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2018-08-16王成何玮婧

艺海 2018年7期

王成 何玮婧

〔摘 要〕把握传统音乐中的精髓,在继承中发展是当今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出路。究竟如何做到“移步不换形”地传承,是发展中的一个难点。以《秦土情》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古筝协奏曲的成功也许能为其他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从理论的角度审视该乐曲,通过对其曲式结构、和声特点以及陕西特色的“苦音”的运用分析,一方面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让演奏变得更加丰富,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另一方面为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秦土情》 ;古筝协奏曲;傳承发展

《秦土情》是我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周展先生于2008年独自一人在他乡工作时,因思念家乡而创作的一首钢琴与古筝的协奏曲。这首筝曲不仅采用了陕西当地戏曲音乐碗碗腔中的音乐材料为乐思,还运用了“苦音”这种特殊的秦腔音乐特性音,来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家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周展自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和古筝,这为他后期的创作中把握中西方音乐思维及古筝和钢琴的音色融合奠定了基础。周展的古筝是跟随其父亲——陕西筝派的带头人周延甲先生学习的。这首《秦土情》具有非常明显的陕西风味,深得陕西音乐风格精髓,与周展从小接触陕西筝派古筝的演奏风格密切相关。

一、筝曲《秦土情》结构布局中的现代思维

自“西乐东渐”以来,民乐随音乐的整体西化而西化,在此过程中,西方的作曲理论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最大。至今,中国作曲家们仍然惯用西方的作曲理论来进行构思。《秦土情》就是一首以西方作曲思维进行结构布局的乐曲,其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清晰明了,由引子、慢板、快板、广板组成。具体如下图所示:

全曲由一段11小节的带有炫技的引子开始引入,D徵调式,节奏自由,前6小节可分为2+2+2的重复性乐节。该部分的材料来自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的过门,是贯穿整首乐曲的主要乐思。在演奏时,演奏者可根据情况删减处理。乐曲以激动的情绪进入后逐渐归于平静,为接后面的慢板做准备。

第一乐段A,慢板,速度20,共39小节,可分为8+8+8+15四个的乐句结构,表现思念之情。其旋律中心音明确,情绪凄凉、委婉,演奏时需要细腻,注意情感变化的层次。前三个乐句a、b、c主要围绕D徵调式的主音D进行,第一乐句a像是娓娓道来的诉说,第二乐句b比第一乐句a情绪稍微激动一点,像是说到了动情之处,第三乐句c又稍微收敛一些,为后一句作铺垫,最后第四乐句d是该部分的高潮,旋律中心从主音D逐渐过渡转至调式属音A,层层推进之后接入快板。

第二乐段B,快板,速度160,可分为四个部分(e、f、g、e),是对家乡的美好回忆,表现一种激动、欢乐的心情。第一部分e共45小节,可划分为12+33两个小阶段,第一阶段12小节还可以继续分为4+4+4乐节,开始的4小节中,后2小节是前2小节的上四度模进,中间4小节旋律大致呈级进下行,带有一种过渡的性质,最后4小节是过门,预备进入主题旋律;第二阶段33小节,主要是针对古筝演奏技巧的展示,速度快,音型密集,演奏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第二部分f与第三部分g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两个部分主题旋律十分优美,富有歌唱性,都可以分为四个乐句结构。区别之一在于两个部分的节拍,第二部分f是2/4拍,而第三部分g是4/4拍,所以最后小节数不同,前者是后者的两倍,但时长其实是一样的;区别之二是表现形式不同,第二部分f主要是右手摇指技巧,左手由演奏者自由处理加入刮奏,而第三部分g主要是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弹奏技巧,左手控制主旋律走向。第四部分e,共16小节,可划分为8+8的乐句结构,前8小节是之前第一部分的静止再现,后8小节变化发展,最后伴随着速度、力度的变化,情绪推向该曲的最高潮段落。

第三乐段A是变化再现,广板,直抒胸臆,所有的情绪在这里得到了释放,演奏者可以尽情宣泄情感。共36小节,可以划分为31+5两个结构,前面31小节是作者将第一乐段A中最后一个乐句d旋律放宽一倍而成,最后5小节的结尾,演奏者可根据自身演奏情况对时值进行自由处理。

