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盾编辑思想的创新与融合

2018-08-15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茅盾刊物作家

王 琰

(商丘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茅盾是融作家、评论家、编辑者于一体的现代文学先驱。作为评论家,茅盾对郑振铎与巴金的作品都做出中肯的评价,对文学新人更是不遗余力地鼓励与提拔。作为编辑者,茅盾以作家的敏锐眼光,以评论家的理论高度,发现新人,更新编辑理念,形成了独到的编辑思维,自觉地融合作者、评论、编辑于一体的超前意识,在创新中融合,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编辑风格。本文就茅盾先生的编辑思想进行梳理,分析其创新,以及在创新的同时三种身份的互相融合。

一、人生理念与编辑工作的自觉融合

茅盾的编辑思想是有着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做基础的。1921年,茅盾任《小说月报》的主编,是他编辑生涯的开端,一直到后来的《呐喊》《文艺阵地》《文学》十几种刊物的编辑工作,形成了他40余年的编辑工作生涯,除去在新疆等特殊的时期外,他几乎一直忙碌在编辑第一线。茅盾在编辑实践中发现问题,自觉地运用作者与评论者的思维解决问题,这种体验是编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要么自己创作小说,要么帮别人创作小说,正是小说家茅盾期刊编辑生涯的绝妙概括。”[1]115

作为编辑工作者,编辑个人对同一种生活有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个人生活体验会影响到文学编辑工作。巴金把自己的编辑理想与人生追求结合,“我们谈理想是要努力把理想变为现实,我们要为理想脚踏实地的干些事情”[2]26,这正是巴金把自己的安那其主义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作为同时代的文学家,茅盾对生活的敏感度自然不同于一般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之中,自然受到影响,民主思想的熏陶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造就了思想敏锐,文笔圆熟,关注现实人生的茅盾。“关心时代,关心人民,宣传与鼓动革命,是他的编辑主张。”[3]155

茅盾将自己的理想与职业融合为一体,除了创作之外,他用编辑为阵地,积极地实施自己的“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孙中田在《理性精神与茅盾小说》中高度评价茅盾小说的理性化倾向。茅盾的创作不但重视人物形象的精神状态描写,更注重人物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起承转合。一切都在人物形象与时代背景的怪圈中动荡,时代、历史已经不是简单的外在空间环境,而转化为作品的一个潜在的形象。人物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每一次生命的律动,都受制于环境,被这个无处不在的时代所左右。茅盾作品的意蕴体现到职业中,也充分展示了为人生的艺术。茅盾在回忆编辑《新文学大系》的时候说:“知名作家一般已有定评,读者也熟悉。无名作家及其作品却无人记得,然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新文学运动的深度与广度。”[4]18在《小说月报》刊载的《文学研究会宣言》也严肃的指出:“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由此,可以看出茅盾编辑文学期刊的自觉为人生的艺术,把人生理想与职业完美结合的坚定追求。

茅盾在《1935年记事》中,面对复杂的斗争局面,发现新文体并且从创作实践上面给了有力的佐证。新文体就是速写的方式,是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文体,能把现实生活很快地反映出来,比起长篇小说来,篇幅短,无论是短评还是短篇小说,在修辞方式与内容方面都更容易操作,面对国民党文化上对红色力量的围剿,是一种逃避检查,打擦边球的方式。以长篇著称的茅盾,也改变了自己的写作方式,“我在这一年,特顺应了潮流,把写速写作为我创作的主要方面”[4]2。这一年,茅盾共写了17篇速写与散文,翻译短篇小说13篇,后以《桃园》结集出版。

茅盾认为,编辑不是消极地整理者,简单地归类者,而是总结者,是评价者。编辑《新文大系学》时小说一辑花费三个月的时间,不仅整理筛选稿件,还写了一个长长的导言。“《新文学大系》的使命应该不是辑逸式的,不是修史式的,而是清算,是批评。然而这个使命也不容易担任,尤其在现今。”[4]21这种自主编辑的理念,促使中国编辑事业由近代向当代转变,是报刊编辑理念的一大进步,在此之前的编辑,作为雇佣者,是不能有自己的主见的,茅盾则敢为人先 ,打破了这一惯例。

