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灌输论探析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例

2018-08-15穆鹏程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灌输特色时代

穆鹏程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内容。新时代下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成为理论与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界,对灌输的探研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研究已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同样适用灌输的理念和范式进行分析探究。

一、内涵厘定与关系分析

灌输,即灌注输送之意,意指把水引到需要水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灌输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人民进行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是指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运用特定的方式灌注输送到受教育者头脑当中,是一种提倡自觉、反对自发,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其主要涵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社会主要矛盾、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强军目标、新型国际关系、党的领导等以上八方面的内容。

灌输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存在特定的逻辑关系。首先,前者是后者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回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列宁指出,工人本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1]314;“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1]363。同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最新指导思想不能自然而然地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也不能保证其在由知向行转化过程中不受错误思潮的侵扰。所以,通过灌输的方式,实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正当且必要。其次,后者落实的实效性如何是对前者进行评判的客观标准和重要目标。通过灌输,旨在使人们从认知上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从情感和意志上实现对该内容的笃定信仰,并最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自觉践履该内容所倡导的行为方式,实现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掌握和运用。同时,由隐性认知向显性行为的转化生成了新时代灌输的具体目标,指明了新时代灌输的根本方向,就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与追求,自觉投身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再次,灌输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辩证统一于二者的矛盾运动当中。一方面,后者的贯彻落实需要灌输予以铺垫,借助理论的不间断灌输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人们头脑和观念中得以确立、巩固、完善,并最终落实到显性行为当中。另一方面,灌输的完善与发展需要新教育内容的补充,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要求灌输在内容、形式、方法、原则等层面进一步凸显新时代的思想理论成果,为灌输注入鲜明的时代禀赋。

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视域下的灌输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2]14通过梳理灌输的历史发展与逻辑内蕴,实现其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求证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作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手段。

(一)灌输的历史发展

灌输的提出和确立并非一蹴而就。早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时就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能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3]66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灌输,但已从文本中反映出灌输特有的理论机理,作为灌输论的思想渊源,灌输已初见端倪。

考茨基作为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领袖,于1888年参与《海因菲尔德纲领》的起草过程中提出,从政治上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把认识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任务的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列宁对此给予高度赞扬,他认为海因菲尔德纲领说得非常正确,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把认清无产阶级的地位及其任务的这种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假使这种意识会自然而然地从阶级斗争中产生出来,那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了[4]121。考茨基对灌输的承上启下式发展,为强化共产党人的灌输理念、提升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灌输的集中论述,主要见于列宁的《怎么办?》一文。在文中列宁明确指出了理论斗争对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以此为基,列宁旗帜鲜明地反对单纯的群众自发性运动,鼓励有意识的自觉性运动,指出唯有通过灌输科学的理论才能被工人和无产阶级掌握运用,即“我们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1]314正是列宁《怎么办?》一文,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逐步形成科学系统的灌输论,为消弭多元错误思潮、强化无产阶级意识、开辟社会主义新纪元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强调和重视灌输,推动了灌输的中国化进程。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5]511这里的贯注一词,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当中的灌输。此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从灌输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宣传工作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出发,推动灌输的不断发展。新时代习近平在谈到灌输与革命文化的关系时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6]指明了新时代下灌输的重要意义。

(二)灌输的逻辑内蕴

逻辑作为历史的抽象概括和凝练总结,在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定后,形成对该事物的理论体系构建。当前,部分人对灌输依旧存在误解,把灌输片面判定为填鸭式、勒令式的教育方法,抑或迟滞不前、刻板僵化的教育体系。这里从灌输的内容、方法、意图、结果四个环节,逐一阐明灌输的科学内蕴。

第一,从内容上看,灌输是立足科学实践基础上强调理论的开放性与发展性的学说。但是,当代灌输批判理论往往有选择性地从词源出发,按照自己的解释倾向,将不可反驳、不可证实的教条与灌输紧密相连,把灌输扭曲为一种固定不变、金科玉律式的教条。而马克思主义恰恰是最反对教条的学说,理论上“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664;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工作重心不同,灌输的内容相应随之发生变化。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着重灌输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革命思想;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以来,则侧重灌输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充分表明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灌输同样呈现出运动、变化、发展。

