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立意的实践研究

2018-08-15朱幽梅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脉络教材内容本课

◎ 朱幽梅

初中历史教学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教师更多关注课堂的趣味性,却忽略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与教育价值所在。于是,课堂有趣了,但未必有意义。成就一堂有意义的课,首先是细究教材内容,精准把握教学立意。立意可谓是一堂课的精气神之凝聚点。

一、精准把握教学立意,精炼标题

从教材内容作细致分析,精准把握教学立意,精炼标题,使两者得以关联。一课之下分列几大目,目属于课,故必须厘清课与目、目与目之间的关系,在梳理中建构起本课的知识框架,在归整知识的共性或逻辑关系中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

(一)紧扣课题,确定教学立意

紧扣一课的课题,梳理课与目的所属或逻辑关系、目与目之间的递进关系,厘清这一课的教学主线,尤其是要把握历史知识中或显或隐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抓住贯穿线索、建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凸显教学主旨,明确教学立意。

以八年级上册第5课“古希腊文明”一课为例,本课分为三目:第一目“爱琴文明”,阐述了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最早的文明,爱琴文明的特点与成就;第二目“斯巴达、雅典”,阐述了雅典建立了古代世界最发达的民主政治,并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斯巴达与雅典各具特色的文明特征;第三目“亚历山大东征”,阐述了马其顿王国称霸希腊,国王亚历山大的东征及其影响。初看三大目的板块内容各自为阵,但究其内在联系,实为一个连贯、递进的过程,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即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发展与传播的历史脉络,而其发展脉络中又各自呈现出发达、多样、多元的文明特征(见图1),综合其文明特征,可用“辉煌”两字概括,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发达的民主政治、理性之光影响至今。故本课教学立意为:文明辉煌,理性之光,照亮后世。

紧扣一课的课题,厘清此课教材内容中目与目之间的递进关系,以此明确教学立意,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起具有贯穿线索的知识构架,而且有利于培育学生连贯思考的思维方式。

图1 古希腊文明历史脉络

(二)依据课题,确定教学立意

依据一课的课题,结合课与目之间的所属关系、目与目之间的并列关系,归整几大目的知识共性,凸显课题所指,明确教学立意。

以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两宋新格局”为例,本课分为两目,第一目“杯酒释兵权”,阐述了两宋时期政治新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第二目“苏湖熟,天下足”,阐述了两宋时期经济新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现及经济概况。两目内容分别从不同领域概述新格局的情况,结合课题所指,本课重点落在格局的“新”上,政治、经济格局为何会新?新在何处?影响如何?由此建构知识框架:政治上两宋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以此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夺权的政治旧格局;经济上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改变秦汉以来重心在北方的经济旧格局(见图2)。故本课教学立意为:重文轻武有外患,重心南方定格局。

图2 政治、经济格局

依据一课的课题,正确定位课与目的从属类别关系,结合教材内容中目与目的并列关系,借此确定教学立意。既在知识的比对归整中寻找立意的落脚点,又在知识的纵向比较中复习旧知,理解新知,更有利于对本课立意的纵深认知。

二、从教材单元内容分析,精准把握教学立意

一课之下有目,一课之上有单元,课属于单元,故教师必须站在单元内容的立场或角度来审定课的主旨所在,从此课的知识内容到所属或涉及单元内容,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

(一)依据课在所属单元位置来确定教学立意

依据一课的课题在所属单元中的地位,解读所属单元的主题索引(即单元主题)与内容指向(即单元引言),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

以八年级上册第14课“蒙古帝国”一课为例,本课分为两目,第一目 “成吉思汗”,本目阐述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创规立制及西征;第二目“四大汗国”,该目阐述了蒙古人对外征服的影响。本课是世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亚洲区域文明的发展”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中,不同文明各有特色、多姿多彩,且交流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本课以战争的方式达成文明的交流。蒙古人的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客观上打开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故本课教学立意为:战争征服,文明交融。

依据一课的课题在单元中的地位与本课教材内容所指来明确教学立意,即在知识的建构中寻找对立统一点,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又能站在单元内容的立场或视角综观本课的内容所指,利于突破本课的视野局限,进而培育学生的大历史观与横向对比的思维方式。

(二)依据课在不同单元内容的关系来确定教学立意

依据一课的课题在单元中的位置,同时关注此课与其他单元内容的相关事件,厘清不同单元相关事件的因果或逻辑关系,再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