茅盾的编辑工作以“为人生而艺术”作为主导思想,又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与创作实践,面对稿件时,做到识货、精准选稿。在编辑《中国的一日》时,茅盾从3 000多篇稿件中,精选490篇,有80万字之多,历时不到两个月,这本书所选的稿件,很多作者都是第一次投稿,选用的原因,不是文学技巧水平的高低,而是展示了一日之中中国人的多种面目,从一个横截面上看到中国人的一日生活以及不止一日的生活。这是一个编辑的境界。

二、作者身份与编辑身份的融合

茅盾的工作是编创结合,熟知编辑与创作者的心理,两种身份的融合,对茅盾的创作与编辑工作都大有裨益。

作为作家的茅盾,自然知道创作的艰辛,所以就格外慎重地对待作者特别是新作者的劳动成果。《新绿辑从》选用的都是新人的作品,如穗青、钱玉如、王维镐的作品。“我想以群提议,由自强出版社出版一套无名作家的新书,以提携新人。为了打开销路,又决定由我来主编这套丛书……并由我给每篇作品写一篇序。”[4]507坚持关注新人的理念,是茅盾编辑生涯的重要原则,无论是在编辑《新文学大系》还是在日常的组稿当中,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能否推出新的作家与作品,也是期刊生命力与影响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茅盾主编《小说月刊》期间,推出了冰心、王统照、叶圣陶、许地山等一系列作家,更难得的是,这样的作家队伍越来越壮大,奠定了《小说月刊》的地位,开创了这个期刊的新气象,茅盾也成了开创了现代文学自主编辑的第一人。

编辑与作家融为一体的茅盾,对编辑工作的有利性还表现在当刊物缺稿源的时候,茅盾拿出自己的书稿,甚至是自己动手救急写文章,在《笔谈》编辑的7期中,茅盾谦虚地说:“《笔谈》有如此广大的作家群为后盾,身为编辑的我,只要做做补空填缺的工作就行了。”[4]427但实际上7期刊物,茅盾写了43篇的补白,平均每期6篇。

不仅是茅盾自己担任编辑的刊物,还有些是新刊物,有困难的,他从大局出发,甚至把自己的书稿拿出来支援他们,这在当时的情况下,非常的难能可贵,竞争激烈,拿出自己的稿件去帮助竞争者,没有包容的心胸,是做不到的。《文汇报》被查封后,迁到香港复刊,茅盾被邀作文艺副刊主编,同时被要求为刊物提供长篇小说 《锻炼》,也是茅盾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就这样被创作了出来。1937年在武汉逗留了十多天,就写了9篇文章,其中有邹蹈奋邀为《抗战》的投稿,有《战斗旬刊》等。“在我想朋友约稿的同时,我也成了朋友约稿的对象,而且盯的十分紧,于情理上无法推脱……。”[4]152从茅盾先生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绝不是偶然出现。

既然关注为人生的艺术,又要推出新人,就要善于从理论上总结,这一点,茅盾在工作中突出地特显了出来。矛盾的作品是文学、批评、翻译并重的,“必先有批评家,然后有真文学家”[5]1。在20世纪20年代,期刊的分类不严格,虽然刊物众多,但是大致相似,茅盾在自己编辑的刊物中重视评论,扩大了文学刊物的容量,彰显了身为作家与编辑两职的独特而清醒的认识。同样,对新的文学样式的发现与扶持也是茅盾在这方面的展示,在编辑《文艺阵地》时,请老舍写鼓词,认为是文艺大众化的途径,从理论的高度认识了民间鼓词的价值,发展了民间文艺。

茅盾作为编辑,也善于总结理论培养文艺新人。难得的是文字背后他对待语言、现实和自身的那份诚实态度,看到问题不鄙弃,尽力在语言和初学者间建立真实连接;定位“所说是经验与体会范围”既是谦虚也是严格的自我要求。“要忘记你是为了写作搜集材料,你的搜集材料就是你的生活”[4]113,从对初学者的教导之中,可以看到茅盾的作为作者对后来者的期待,作为编辑对新人的栽培。这样一来,编辑与很多作者的关系是亦师亦友的,作者积极地向刊物提供高质量的稿件,是刊物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评论家与编辑身份的融合

