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 ——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

2018-08-15季秀雯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

季秀雯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通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强调群众实践是促使社会向更高层次提升的关键力量。在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决条件,“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思想的直接理论基础,也是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论来源”[1]95。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断根据新出现的矛盾,适时提出保证群众权益的路线、观点,每时每刻都要将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根据时代要求持续丰富、完善其内涵要义,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中国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背景

(一)资本主义不断成长与内部矛盾问题的表露

18世纪,欧洲社会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制度,广大农民在专制王朝的统治下,长期被封建领主和教会剥削、压迫,时刻处在水深火热的状态之中。受封建专制毒瘤的迫害,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农民是最不起眼的、处在社会食物链最底端的群体,毫无地位可言。而且农民的土地被兼并,导致农民只能依附于封建领主,依靠大量的劳动换取微薄的报酬,因此欧洲经济处于极度紧张、不平衡的状态。更有甚者,非常落后的农奴制竟然还作为一种制度存在于某些地方。农民被视为奴隶,没有任何社会地位,而且还要交纳苛捐杂税,更加剧了农民生活的重担。在封建制度的不断压迫下,农民苦不堪言,走投无路,只能背井离乡到外地谋生,农民与封建专制制度的冲突日益激烈,矛盾日益通过更尖锐的形式显露出来,经济萧条,危机逐渐在封建王朝发生。同时当时受技术水平的限制,生产水平低,医疗水平低,再加上天灾的发生,导致农民、小手工业主等纷纷破产和失业,人民基本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对现有生活表现出极度的不满。不满情绪的产生会诱发社会动荡,农民揭竿而起,起义、抗议活动此起彼伏。

同时,欧洲商品经济不断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衍生出了雇佣劳动,导致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导致封建腐朽制度的迅速衰败,加快了封建主义的解体。马克思、恩格斯表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2]822。18世纪中期,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生产手段的革新、加速近代化水平的步伐。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工厂应运而生,社会一片和谐的景象,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温床。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家的剥削本色日益显露出来,大肆榨取工人剩余价值,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以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工人处在恶劣环境下不间断进行生产实践,却获得极少的劳动报酬,严重危害工人的身心健康。工人只是为资本家生产财富的工具,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工业革命让资本家腰包更鼓,劳动者生活水平却丝毫没有提升,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激化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无产阶级革命。在革命进程中,许多底层农民、城市平民和劳动者一起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控制。革命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封建腐朽社会制度的破灭,成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与群众地位的奠定

18世纪末,工业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兴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的前提条件。资本主义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对无产阶级展开疯狂的压迫。无产阶级处于社会最底层,除了拥有劳动力外一无所有,无法与资产阶级进行对抗,唯有被动接受奴役和压迫。基于此,深化了两者间的矛盾,导致社会爆发动乱,大范围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继展开。革命活动的展开,欧洲进入工业革命时代,涌现了许多底层劳动者,各国工人在抗争过程中不断结为联盟,曾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工人借助集会、结社等方式争取自身利益,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也会采取武装斗争维护自身权益和安全,显现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工人也渐渐谋求政治权利的实现,希望享有选举权、集会自由等权利,希望国家充满民主和正义。尤其在大宪章运动后,工人阶级表现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组织性,希望通过自身的不懈奋斗,谋求社会解放。无产阶级在斗争过程中,展现出浓浓的革命斗争色彩,促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简单的逻辑推导逐渐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推进。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

