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精神分析批评视角下的《与橱中人的对话》

2018-08-13房文静

文学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牢笼精神分析

内容摘要:以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从其无意识理论、三重人格学说和“俄狄浦斯情节”三方面剖析麦克尤恩的早期短篇小说《与橱中人的对话》中主人公身处“家”这一牢笼中、逃离牢笼以及主动重建牢笼三个人生阶段,旨在揭示人格的作用方式,以揭露残酷的社会和冷漠的人性是如何影响、扭曲着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并令其甘愿放弃自由重归“牢笼”之中。

关键词:精神分析 无意识 三重人格 俄狄浦斯情节 牢笼

一.引言

《与橱中人的对话》摘自伊恩·麦克尤恩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也正是凭借着这部作品麦克尤恩荣获毛姆文学奖。作为其早期作品的代表,《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充斥着大量的变态、色情等恐怖元素。《与橱中人的对话》讲述的是一个长期被神经质的母亲当作婴儿圈养在家中的男性经历社会的残酷后自愿回归逃离的家庭的故事。文中主人公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他带来或多或少的心理阴影并影响着他之后的人生,故事的整个过程中主人公都在进行着心理斗争。本文将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出发,以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學为基础,剖析三个生活阶段主人公三种人格的作用方式和潜意识是如何潜移默化的支配着他的人生,使其领悟到“牢笼”的温暖并走向最后的悲剧。

二.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与橱中人的对话》

《与橱中人的对话》是主人公的一段独白,并没有任何的对话,完全以主人公的角度出发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故事。这种不可靠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在文中大量的心理独白背后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自我欺骗。主人公的整个经历可以大致分为三部分,即在家的“囚徒”生活,被赶出家门后的生活以及出狱后将自己关在厨子里的生活。每一个阶段主人公的心理都在发生着斗争与变化,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又像是一个循环。

1.“温暖的牢笼”——母亲的囚徒

主人公在描述和母亲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内心充满着矛盾,文章的第二段可谓是主人公当时潜意识里真实的感受,称自已问题的源头在于母亲,她控制着自己、用尽各种方式不让自己长大。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主人公埋怨和气愤的语气,例如“你知道吗,我到十八岁才学会正常说话”、“这样的事情就是她做出来的”以及“没她我简直动不了,她却以此为乐,那个婊子”等(McEwan: 108)。这种原始的冲动的表达方式正是人尚未经过理性加工的真实想法,即自己活在母亲掌控下的牢笼中。然而在下一段,主人公开始了理性加工。他称“我当时在街上走不出五十码就会怕得拉一裤子,又怎么逃跑呢”以及“我连鞋带都不会自己系,别提打份工了”于是内心的本我迫于现实的超我的压制开始寻找折中的自我安慰,欺骗自己称“我那时并没有不快乐……她是一个好女人,真的,我的妈妈。只是神经搭错线。就是这样”(McEwan:109)。此时,主人公抑住了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其之后将自己伪装的成人生活方式也一样是自我权衡后的结果。此时的主人公享受着母亲提供的“温暖”,压抑着“牢笼”生活带来的禁锢感。

除了内心的矛盾,主人公在这一阶段还进行了心理的转变。那时母亲告诉自己她结婚了并让自己叫那个男人爸爸,主人公犯了最严重的持续一两个小时的癫痫,而母亲脸上的表情毫无怜惜而是纯粹的厌恶,那一刻主人公开始抛开理性的束缚,接受潜意识里真正的想法——“明白他已经和我爸爸一样,是个陌生人” (McEwan:111),尽管母亲为他提供了物质生活,自己却是身处牢笼备受禁锢。此时,“温暖”和“牢笼”相比,“牢笼”占了上风,他想去追求既“温暖”又自由的生活。也就是从这个时刻开始主人公的心理开始走向了下一个阶段,称“很高兴能从那地方出来,尽管那是我的家。”

