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歌曲《望乡词》与《望我故乡》对比研究

2018-08-16唐国策

艺海 2018年7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

唐国策

〔摘 要〕《望乡词》与《望我故乡》分别是作曲家陆在易与关峡采用爱国诗人于右任的诗歌《国殇》创作的同词异曲艺术歌曲。两首作品虽有着不同旋律与创作手法,却表达着同一种思想情感,演唱者需感同身受,正确地理解及区分两首歌曲在音乐结构、演唱处理上的异同,才能把握好同词异曲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艺术歌曲;望乡词;望我故乡;艺术特征对比

“同词异曲”是指歌词相同,旋律不同的歌曲,如《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乡愁》等。艺术歌曲《望乡词》与《望我故乡》,都以诗人于右任先生的诗作《国殇》(又名《望故乡》《望大陆》)为歌词谱写旋律,但在流传广度上却不一样,《望乡词》于2003 年获得了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奖,成为声乐比赛或音乐会的必唱曲目;而《望我故乡》则鲜为人知,传唱度远不及《望乡词》,网上能够找到的音像资料仅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演唱的版本。

一、音乐对比分析

(一)曲式结构对比分析:两首曲子皆采用中国民族调式,《望乡词》采用加入变宫音的六声民族调式,《望我故乡》采用五声民族调式。从作品曲式结构来看,《望乡词》为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篇幅较长,前12小节为引子部分,运用大量柱式和弦和震音,以广板(largo)特慢的速度营造出一种凝重而苍凉的氛围,从第11小节开始,伴奏转变为分解琶音的织体,伴奏转向对于旋律的模仿,与旋律交相呼应。13—29小节为A段,共分为四个乐句,宫调式收拢结束。第30—39小节为B段,共分为两个乐句,角调式开放结束。第40—47小节为连接部分,用哼鸣演唱,徵调式开放结束。48小节开始进入曲子第二部分,共分为两段,是A段与B段的再现。从76小节进入尾声部分,宫调式收拢结束全曲。

《望我故乡》全曲两段为无再现(含反复)的单二部曲式,乐句短小精悍,9小节的前奏中,旋律以二度、三度、四度不断向上进行;第9小节,八分音符柱式和弦以“sf”的力度戛然而止,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意境。随后是进入段,共分为六个乐句,第10—13小节为第一句,角调式开放结束;第14—17小节为第二句,由第一句的音乐主题动机发展而成;第三句为第一句的完全重复再现;第四句则由第二句稍加变化,羽调式收拢结束;26小节进入第五句,商调式开放结束;第30小节进入第六句,是第五句的音乐发展变化,结束在宫调式,收拢性结束,进入间奏。间奏将前奏的单音主旋律声部和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变为八度与柱式和弦,从音响效果上进一步加强了音乐的渲染力。第二段为第一段的完全反复,宫调式强收结束整曲。

(二)曲调旋律对比分析:两首歌曲的旋律走向不同,《望乡词》的旋律走向较多由高音往低音进行,采用“先抑后扬再抑”,如第一段的第一句,采用“抑”的方式,到第二句整个情绪才慢慢“扬”起来,第三句与第四句旋律多处采用跳进,为第五句“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殇”的“扬”做铺垫,第六句的反复则又回归到“抑”,接着进入到曲子的过渡部分,采用的也是“抑”的创作方法,第二部分将整曲推向高潮,进入尾声后以“抑”结束。《望我故乡》旋律走向多以高音开始,低音结束,采用“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如第一句钢琴伴奏就以“ff”的力度给出前半拍的和弦,整首曲子都以“扬”开始演唱,以“抑”结束。此外,两首歌曲的旋律线也不同,《望我故乡》旋律以级进与跳进为主,句子之间采用向下模进的手法,显得更为连贯统一。《望乡词》的旋律则以平行一度进行为主,这样的旋律创作手法使歌曲更偏向于歌词韵律的吟诵,极富叙述性,并且在个别句子中运用了延缓、扩展的旋律发展手法,如A段第27-29小节的“痛苦”两字、36-39小节的“山之上国有殇”。

《望乡词》与《望我故乡》虽然都是以于右任先生的诗歌《国殇》作为歌词,但是两首作品在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曲调旋律上不同,也就要求演唱时需根据作曲家的创作设想,以不同的情绪进行诠释与表达,做出不同的处理。