(一)对人民群众概念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首先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认识”[3]11。人是自然界长期不断发展的产物,二者密切关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通过生产实践活动等形式,逐渐调节、控制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最后达到适应自然的状态,自然慢慢被人化,人的需求慢慢被满足,并促使社会不断取得深层次发展,推动历史不断进步。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人民群众概念的界定与西方有很大差异,甚至可以说颠覆了西方哲学,并对其不断发展变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并不都是简单意义上的自由人联合体,人民群众会有自己明确的政治特性,会做出自身的价值分析和判断。从数量层面说,人民群众占全体社会成员的大部分;从质量层面说,人民群众指向能够促使社会进步、推动历史向前迈进的群体。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要想立足、成长,首先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生活必需品。拥有充沛力气和精力从事创造活动的前提基础是自身最根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人民群众作为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主导力量,在开展实践的同时掌握生产经验,从而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变革生产工具,不断提高人民生产的效率。在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也促进社会生产取得长足进步,变革生产关系。由此可见,物质条件的满足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从最初较低水平的小农生产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生产,甚至发展到现在的信息化生产,都是建立在对过去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慢慢对其进行创新改造,才能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提高劳动创造率,争取更大的经济收益,促使社会不断进步,向前迈进。当然这一系列的变化、变革,都不能离开人民群众积极能动性的作用,是群众集体智慧的产物。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生产经济效益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促使人民群众的物质基础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创造了精神财富。解决了物质需要问题之后,人民群众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需要。伴随劳动生产活动,语言、文字、艺术等应运而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实践活动逐渐拓展到艺术层面、文学层面等,社会精神财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财富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的劳动实践密切关联,是人们集体智慧的凝聚、升华的结果。优秀作品都不是凭空诞生的,都要有一定的原型,灵感都要来自一定的实践活动,从生活中汲取基本的创作素材,这样所创造产生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永垂不朽。任何艺术创作如果与生活实际相分离,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丧失其根基,丢失其内核。除了文学艺术作为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载体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科学技术也应该作为丰富精神世界的武器。科学技术作为智力产品,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社会劳动活动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的智力产品,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存在决定思维。科技工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不断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谋求科技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在创造精神财富的同时,不断丰富精神世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当已有的生产关系、制度政策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时,改革和革命便是人们处理矛盾冲突的主要手段。通过改革、革命,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促使社会形态持续更迭。贯穿改革和革命始终的生力军通常是广大人民群众。

社会历史是关于全社会的成长史,是被人民群众作用的结果,不能与实践活动相分离,它们是紧密联系、亲密无间的统一体。无论社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人民群众都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劳动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人类社会的成长过程无不是从低级向高级层次进步、演化的,在不同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矛盾问题,难免会充斥着一连串社会变革。像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资本家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等,冲突的存在必然会引发被压迫群体、处在生活底层的群众自发组织、联合起来,通过革命的方式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掌握群众,通过革命带领群众推翻封建旧制度,谋求新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和解放而持续努力奋斗,为人民群众不断谋福祉。

改革是社会变革的一种方式,是促使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改革是一种温和的方式,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已经存在的社会制度进行改变、创新,社会之间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需要各领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是合力的结果。人民群众将自己的需求传递给统治者,他们依据人们的诉求做出相应改变,从而可以说,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改革的推动者,共享社会发展取得的胜利果实,促使社会更加繁荣昌盛。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意义

1.为人民群众带来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人民群众已经习惯自觉接受社会更替发展的变革,而本身并不参与社会变革的行动,他们将自己的权利交由一部分人行使,逐渐淡化了自身创造历史、促使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至以前的英雄主义、个人主义逐渐有了抬头的迹象,出现了新英雄观。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新英雄观作为一种否定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错误的社会思潮会指导实践活动朝向错误的方向发展,不利于社会发展。因此,当下我们要摒弃错误的新英雄观,树立人民占主体地位的群众观。

我们要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促使他们确立主人翁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建设,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献言献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少数英雄人物、杰出人物他们曾经为社会变革、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必须为他们的聪明才智鼓掌,但单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只要对他们的宣传、鼓励过于频繁,难免会引起某些群众的盲目崇拜,诱发思想专断、行为过激等现象的发生,最终危害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的生活。因此,在网络时代大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借助电视、网络、新闻等载体,不断对人们进行群众观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抵制国内落后思想、外来思想的腐蚀,明确科学的政治立场,提高自信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注重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注重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恰恰也是共产党执政所坚守的根本原则。我们党要努力借鉴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以及处理问题的方针、作风等经验。这些经验体现了共产党集体的聪明才智,是不断探索、实践的结果,也是基于时代发展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发展和创造,使其符合新的历史条件。依据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共产党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时刻践行这个宗旨,将其外化于行。

