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创空间视域下立体构成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8-08-16黄薇

艺海 2018年7期
关键词:众创空间实践改革

黄薇

〔摘 要〕介绍在众创空间视域下立体构成课题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过程,描述基本概念和研究目标,阐述其研究内容和实现路径,并结合教学实践过程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分析,指出收获与存在不足。

〔关键词〕众创空间;立体构成课程;专题式教学;改革;实践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和载体,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立体构成课程作为三大构成之一,是从形态要素出发,研究三维形态造型规律的造型基础学科,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但当前在教学中却面临着专业针对性和自我意识缺乏、教学形式枯燥乏味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改革。近年来,笔者在立体构成课题教学中推行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并围绕教学实践开展了分析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众创空间视域下立体构成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的内容。

一、基本概念和研究目标

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我国已进入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2015年1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同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要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众创空间”是顺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趋势,把握全球创客浪潮兴起的机遇,根据互联网及其应用深入发展、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所谓“众创”(Crowning Innovation)源于“大众创新、大众创业”,其本质是知识社会条件下创新民主化的展现,核心理念是“创新”“实践”“分享”等等,这正是我们教学一直苦苦求索的核心理念。

所谓专题式教学也称问题式教学,立足于现有的教材和学科,将教学内容及学科知识点进行整理、归并、提炼与升华,针对学生实际、社会现实问题和学术前沿问题,按照问题来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以专题为单位的知识系统梳理和理念深度把握。

在众创空间视域下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应基于“创新、实践、分享”的众创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实践性、深度参与性、连续性与完整性;通过设立专题目标引领创作,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攻关协同小组,将理论教学嵌入到实践创作,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基于创造的学习(学生需要完成从规划到设计,再到开发制作产品的完整过程);使学生在独立自主体验设计创作中增长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有如下几个积极作用:

一是有利于提高动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基于创造的专题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发现、自主探究,在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生、验证、实现自己的创想,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又保持创造的激情与信心,这些是创造与创新能力的核心品质,同时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深化立体构成课程建设。众创空间视域下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将不再局限于让学生简单地掌握立体构成的一般方法和理论,而是通过专题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体验教学,围绕专题开展自主设计创造实践,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教与学的主体。因此,立体构成专题式教学将在目标引领(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组织管理(教学组织与实施)、质量管理(监督评价和作品联展)、教学管理方法和机制等方面围绕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引导,重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从而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教学效果,为立体构成课程改革做贡献。该教学模式对于拓展和完善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过程、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是有利于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艺术设计课程几乎都具有实践性强的鲜明特点,将众创理念应用于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探索,将进一步改变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以专题式教学为牵引,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将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研究内容和实现路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要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越有必要从具体材料中抽象出真理来,越有必要进行思考和推论——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掌握者。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迫切需要革新理念,在方法和实现路线上有新创新、有突破,更要有策略、有方法。

开展众创空间视域下立体构成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总的思路是:基于“创新、实践、分享”的众创理念;通过设立专题目标引领创作,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攻关协同小组,将理论教学嵌入到实践创作,使学生在独立自主体验设计创作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基本建构方法与展开方法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设定专题,指导学生围绕专题开展启发式讨论,诱导未开启的认知能力,并从多种事物与元素中寻求与专题相关的设计资源与形式元素;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围绕专题补充知识与技巧的空缺,并以特定材料与技术方法为支持的形态、色彩、肌理进行比较、选择、综合、转换、发展,生成具有设计普遍价值的作品。包含着基础理论、认知方法、工作方法、技术方法及判断与评价标准的完整学习形态。

主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具体设计与构建一套全新的专题式教学方案,围绕专题合理嵌入理论知识与技巧,通过创新与实践,强化动画专业学生理论基础,实践和创新能力。二是如何在特定专题、特定情境条件下,指导学生对专题的性质或特质进行启发式讨论,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从多种事物与元素中寻求与专题相关的设计资源与形式元素,并运用特定材料与技术方法,生成具有设计普遍价值的作品。比如,为了训练学生主动思维的创造能力,设置空间切割主题,有意识地安排三个环节:1.准备好15cm×15cm×15cm陶土式的立方体橡皮泥;2.分别进行等份切割(方块,不规则)和任意切割,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形式,共三组;3.各選择其中一组,按比例放大后重现出来。其中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引导:1.切割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重复率高,要注意引导;2.重构后,要注意各组之间的空间关系,也就是“负”空间的构成。