第二,从方法上看,灌输强调对客体的启发和引导,抵制生搬硬套和空洞说教。然而灌输批判者从既定的思维习惯出发,把灌输理解为一种生硬、非人性、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方法,这显然是缺乏学理依据和望文生义的直观言说。现实中,灌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继承吸收国内优秀传统教化方法、批判借鉴国外价值澄清模式,实现灌输在方法上的取长补短和兼容并包。

第三,从意图上看,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灌输批判理论仅从施教者的主观意图出发,把灌输理解为施教者一种意在使受教育者盲目信从其观点的教育活动”[8]119。这种理论从施教者的主体维度片面衡量灌输,对客体受教育者及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却鲜有涉及,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四,从结果上看,灌输要呈现个体的精神自主和全面发展,而灌输批判论则将其看作一种闭塞心声、贬抑理性的畸形产物。意图决定结果、结果反映意图,意图具有主观性、结果具有客观性。如上所言,灌输意在培养人们形成科学合理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灌输的结果相应表现为人们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意识层面的提升,推动实践活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梳理灌输的历史脉络与逻辑内蕴,一方面,我们建立起非主观意识主导下的客观逻辑体系,对灌输实现正本溯源的认知。另一方面,在客观逻辑体系中,我们用批判的武器消弭对灌输的误解,成功抓住灌输的历史本质规定性所在。基于此,明确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逻辑规约的必然结果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科学范畴。

三、巩固新时代下的灌输

(一)明确灌输的需要性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去做。”[9]286人的需要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原动力,是人类文明的逻辑起点,新时代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灌输。其一,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产生思想上和认识上的问题属于正常且必然的现象;其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揭示了除物质需要以外的其他美好生活需要在日益增长,这当中不乏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合理诉求。所以,依托灌输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助于消弭人们产生的思想困惑和认识问题,另一方面为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必要的手段。明确灌输的双重需要性,进而明确新时代坚守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运用民主的灌输方法

灌输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所以要用非对抗性矛盾的方法予以解决,使灌输呈现民主的性质和特点。我们熟稔的疏导法,正是对灌输民主特质的集中体现。疏导由疏通和引导共同构成,其中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广泛疏通就没有及时引导;引导是疏通的延伸和目的,唯有正确引导方能实现更好疏通。只疏通不引导,各种错误言行就会泛滥开来,只引导不疏通则难免产生强迫之嫌。所以,这启示灌输主体在掌握客体心理和思想、认知和情感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一方面要疏通和扩大客体表达的渠道和范围,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进行合理表达;另一方面又要对客体的意见和观点进行及时分析、予以正确引导,实现疏通与引导的有机结合,赋予新时代下灌输更多的实效性。

(三)坚持科学的灌输原则

灌输应始终坚持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这体现在灌输的主体、客体、环体当中。灌输主体作为灌输的主导者,在整个灌输中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灌输主体理论水平的高低,影响客体接受知识的优劣好坏;灌输主体能力的强弱,影响灌输功效的大小多少。所以,有必要对灌输主体进行实事求是的严格筛选和量化把关,在增强灌输者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灌输主体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实现灌输功效的最大化。就灌输客体而言,不同群体从不同的需要出发导致其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的大相径庭,造成灌输客体上的种种差异。所以,我们要立足实际,坚决摒弃对客体的盲目求同,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实现对灌输客体系统化和全方位的认知。灌输总是在特定的环体中进行,而环体表现出的动态性、复杂性、可创性,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灌输环体。根据环体的动态变化特征,做到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为转移,实现因势利导和因地制宜;根据环体的复杂多样特征,对构成环体的要素进行合理调控,实现灌输环体的改进和优化;根据环体的可创可塑特征,主动创设有益于灌输的现实环体,实现灌输功效的最大化。

总之,灌输作为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武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根本途径,任何对灌输的质疑和否定终将被历史和实践摒弃。

猜你喜欢

灌输特色时代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