的移位,重复的音调与滑音演奏法使音乐在情绪上得到强调,仿佛已然在涌动固执的思念之情。而第三、四、五段皆在第二段的基础上以变奏的手法展开,共同构成了全曲情感递进的中间部分。而这四段进行了合尾的处理,以一个短小动机反复发展而成的尾句最后落在相同的下行五度音上,使得音乐和情绪在波动中带着一份眷恋与不舍。

第三段中对第二段第二句(第19小节)进行上行模进,情绪随着音乐逐渐上扬,为乐曲推入高潮作了铺垫,同时模进之后的音乐再次与首段呈示的动机进行了呼应。

第四段旋律在第三段的基础上叠加了大量双音,以大、小撮的演奏法,在原旋律上形成音程,响亮而激越的乐音铮铮入耳,将全曲推向高潮。仿佛是迂回交织的低吟过后,心情随着一涌而出的思念跌宕不已,眷恋往事的脚步沉重而不舍。此段中对合尾的句子进行了扩充,细碎而曲折,激动的情绪稍稍得到缓和。

然而心潮难平,第五段作为前段情绪的补充,隐隐是尚在起伏的余波。而合尾句依然采用扩充手法,在原有动机的基础上进行加花,情绪随着乐音从跌宕渐趋平稳,末尾在辗转中响起的具有厚重感的八度大撮,在无奈中重新透着稳重和淡定。

终归,往事已逝,故人不再,浓郁的思念终会化作细流一般连绵而长久。第六段在首句调式略微游移之后,再现首段的音乐材料,低声呢喃中,回忆也逐渐落幕。到了尾声部分,依然呼应引子的材料,以泛音散出,留下一丝愁绪随着余音萦绕于耳。

二、倾诉性的乐意表达

常有一种说法道:古琴是一件用以与自己对话的乐器。大概是因为,其音色沉静而音量较小,而古人抚琴,也往往是仅以自娱,即便为他人而奏,也不过是一二知音人。听得《忆故人》,更深感此话理之所在。在此曲中,琴声犹如一个人的喃喃自语,独自沉湎于往事之中,随着思潮的起伏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而造成这种形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固定结尾的出现

在此曲中,对于固定结尾与固定音型的运用十分突出,尤其是乐句之间和乐段之间合尾的处理。

如在第一段入调以后,连续三句合尾,以放缓节奏的五度跳进结束,每一句的收束感都很明显,却又意犹未尽。但恰恰如此,使得乐句的发展增添了迂回的感觉,恍若昨日的画面不断闪现,而最后,都淹没在同样无言的愁绪之中。

又如第二、三、四、五段的合尾句子,其中圍绕“sol、la、do”组成的短小动机音型不断重复,最后同样以下行五度跳进结束。

短小的固定音型的重复使得乐句带有了一唱三叹式的口吻,似是无可奈何的轻叹;而每一乐段中近乎固执的下行五度固定结尾的重复,便犹如那久久不能散去的思念萦绕在心头,只好一遍又一遍执拗地回想和倾诉。

(二)散化的节奏和节拍

全曲从整体上看节奏较有弹性,呈现出一种随性的感觉,使琴声具有语气化的特点,恍若人的轻声低语。

无论是在乐句中还是句、段首尾连接的地方,这样的节奏和节拍拉长了旋律的线条与气息,更似低回婉转的语气。如第一段中入调的地方,虽然开始已经进入节奏比较规整的部分,但其速度较缓,乐句之间停顿较长,形成一种散化的节奏感,将逐渐陷入断断续续回忆之中的怅然心情表露无遗。

三、小结

古人操琴以抒胸臆,意不在得人聆听,而琴音却往往触动人心。成公亮先生曾说:“弹琴不是弹减字谱,而是弹音乐,是生命的振动。”而《忆故人》,亦正是一曲生命的低语。从最初一个短小的乐思,便如初时一个触动回忆的小小念头,经过层层的展衍,在反复辗转中愈演愈烈,缱绻不已,最终却又在理智中沉淀,归于平静。而这一番苦苦追忆,在袅袅琴音中得以尽诉,感人至深。

参考文献:

[1]王震亚.古琴曲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李娟.以“操缦”观成公亮琴乐——从《忆故人》谈起[J].音乐研究,2014(4).

猜你喜欢

琴曲
赵元任早期琴曲的“选(编、创)曲配伴奏”思维分析
存见明代闽派琴谱谱系研究
刘向《列女传》与女性题材琴曲之渊源与流变
侠之高义,曲之哀伤
琴曲《幽兰》探微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琴曲与郭沔
西厢精神与古琴
梅庵派琴曲《捣衣》风格探源
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