三是如何评估教学效果。专题作品的实现,体现了包含基础理论、认知方法、工作方法、技术方法及判断与评价标准的完整学习形态,让学生提前经历完成设计的全过程,必须进行跟踪反馈和评估,并将之与传统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比较,修订和完善教学方案,以便推进众创空间视域下立体构成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笔者在具体实践和教学中,着眼立体构成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遵循课程教学改革的一般原则和人才能力生成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中拿出三个对策:

一是开展众创空间视域下立体构成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在“创新”“实践”“分享”众创理念下,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众创空间的基本理念与核心内涵、全面认知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外延、理论基础、优势与劣势等,分析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不足,为探索众创空间视域下立体构成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应有的基础。其次,要从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实际出发,全面梳理本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知识内容、能力要求,充分吸收集成现有的课程教学研究成果,到清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调研,借鉴开展立体构成教学和改革成功经验,调整立体构成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思路,集中研讨完善开展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方案。

二是设计与构建众创空间视域下立体构成课程专题式教学实施方案。在众创空间视域下开展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质就是支持学生开展基于创造的学习。这是对学生学习主体性、实践性、深度参与性、连续性与完整性的充分尊重,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必须在遵循艺术教学的客观规律基础上,从整体上设计与构建一套教学实施方案,并严密组织开展教学实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学效果得以保证,从而实现立体构成课程教学质的飞跃。好的课程应该是设计出来的,在众创空间视域下立体构成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对课程每一个环节进行设计。近年来,笔者坚持在所在授课班级中推进众创空间视域下立体构成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设计出了引导性、操作性更强的2-3个专题目标。比如训练学生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转换,设置从平面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转换的课题内容。安排了三个环节:1.确定平面图,可以点线面等元素作平面构成,25cm×25cm或者30cm×30cm均可;2.依据平面图,将平面图元素转化为立体形态,放置在25cm×25cm×25cm的框架内;3.转换后的立体形态须有一面的平面浩影图与原平面图相吻合。如此设计可以防止几种常见现象:1.先做立体形态,再画平面图;2.元素单一,不从25cm×25cm×25cm的整体考虑安排元素;3.单打独斗,因工作量比较大,学生不得不分组完成,相互配合。

课前,要设置课程目标,并按目标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学生参与专题讨论情况、次数及作品创意等等对进行分组;课堂,以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基础,具体包括学生参与小组研讨的情况,师生、生生互动情况,创作理念实现情况等等,用目标牵引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创作;课后,要以学生作品实现程度为基础,包括作品创意实现程度、团队协同程度、展出效果等等,用标准的评分系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级,并与传统模式教学的效果进行比较。从而形成从设计构思、创作实践、互动交流、作品展示的实践闭环,从而形成一套系统地、完整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操作指南。

三是评估众创空间视域下立体构成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根据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将之与传统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比较,总结优长。比如,可以通过学生的专注度评估课堂效果,通过邀请专家评审学生作品的方式考评教学效果等等。

三、收获与不足

通过多年来开展众创空间视域下立体构成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笔者认为主要的收获有:

1.教学理念得到更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参与度高,学生在“听、看、说、想、做”等多方面得以充分锻炼。学生由观众席上的“观众”走向前台成为“主角”,教师则由“主演”退到幕后成了“导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好的课程是设计出来的。教师需要早早明确教学目标,既可以依据目标设置专题,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向感。

3.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观察、思考、创新,通过刻苦训练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从教学效果看,课堂质量得到很好的保障,学生作品优秀率有大幅提升。四年来,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动画专业学生有399人次获各类学科竞赛重大赛事等级奖项114项,其中国家级等级奖20项,省级等级奖94项,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连续位列全省高校排名前第一或第二。

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从教学实践看,还存在一些困惑与不足:1.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还有待提高,专题教学中个别环节设置不尽合理,显得有些牵强,致使学生兴致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有的学生热衷于临摹,抄袭现成的作品而不是去创新。2.教学法掌握还不够,课堂互动环节多,在课堂控制上尤其是对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中的组织、指导还缺乏科学的方法,有时显得散、松、乱。3.个别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特别是在分组创作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话语权重,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甚至表现得冷淡、麻木,直至放弃,使原本的协作失去合作的意义与价值。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军机处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2].卢娜.论服装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与改革[J].成功教育,2008(12)

[3].陈晓莞.多维度立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立体构成的教学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3(13)

[4].钟砚涛.对高校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方式的探讨[J].美术大观,2011(7)

[5].邬烈炎.走向研究型课程——以设计基础教学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术设计版,2004(2)

[6].许琛.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法研究[J].科教导刊,2013(3)

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教育廳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众创空间视域下立体构成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动画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文件号:湘教通【2016】400号。

猜你喜欢

众创空间实践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众创空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