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兼容——中国意象风景油画生成动因

2018-08-16孙直法

艺海 2018年7期
关键词:印象派山水画传统文化

孙直法

〔摘 要〕在视觉上,中国意象风景油画与西方风景油存在着差异,这种漂浮于外的绘画语言的描述,必然隐藏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国意象风景油画不止是在画风景,更是在画思绪、画胸襟,是一种人格化的风景油画;中国意象风景油画所呈现的语言表现形态的独特性,其形成的深层动因是多方面的,是中国画家潜意识中深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传承与兼容的结果。

〔关键词〕 传统文化;意象;山水观;山水画;印象派

中国当代风景油画所呈现的是中西艺术融合的形态,既强调油画的技术性,又不失中国山水的内蕴精神。中国意象风景油画的形成受到中国地域环境的影响,因为地域环境、生活习惯及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人的审美观念的差别。中国风景油画中出现的意象化趋向是有着必然性的,一是艺术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思维的影响,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思想及理念;二是受到西方绘画潮流影响,特别是印象派绘画的出现,借描写自然的光与影来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

一、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产生于一定的文化心理的土壤之上,不同国家民族、不同个体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传统文化心理及滞涸了的审美框架,这些对人们的文化视点和美学思维必然产生一定的牵制。艺术活动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活动,艺术形式是表现这种活动的形式,艺术作品是精神活动的产品,这些都说明了艺术是无法离开文化意识而存在。艺术与文化是同形关系,任何国家民族的艺术总是借助自己的独特形式昭示其自身文化的灵魂。艺术的形式规范固然是把握艺术的基本依据,但是,它必定是文化心理的具体外化。因此,只有建立在中国文化心理基础上的艺术研究,才能全面和深入把握中国意象风景油画生成的根本动因。中国意象风景油画艺术的心灵深处奔流着母体文化的血液。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推崇人格品质,在审美方式上强调“体悟”,用心灵去体会美的存在。在中国文化中,人没有凌驾于自然之上,中国人把自己敏感的内心、兴趣、情绪与自然融合,以“玄、佛、善、美、真”观照自然。中国汉文化集中体现在中国儒、道思想之中,儒家的美学思想以提倡宗法社会的道德精神为美的基础,“成教化,助人伦”是艺术的最高目标,用道德伦理的理智制约艺术情感的范畴,达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道家的审美理想是依附于大自然世界的心与物的统一,是一种超越了自然物质形式的审美心理状态,达到一种“虚”“静”“明”的畅神境界。从哲学的角度看,“道”是中国审美哲学的起点。中国的“道”在儒家和道家都是难以用精确逻辑语言加以表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德者为善,平和中庸者为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他认为事物的矛盾变化是由一种称为“道”的自然法则所支配的。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物我同一”观点,使中国艺术家在从事艺术活动时,不会把自我从对象中完全脱出。中国艺术家因为认同自然和人处于和谐一致的状态,因而客观世界的本质与主观精神的本质从根本上来说是相通的。艺术与人生的其他精神活动的目的一样,就是为求得人与宇宙精神的合一,即寻得“道”。物我合一的宇宙意识,以及依靠内心体悟来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人的思维趋向于探索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认为美在意象,意象世界不同于真实世界,不是自然、客观存在的世界,是人創造的、超越实体性的世界。而真实世界中,真、善、美是统一的,“真”是存在的真;“善”是存在的善,美就是道,就是永恒,天地复归于道,故存在无言之美,故艺术的美也是以一种无法限定的形式来表现,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国古代的审美思维方式,强调审美主体在“悟”中体验美、创造美,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交融状态,在“空灵”“虚静”“品味”中融入自然对象,体悟自身,体悟社会与自然。中国美学讲究“含而不露”“神似”等理想特点,只有神似才能超越事物的有形之体,才能给人以“浮想联翩”的想象空间,才能造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效果。

二、中国自然山水观

在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中,山水是永恒大自然的完美典范,山水与人一体,人与山水同在。中国哲人教导君子学于水,水是知识与智慧的源泉。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将山水赋予了一种人格精神,他的这一“山水比德”思想更加唤起了后来人的那种山水情结。山水画能够赋予山水一种人文精神,这与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达到了一种契合。中国人常以山水寄托对自然的情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理想化的精神空间。中国画家深刻地意识到山水的灵性与妙界,去体悟自然中蕴涵的精神。中国人对山的崇拜早于水的崇拜,中国人把自然存在的山转化为精神世界的影像,对山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山作为自然景观对应的是人的心灵状态,自然山水被中国人塑造成了精神家园,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人的理解与领悟中,“水”被赋予道、德、知、智、仁、善恶、刚柔等一些人的品格,同时也是抽象而永恒的时间范型。道家用水暗示“道”的存在,“道”如水一样给万物以生命。儒家把“水”与人的道德品格相关联,孔子认为有“德”之人就是“仁者”“君子”,山水比兴于有德之人,山不再是“山”,水也不再是“水”。人借助自然山水的观照来关注自己的心灵、领悟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自然山水是中国人品格、思想的象征,是抒发情怀的依托,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外在的延伸。