《秦土情》的曲式结构采用的是西方思维的单三部曲式,乐曲从引子到结束整体情感布局为“激动——哀伤——欢快——思念”,与此对应的各乐段的演奏速度也是快慢交替,这不仅避免了演奏中长时间保持同一情绪、同一速度给听众带来的审美疲劳,更体现出西方音乐结构中突出各部分间对比的创作观念。

二、筝曲《秦土情》中传统音乐特性音的运用

秦腔的“欢音”和“苦音”被陕西筝派所吸收,并大量运用,形成陕西筝派“以苦为主,苦欢结合”的音乐风格。“苦音腔”是以“徵”为主音的徵调式,在旋律中强调主音上方的小三度降si和主音下方的大二度fa。正是苦音音阶的这两个特性音的使用,使《秦土情》体现出浓郁的陕西风格。在演奏特性音时配合左手的颤音,使音高在fa和升fa之间的微升fa音高上颤动,si和降si之间的微降si音高上颤动,音调深沉、浑厚,使旋律更加婉转、柔美,更强烈地描述了作者思乡之情。如谱1:

该乐句中两个微升fa都是用在旋律下行处,左手重颤再接一个mi的下滑,音乐缓慢而深情,将作曲家内心的苦楚与凄凉表达得淋漓尽致。

陕西苦音筝曲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旋律上行跳进、下行级进为主。这种跳进与级进的完美结合,体现了鲜明的陕西当地民间音乐风格。如谱2《秦土情》片段旋律所示:

旋律上行的跳进常给人以激动、高昂的情感体验,而级进的下行则给人一种哀怨、叹息的听觉感受。《秦土情》将陕西筝派的这一特点运用其中,乐曲的旋律在级进与跳进交替中进行,使乐曲凄凉中夹杂着温婉,抒情的同时又蕴含着激情,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中和之美”。

三、筝曲《秦土情》中西结合的和声特点

以三和弦为基础的西方传统功能和声,跟我国五声音阶的民族调式是存在一些矛盾的,而这种矛盾在徵调式中又最为突出,因为徵调式的主和弦与对主和弦最有支持力的属和弦(商和弦),都是以调式中的偏音作为和弦的三音。因此,为了保证五声音调的协调性,作曲家有时会将这些与五声音调相矛盾的和弦音,采取增加附加音或用其它音替代等方法进行处理,从而更好地体现民族性音乐特征。

(一)附加音的运用

附加音和弦一般是指在三度和弦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和弦以外的音。附加音在和弦中主要起润色的作用,可以克服和弦进行时的生硬性,特别是在借鉴西方传统功能和声进行中,附加音的插入对和声色彩的改变非常大,可以使旋律更流畅自然,更具有民族性特征。如谱3所示:

钢琴伴奏中,第一处右手琶音D-F-A和弦中附加了一个G音(调式中宫音),第二处A-C-E和弦中附加了一个D音(调式中徵音),但并没有改变原本主和弦的功能属性,反倒削弱了西方传统功能和声进行,完美地增强了民族性音乐风格。

(二)替代三音的和弦

《秦土情》的前奏2小节部分,作者用主和弦的四音代替三音(也是调式中的宫代替偏音),使原本民族调式中极具西方调式色彩的VII音被巧妙替換,从而体现了这首作品传统民族音调音乐风格。如谱4所示: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横向的旋律发展,突出以形写意,强调情境相融、神思造意的艺术境界。而西方音乐注重纵向的和声音响,要求声部饱满。在古筝协奏曲《秦土情》中,作曲家将中国传统音乐音响表现形式的单音性与西方的纵向和声思维巧妙结合,用钢琴丰富的音响烘托古筝的音腔旋律,使整个作品既突出传统音乐的风格,又能实现与国际接轨。

结 语

以《秦土情》为代表的这一类古筝协奏曲的创编为古筝的发展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古筝从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登上国际舞台,深受观众喜爱。其一,钢琴与古筝的配合实现了中西结合;其二,受西方影响形成的当代作曲技法为传统古筝曲注入了新的力量;其三,新鲜的现代元素与传统的音乐元素碰撞使筝曲的受众变得更广。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使音乐的交流更便利,把握传统音乐中的精髓,在继承中发展是当今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出路。究竟如何做到“移步不换形”地传承,是发展中的一个难点,而以《秦土情》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古筝协奏曲的成功也许能为其他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王耀华, 杜亚雄.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4]郁雅童.筝曲《秦土情》的音乐特点和演奏表现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