以七年级下册第6课“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一课为例,本课分为三目,第一目“百日维新”,阐述了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及结果;第二目“义和团”,阐述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形势及结果;第三目“辛丑条约”,阐述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本课是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民族觉醒与共和革命”的第一课,衔接第一单元“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的相关背景,尤其涉及第一单元第3课“自强新政”、第5课“甲午战争”的知识内容。纵观前后两单元:列强侵略之下的自强新政未能改变甲午战争惨败的命运以及随之而来的瓜分狂潮,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之中,国将亡、民求存。在此情境之下,有识之士纷纷行动起来,探寻救亡图存之路。但戊戌政变的腥风血雨、农民起义的悲壮落幕,西方列强的疯狂掠夺,无论社会上层或是下层的救国行为均以失败告终,残酷揭示着清政府的腐朽不堪。于是,之前种种救国的失败尝试,最终指引着智者用另一种途径来谋求救国之路,那就是革命救国,而这涉及第二单元第7课“辛亥革命”。故本课的教学立意为:救国之路崎岖,唯革命能救国,志士爱国励人。

依据一课的课题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单元内容的关联因素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既有利于学生串联不同单元内容的相关因素,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将前后单元内容串联归整,寻找相关历史事件类似点与关联点的学习历史方法。

三、从历史发展脉络,精准把握教学立意

以点带出一条线的脉络,一个面的特征,故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脉络或特征来审定课的主旨所在。从课的知识线索或学史方法所呈现的历史发展的脉络或特征,来确定教学立意。

(一)立足课的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立意

根据一课的教材内容,挖掘或梳理出隐藏其中的历史发展脉络,再结合此课课题,确定教学立意。

以七年级上册第10课“帝国分裂与民族融合”一课为例,本课分为两目,第一目“三国鼎立”,阐述了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历程及结果;第二目“孝文帝改革”,阐述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纵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豪强势力中兴了汉室,也埋下了毁灭帝国的火种。当中央政权衰败时,他们便夺路而起。曹操“挟天子”挥鞭天下;刘备力争“正统”江山;孙权据险割据东南。西晋独揽不久恰逢马背民族南下,遂有东晋十六国之局。但这金戈铁马的剧烈动荡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大方向——如果说平定南中直接表现了文明同化野蛮,那么,孝文帝改革则昭示了:在野蛮征服文明的地方,最终同样是文明同化了野蛮,并汲取了新的生气。本课两大目虽以事件为主,但隐藏着两条并行的历史发展脉络,显性线索以朝代更替为序,凸显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将之聚拢找出共性之处,即是国家分裂中蕴含统一趋势,与之呼应的还有各民族之间互化、交融的发展态势,故本课的教学立意为:分裂中蕴统一,互化中促融合,文明同化野蛮。

依据一课的教材内容所呈现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特征,确定教学立意,既有利于从一课的内容来以点带面地认知一段历史的发展脉络及特征所在,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或问题。

(二)依据历史发展特征,确定教学立意

根据一课的教材内容,挖掘或呈现出归于其中的历史发展特征或本质,再结合一课的课题,确定教学立意。

以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的形成”一课为例,本课分为两目:第一目“南稻北粟”,阐述了南北方不同的原始农耕文化特色,以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作为案例进行说明;第二目“大禹治水”,阐述了大禹以“疏”的方法成功治水。此两目内容初看只是阐述了相关历史知识,但若将之放至单元来看,其内容编排很有讲究,第一单元为“中华文明的发韧”,导言中有如此概述:“远古的传说、考古的发现,向我们倾诉着这一时代来之不易的文明成就:水稻、粟、黍……”所以,依据单元导言的指引,对第2课的知识内容进行分类重整,不难发现,两大目的内容分别从考古、传说两个视角概述着原始的农耕文化。若将此课放在史前人类发展的进程来看,更不难发现此课揭示了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从依赖自然到利用自然,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故本课的教学立意:从依赖到利用,从适应到改造。

依据一课的教材内容所呈现出的时代特征或历史本质,以此确定教学立意,既有利于从一课的内容来认知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或本质所在,也有利于培育学生从历史现象或知识来探究事件本质或历史特征的学史意识。

目前,关于教材分析与教学立意的研究尚无章法可言,也唯有在实践研究、教法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磨提炼,以求更为精准有效。另外,考虑教学对象的不同,对教材分析的角度不同、对三维目标的落脚点不同,同一教材也可能有不同的教学立意,笔者觉得只要是适合学生,能实现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教学立意并无统一答案。

当然,源自对教材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的理解,综合知识、方法、思想与情感等因素的教学立意,更能赋予一堂课以灵动、丰富而深刻的灵魂。

猜你喜欢

脉络教材内容本课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考古发掘摹画出的古蜀文化脉络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