中国山水艺术滋生于独特的文化情境之中。中国人由山水崇拜发展而来的宇宙观、自然观、审美观,是中国文化极其独特的发展脉络。中国人在用山水给自己的生命灌注神性的同时也将内心的情怀、兴致以及美的理想托付给山水,山水意象深深地植入到他们的观念、语言、思想、宗教中,自然山水早已被心灵化,山水成为文化观念的载体。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山水就与人类血肉相连,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希望都在山水里刻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的山水已经具有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三、中国传统山水画

每个民族绘画的发展与本民族的传统审美习惯是分不开的,中国油画风景和中国山水画虽然是异质的两种绘画形态,但并不是完全割裂的状态,两者都是以自然景物作为描写的对象。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为绘画原则,崇尚自然和生命,把自然的生物转化为艺术生命,通过人格化的意象,表现生命境界。中国画的形象世界,使“世界”根据自己的意念重构,不是借艺术家的模仿能力来创造,而是艺术家心灵的观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原则,强调“意”与“象”的随意对应,所谓“象外之意”体现混沌、神秘的生命意义为内核的“意象”审美,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山水画对风景油画的影响是中国文化基因的遗传,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背景下,中国艺术遵从技法于道的理想,以主体对客观的生命感悟为灵魂,不追求纯客观的自然逼真的幻觉,而追求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精神性的真实。在中国山水画的境界中,自然人化了,山水心灵化了。山水画家在山水画中追求一种心灵化、诗意化的山水灵境,不是按照自然山水的物象本身来复制、模仿,而是运用瞬间、片段、局部来代表宇宙气象。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是借景抒情、以景创境,画家通过描绘自然山水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追求景与情融、物与我同的境界,达到“畅神”的最高理想,意境油然而生,写景就是写情,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画家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中感悟其生命精神,并通过笔墨来传达他对山水生命力的解读。唐代画家张躁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全面而概括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造化与心源的关系,画家通过体悟自然山水中的“道”来提升自己的人格、品性的境界。

以形传神是画家表现山水的最高标准。中国山水画是“以造化为师”,不求形似,只求神同,在体悟山水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达到“天人合一”“情与景融”的“物我相忘”的境界。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目的主要是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不在于物象的逼真或观者的感官愉悦,注重笔墨功夫和文化底蕴,疏“形”而重“神”和“意”,中国传统山水画是倾向于心性的艺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造型意识是“意象的”,讲究“妙于似与不似之间”与“笔不到意到”,以神写形、以意造境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中国画所追求的。作画时,要意在笔前,胸有成竹。中国传统山水画崇尚“文”“意”“趣”“精、气、神、韵”,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讲解自然,抒发个人情怀。在中国人的画中,不存在“客观”的山水,其中总有“心境”的存在。这种“心境”不是外在的,不是仅仅表达对物象的态度,而是在物象之中,与物象融为一体。物象就是心境,心境就是物象。“诗情画意”是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

四、西方现代绘画

一个民族有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但不会是单一民族性的,必定会与外来文化互相碰撞。作为舶来品的中国风景油画,在中国发展百年的今天,依然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是指19世纪末以来西方各种艺术流派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特别是19世纪末印象主义及表现主义的产生,将绘画从客观再现转向主观表現,注重画家对现实物象的主观表达,印象派认为“记忆”和“想象”可以“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这种美学思想正和中国传统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美学思想不谋而合。

代表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山水画,或以西方绘画材料表现的油画风景,尽管入手的方式不同,但是,都是艺术家在时代情境中的思维表现,是当代艺术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下的精神风貌。了解中国意象风景油画生成的动因,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并领悟西方油画语言本体的精髓等等。西方现代绘画抛弃了再现性因素,摆脱了物象模拟之后的纯粹化的视觉体验和精神表现,这就与中国画那种追求笔墨与心灵直接对应的艺术理想有了接近和对话的可能。从本质上讲,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流派当中的抽象绘画,以及达达派、立体派等,不是要人们从绘画作品中“看”出“什么”,而更重要的是要人们从绘画中“悟”出“什么”。法国印象画派在油画上发掘光、色的魅力方面留下了很丰富的传统,在中国意象风景油画作品中吸收印象画派处理光、色的技法,将各种色彩冷暖交错,希望借助色彩的错觉,营造光色迷离斑驳、有如跳动的音符并充满韵律感的画面。

中国意象风景油画以“气韵生动”为意象创造的切入点,把印象派的油画色彩融入了中国水墨画的笔情墨趣。是“心源”和“造化”接触时产生的领悟和心灵震荡。中国艺术家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达到真正的认识、理解传统艺术,并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作透彻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更好推进中国当代意象风景油画的发展。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伍蠡甫.山水与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5.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4]徐晓力.山水画的文化解析[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朱剑.澄怀观道——中国山水画精神[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德]瓦尔特·赫斯著.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印象派山水画传统文化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印象派画家」金农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印象派大师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