二、演唱处理对比分析

(一)演唱情绪的不同:从诗词内容上来看,感情真挚而沉郁,都表达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思绪,且演唱的版本都为男中音,从音色上来分析,男中音的音色更适合塑造年迈长者的形象。虽然两首作品的情感主题均为思乡,但不同的作曲家表现主题的手法不一样,作为演唱者须深入研究对比,体会演唱两首作品的不同情绪。

首先,从速度上对比,《望我故乡》较《望乡词》稍快,采用行板速度,旋律上下跳进较多,这就要求演唱时情绪可稍微激动,且要保持这种情绪直至全曲结束。而《望乡词》则采用广板(largo)特慢的速度,旋律平缓,A段以叙述的语气演唱,B段在情绪上可以比A段更加强烈些。其次,两首作品伴奏织体上表达的情绪也不同,如《望我故乡》的引子与A段伴奏,右手多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为主,左手则为八度旋律;B段右手伴奏织体转换为柱式和弦,左手伴奏变为琶音,根据伴奏织体可以理解为B段在情绪上比A段更加激动。《望乡词》在伴奏织体上变化更多,根据伴奏织体的变化,不同的段落需要用不同的情绪演唱,如在引子部分采用了大量的震音音型,极大地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意境,在第11小节,伴奏由震音变为琶音,情绪由凝重苍凉转为一种忧伤的诉说。进入B段后,右手伴奏织体为柱式和弦,左手伴奏转为三连音,进一步推动情绪,使整个思乡情感达到顶峰。B段结束后的连接部分,右手伴奏织体变为分解和弦,左手为主题旋律,此时的伴奏音区均在高音区,与演唱者的轻声哼鸣交相呼应,表达出对家乡无尽的思念之情。

由此可以看出,《望乡词》的抒情性多于《望我故乡》,《望我故乡》的戏剧性多于《望乡词》,《望乡词》较《望我故乡》在演唱时情绪对比要明显。

(二)演唱方法的不同:首先,两首曲目起音的运用不同。《望我故乡》起音多用“硬起音”,如歌词第一个“葬”直接是从高音“la”往下八度级进到“兮”这个字,通过气息的冲击将第一个字“葬”直接果断地唱出来,情绪豪迈中带有悲壮。而《望乡词》起音则多采用“软起音”的方法,如第一句由低音“la”缓缓地向高音进行,从“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开始直至“天苍苍,野茫茫”才逐渐进行到旋律的高音区域,旋律舒缓,整体速度较慢,营造出悲凉沉重的情绪。其次,《望乡词》的演唱中较多地要求对个别字进行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的处理,如第19小节的“永”字,在突强后立即进行弱处理,表达的是对故乡至死也不能忘怀的坚定信念;24小节的“陆”字需要由弱到强演唱,在推动歌曲情绪上有重要的作用,直接带动下一句的演唱;27小节的“痛”字,不仅要做出由强到弱的处理,还要进行渐慢,用小声哭泣的感觉由“痛”字引出后面的“哭”字;类似的演唱处理还有第38小节由强到弱的“殇”字,第59小节由弱到强的“噢”字等。这些力度变化与情绪变化的演唱,需要有良好的气息支撑与控制,没有正确的气息运用,在演唱上将显得苍白无力,缺乏感情。与《望乡词》繁多的细节处理不同,《望我故乡》则是从第一句到结束的演唱都是一气呵成,句子之间要连贯,对换气要求较高,采用深呼吸快速换气的方法,且气息须深。另外,《望乡词》在连接部分运用的是哼鸣演唱,须唱得柔和,哼鸣位置要统一,感到眉心、鼻腔、口腔以及胸腔部位有明显的振动。《望乡词》在第二部分反复段还运用到了语气词“噢”来演唱,这个字在于右任的诗词中是没有的,作曲家在创作中加入这个字,可谓是画龙点睛。

结 语

艺术歌曲《望乡词》与《望我故乡》是我国当代词曲结合诗意化、旋律形象与诗词韵律统一化的优秀声乐作品。两首作品不仅极具文学性、艺术性,而且还有带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寓意深远。两首作品虽有着不同旋律与创作手法,却表达着同一种思想情感,演唱者须感同身受,正确地理解及区分其在音乐结构、演唱处理上的异同,才能正确地把握同词异曲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

( 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1]赵鹏.同词异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研究——以《望乡词》与《望我故乡》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马兴智.论陆在易的《望乡词》[J].音乐探索,2011(02).

[3]賈忠.乡之深愁国之大殇——陆在易歌曲《望乡词》解析[J].歌海,2013.

[4]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梅花引》的艺术特色与演唱研究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艺术歌曲流行唱法对艺术歌曲发展的影响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谈福雷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以《梦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