2.逃出“牢笼”,步入残酷的社会

主人公被母亲送走后开始步入社会,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学徒、餐馆助手和盗贼。在主人公做学徒时,他遇见了教他画画的史密斯先生,他把母亲的形象画成了满满的红色的嘴,嘴里却涂成了黑色。这一形象正是主人公潜意识里对母亲的真实印象,对他百般照料的背后隐藏着黑暗的私心。借助画画这一感情的直接宣泄方式,主人公的本我得以显现,却又迅速被掩饰,称“那是因为我恨她,虽然实际上没那么严重”(McEwan:113)。在找到工作后,主人公的生活再一次走上下坡路,在后厨遇到了凌霸他的主厨。主人公抱着对独立生活的向往开始了工作,一切却被主厨打破。主厨给他起外号、克扣工资、逼他清理烤箱并将他困在里面加热……主厨正如闯入他和母亲“完美”生活的父亲一样使他的生活如炼狱一般煎熬,于是他将滚烫的油泼到主厨身上报复。故事在开头交代主人公的亲生父亲在其出生前便去世了,那么对他来讲母亲的新男友便是他的父亲,父亲闯入他和母亲的生活并将他赶出了家门。这件事情一直在主人公的潜意识里影响着他,于是当遇到了同样破坏自己生活的主厨时,他的潜意识被激发,产生了阉割情节,对主厨进行了报复。文中对报复情节的描写为“他的衣服看上去像是化掉了,我看见他的卵蛋变红胀大最后成了白色”,根据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阴茎是男性权利的象征,主人公的报复可谓彻底终止了主厨对他的欺辱。被主人公隐藏在无意识里的父亲的阴影也由此得以修正和终结。主人公被关在烤炉中的经历唤醒了和母亲共同生活的亲密和安全感,于是他渴望回到原来的家,哪怕是有着一样封闭空间和安全感的替代品。此时,在主人公思想中,人性的残忍战胜了牢笼的禁锢,成为最令其畏惧的方面,他宁愿抛弃自由也不想再经受社会的残酷。重归“牢笼”,变为橱中人

之前生活的痛苦经历在主人公潜意识里留下的种种阴影在其出狱后的生活中都得以展现。社会上人们对他的欺辱、独立生活的艰辛使得他甘愿放弃自由,终日将自己关在橱子里模拟曾经生活的房子;走不出恋母情结却又将母亲“丢了”的他嫉妒能被母亲抱在怀中的孩子并偷走了婴儿车里的毯子作为母亲的替代品。主人公在潜意识里深知自己偷毯子是为了填补丢了母亲的缺失感,却自欺欺人称是为了和外部世界保持联系。他将偷来的毯子放在橱子里也就是在模拟母亲在陪着他,并称要弄来更多的毯子装满整个橱子。主人公之所以如此做实则是在重塑曾经的家和母亲给他提供的“温暖”,他想填满也并非只是一个橱子,而是内心的缺失。从逃离“牢笼”到主动回归甚至自己给自己打造一个新的“牢笼”,他自始至终不过是在追寻一丝人性的“温暖”罢了。

三.结语

《与橱中人的对话》故事中,主人公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从始至终都在进行着复杂的斗争且不断变化。主人公一开始在潜意识里痛恨母亲、痛恨被“囚禁”的生活却在超我的压制下将其掩饰,强迫自己只看到家温暖的一面,刻意回避其禁锢的一面;经历巨大刺激后,“家”这个词“牢笼”的一面渐渐被主人公承认,而母亲提供的虚伪的“温暖”跟自由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于是他逃出家门;步入社会后,主人公对自由的一切美好期待都一一被打破,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残忍战胜了对被圈养的恐惧并成为他最畏惧的一面。此时,“温暖”打败了“牢笼”成为主人公的第一需求。于是,并没有多少生活经验的他开始给自己打造所知唯一可以給他提供“温暖”和安全的生活方式,即重塑一个模拟的牢笼般的家。比起忍受人性的残忍,他宁愿忍受牢笼的禁锢。

自出生起就足不出户的主人公像一张白纸一般走向社会,而短短时间内却经历人间百态,被残暴的社会打的遍体鳞伤,宁愿放弃自由回到牢笼也不愿再受人性的煎熬。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的人格结构不断重组,从追求自由到追求温暖,诠释了不同经历下三种人格的运作方式和当今社会下人性的冷漠和残暴是如何将一个白纸一样单纯的人一步步逼到绝望的深渊。

参考文献

[1]Adam Sumera.Woman and Authority in Ian McEwan's "Conversation with a Cupboard Man" and Its Film Adaptation[J]. Warsaw: Text Matters A Journal of Literature, Theory and Culture, 2011: 123-134.

[2]Moore,Ann W. Sigmund Freud: 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Mind[J]. New York cityL: School Library Journal, 2006,(52): 157.

[3]Rot,Uro.Ian McEwan–Novels about Neurological and Psychiatric Patients [J]. Basel: European Neurology, 2008, (60): 12-15.

[4]Sigmund Freud, 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M]. New York city: W.W. Norton & Company, 1987.

[5]Sigmund Freu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M]. New York city: Modern Library, 1994.

[6]Zhu Gang. 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5.

[7]刘静斐. 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人物形象的变态心理[D]: [硕士学位论文].无锡:江南大学, 2014.

[8]罗伊丝·泰森.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第二版)[M].赵国新等,译,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9]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M].潘帕,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介绍:房文静,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牢笼精神分析
哲理漫画
画里有话
逃出牢笼的袋鼠
A Case Study: The Strategy of Translating Metaphor and Alliteration
单独中的洞见
漂泊中的追梦人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