3.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作风水平等与其命运密切相关、休戚与共,树立科学的群众观是保证党执政水平、从严治党的基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问题、新现象,尤其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政党建设也不免存在部分亟须处理的问题,如面临的“四风”“四个危险”和“四个考验”等困境。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核,从中汲取经验做好党建工作。第一,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群众在中国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推动中国向更高级层面发展。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中国共产党队伍。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时刻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核心地位,将维护群众利益作为行动准则和处事原则,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方针,同时要发挥群众聪明才干,努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不断提升执政水平。第二,坚持群众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只要破坏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群众就会自发组织起来同统治者展开剧烈的对抗,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但剧烈的斗争会引起社会动荡,激发一系列的社会危机,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时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紧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解决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多样化的利益需求,营造安稳的社会环境,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意义

1.健全民意反映制度,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推进,广大人民对物质层面的需求早已得到满足,进而更多关注精神领域,甚至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利,寻求表达利益需求的途径。我国是一个拥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国,人民群众的诉求显得格外重要,并且日益呈现复杂性的趋向。当前,我国缺乏合理的民意反映渠道,民众的利益诉求无从诉说,利益诉求的解决也就无从谈起。国家、社会要想不断繁荣富强,就必须时常关心人民群众的呼声,让民意大声说出来,政府才能想方设法满足其利益追求。

第一,借助人大、政协等机构的力量,领导干部要走到群众身边,充分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人大切实做到为人民群众发声。第二,建立民意反映的平台。网络时代大背景下,人民群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载体留意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各类社交载体,政府可以快速收集民意,了解群众内心想法,洞悉民心所向;同时人们还可以发挥监督政府的作用,促使政府合理行使权力,自觉维护群众利益,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我们知道要想不断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就必须紧紧围绕、团结在人民群众周围,坚定做人民利益的维护者。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原则同样适用,党要时刻将群众摆在第一位,关心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将民意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努力满足群众的利益所求,这样国家才会不断走向繁荣富强。

2.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改善党的工作作风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历经艰难险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不断改变人们生活条件和质量;领导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努力,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社会建设更加和谐美好,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等等。任何事情都会像硬币一样具有两面性,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流下,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种诱惑,使党的思想纯洁性和纪律严明性面临巨大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长期处于和平发展的时代,加上监督管理工作出现漏洞,导致部分党员干部出现精神懈怠的情况,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党员的基本规范,忽略了自身的使命,漠视了人民群众的主导地位。因此,某些党员干部被一时的利益所诱惑,消极腐败,与群众渐行渐远,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这疏远了群众与党的距离,败坏了党的光辉形象,甚至使群众质疑党的执政地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关注人民群众的地位,时刻将其放在首要位置,对当今改进党建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党建工作要持续贯彻群众路线理念,克服“四风”问题,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和风险,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增强执政能力。

3.凝聚中国力量,激发社会群众创新活力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人民群众的合力作用,我们不会有现在和谐安全的生活环境,不会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所以,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要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集中集体智慧推进社会主义进程。

第一,积极处理各阶层群众间的利益冲突,调动群众能动性。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经得到满足,逐渐追求多样化的利益,给党的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解决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否则就不能充分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员干部要走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同时不断提升自身工作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足感。只有人民矛盾得到解决,利益得以实现,才能充分激发群众创造活力。第二,与人民群众共同分享胜利成果。国家的繁荣富强是由党与人民齐心协力创造的,因此人民群众有权利一起享受胜利带来的果实。政府要建设民生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生活条件,改进生活质量,使人民收获幸福。“切实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4]。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既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做好基层工作,又有助于解决群众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要结合实际要求持续践行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集中群众力量和智慧,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发挥党先进性、纯洁性旗帜的引领作用,将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唯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