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促进作用

2018-08-15张贵珍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价值观

张贵珍

(永城职业学院 文化艺术系,河南 永城 476600)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其中之一。会议报告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尤其强调了自由、民主、公正,要求各行各业都要遵守法制,诚信友善,敬业爱岗,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提高到了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的行动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使践行大众化,还需要美育做平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党的十八大开始即已成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灵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它是我国道德建设的本质。“尽管主流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很多,但是普通群众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理解的并不多,能够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心灵深处并产生实效性影响的宣传则更少。”[1]6-8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得到广大老百姓的认可并自觉实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确立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但毕竟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体制管理以及科技水平方面都急需提高,当然,国民的思想观念更是出现了多元化。当前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的曝光,加上有些政府官员的不作为,给广大百姓的内心增添了阴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无形中增添了阻力。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正是暴露了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如果不良现象不能妥善处理,一定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及普及带来阻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大众的浅层面的了解知道到自觉践行,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美育的价值指向功不可没。美育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的高度转化为实践的行为,也可以用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以春风化雨的形式滋润大众,使人们从深层意义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当代社会主义美育的基本任务

“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群众对美的鉴赏力、感受力和创造力,陶冶道德情操,使人们在愉悦的精神享受中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高尚、丰富、多样的审美情趣,从情感到灵魂深处趋向美、憎恶丑。”[2]6-10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体验真正的现实生活美和艺术美

在学生充分体验美的同时,对美的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才是真正的美和艺术美;高尚的审美情感的发展,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比较和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真实地区分真善美和假丑恶;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对美的事物的联想的能力,达到自觉地把握艺术形象的能力。

(二)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

只有使学生拥有洞察美的知识与能力,他们才能透彻理解和真正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才可能逐渐形成对于艺术的爱好和对美的事物的爱好。如果要学生具备艺术素养,就必须使他们理解和掌握各类艺术的基础知识,慢慢养成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点和美育准则;还要让学生具备欣赏、分析、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准确认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具备辨析善恶美丑的能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对艺术美的热爱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其次培养他们发现艺术美的能力,随之对美好的事物投入感情,有了爱美的情感才能不受其他负面的思想侵袭和不良环境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对现实美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创造美的激情

要想培养学生对现实美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创造美的激情,首先要使学生了解美的法则,运用美的法则构建生活,养成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习惯,具备美化身边环境的基本素养,具有创造美的生活能力。能够自己参加各类艺术活动以及带动和组织同学参加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发展和培养同学的艺术才能,特别要培养和提高有艺术才能的学生。

三、美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

(一)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能支撑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歇,对美的认识也相当全面。巧夺天工的自然之美,人潮如织的社会之美,栩栩如生的工艺之美,互帮互助的人性之美无处不在,这些美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无以言表的精神享受、意识享受。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做出过精彩论述,指出了一般动物生产与人类生产的本质区别。人类的生产除了满足基本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即对美的向往。人类按照美的规范不断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并按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取向不断完善自我。而审美意识的强弱则反映出了这个民族或国度的精神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整体水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最大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以东方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以辉煌灿烂的礼乐文化而受世界瞩目。在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编订的“六艺”中,位居一二的便是礼、乐。礼(五礼)在古代指礼节,也指善,在当代指德育,善也是其核心;乐指古代的六名曲,今多指美育。礼与乐在古代不但有相同的目的,而且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因而古代社会中常会利用其礼乐维护等级社会的秩序、法制、信仰以及统治者的利益,古代统治者常会把乐和社会秩序的稳乱、社会的兴衰相联系。因此,人们会把乐所表现的艺术形式看作是安邦治国、控制民众的一种主要手段。

在孔子看来,美育即是美与善的结合。《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美”“善”是对音乐评价提出的两个美学指标。孔子认为“美”与“善”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美的艺术只有能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才具有其意义,因此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24-24这里的“善”是对美的内容的要求,“美”是外在形式的规范,“仁”即为内在的品德,“礼”指外在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为统一。一个人没有“仁”,“礼”或者是“乐”的形式对他就毫无意义。作为思想家、政治家的孔圣人,也更加注重人的品德的养成与艺术的感化作用。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荀子·乐论》曾说,圣人喜欢音乐,因为音乐可以改善人的内心,它的声音能深深地感动人,很容易运用音乐改变一些风俗习惯,所以古代常有帝王用礼乐来治理百姓而使百姓和睦相处。18世纪的美学家席勒提出审美教育,并用理论加以证明。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长期间,曾对教育进行改革。他主张改旧制,用新教育代替陈旧的教育,改革国家教育内容,第一次提出把美育确立为主要教育之一,进而倡导用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推崇美育救国路线。美育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可谓是一波三折。由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德智体美”四育平衡发展到“德智体”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美育热潮”曾红极一时,席卷全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并在新中国的第七个五年计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中均被列入社科研究的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直到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美育也是国家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战略方针的颁布实施为我国各级教育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换言之,缺失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不完全的,也即为缺陷的教育。美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不可缺少的精神内涵。

(二)美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综合素质发展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各级各类教育的首要目的,也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各级各类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参考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劳”各种能力综合提升。全面提升人们的综合素养,美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美育教育真正完美结合进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崭新内涵方能充分彰显,才能完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美,这种美包括社会生活的现实美、自然界的天然美、科学中的严谨美、艺术品的形式美及内容美,可以正确地引导人们去感受美、鉴赏美、分析美、发现美,培养人们具备创造、洞察、鉴赏美的能力,打造人们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人们良好的审美意识,并使这些能力和意识与道德、智能、健康相融合,以美育树立德育,以美育启发智力、以美育陶冶身心,从而完美地达到人类社会的全面健康积极协调发展。

(三)美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实保证

如何让大众正确地认知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自觉,美育是实现的基本保证。以美育为载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最行之有效的捷径,也是基本保证。审美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推进,能够更好地发挥美育的独特优势,美育以其独特优势,把烦冗复杂的、说教式的理论知识进行形象生动的提炼,使之成为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知识,使人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更易于人们听、看、记忆。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美育的结合,更突显了教育过程中的人的主体位置,强调人的内在需求,更加能够体现教育的自我管控与教育终极目的的实现。进而愈加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最终使我国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都能很好地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高瞻远瞩的世界观和无怨无悔的人生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保障。

四、结语

美育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方式方法上,对全面推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帮助青少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