茅盾从文学评论《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发表之日起,一直坚持文学评论的创作,大约有200多万字,其中作品评论340篇左右,刊物评论60篇左右,还不包括他在编辑工作时候所写序言、导语里面的对单个作家以及文学现象的评论。在翻译外国作品时,也有翻译后记、前记、注等,虽是介绍一些有关翻译的情况,现在看来都是很好的评论。对国外作家也有一定数量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中,除了鲁迅,当数茅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好作品比较少,茅盾想借国外的作品影响中国当时的文学发展,其推荐介绍的外国作品在当时是迫切需要的。

茅盾为了实现他的设想,在评论时用了很多的方法,如概括法、比较法、全景评论等,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结构、谋篇布局、深层意蕴都有解读,并纵向比较前后的差异,横向在同一个时间段与国内的作家相比,既丰富知识,又有普及的特色,让读者全面地了解。

编辑的身份在这里起了关键的作用。几乎在茅盾主编的每一种刊物里面,都有翻译作品的园地,都有评论的痕迹。在推荐新作家时,经常是加引语方式加以介绍。叶圣陶日后回忆茅盾的介绍非常感动:“《小说月报》的革新号印出来,我的一篇小说受到雁冰的几句按语,表示奖赞,我看了大有受宠若惊之感。”[6]243

当时叶圣陶年轻,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正需要倾听外界的声音,茅盾的鼓励对叶圣陶的创作很有激励的效果。

茅盾在《小说月报》发表了很多评论文章,从众多的稿件中,结合时代的特点,肯定优点,发现不良现象,引导作者的创作。发表在12月8号的《小说月刊》上,评价了当年四五六月的创作:“切切实实描写社会生活的还在少数……描写城市劳动生活的尤其少,只有三篇,描写农村生活的有八篇”,但是写爱情闲暇的确有很多,照这样下去,就有回到鸳鸯蝴蝶风格的危险,他呼吁作家要注意社会与生活,结合时代写出好作品。在12月第2卷又提出了作家的观察力与形象力并重的论断,分析与综合的特点在里面也有提及。茅盾明确提出文学创作的“独创性”,在现在仍有借鉴意义,还提到了“与个性之外更需有国民性”,指正了民族特色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能在关键的时候高瞻远瞩,从实践到理论都有所建树,为文学在当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

茅盾的评论文章,站在一定的高度,指出了创作中出现的系列问题,从主题的确定到人物的设置,克服文学为创作而创作的弊端,并从思想性与艺术性入手,指点新作家进行创作。茅盾以自己编辑的身份,设想让中国作家从国外文学中吸取养分,进行现实主义创作,试图改变中国旧小说中缺乏客观描写与有目的的取材的倾向。所以在主编《小说月报》时,茅盾试图把评论与创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其改革宣言中称“必先有评论者,然后有真正文学家”。

四、结语

茅盾的几种职业混搭得分寸十分恰当。写文学评论是作为编辑的日常工作,仅在重庆的1943-1944年,就有三十几篇,包括对某些文学问题探讨的、对文坛现象剖析的、泛谈文艺创作与写作技巧的。秉持基本的道义关怀,对社会人生就有足够的敏感与认知,几十年学养的积累,深入浅出地教育青年,兢兢业业的编辑工作,加上洞见和谦虚的态度。他不过“做好眼前这份工而已”,可是在那本分和常识都不稀缺的年代,茅盾先生依然是编辑事业的领航者,做好多种身份的融合,在融合中创新。仅在1941年茅盾写下了《杂谈延安的戏剧》《如何加强我们的抗战文艺》《谈技巧、生活、思想及其他》等系列文学方面的作品,还有作家评论《论地山小说》等。

茅盾思想敏锐、文笔圆熟,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无论是编辑工作还是编辑理论的建树,在现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他以自己丰富的编辑工作实践树立了一个负责的编辑者的形象。把作者、编辑、评论融为一体的样式,也足以让当代人学习借鉴,编辑工作帮助他扩展了认识的深度与广度,文学创作帮助他提高了编辑的品味与格调,评论又客观地指导了编辑与创作的方向与理性。

猜你喜欢

茅盾刊物作家
作家的画
茅盾的较真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茅盾手稿管窥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