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

2018-08-13郇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综述

内容摘要:《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文言小说史上的代表作,也是古代小说研究的学术热点之一。历朝历代关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不胜枚举,整理和梳理前辈时贤的成果可以使文本研究的视角更加立体,同时运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和“中华文学”的概念去研究此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 多元文化 综述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文言小说史上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对目前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推及多元文化视角,无疑是“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的有益尝试,同时也对民族、民俗研究有所裨益。

一.80年代以前《阅微草堂笔记》研究成果综述

80年代以前的《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主要包括清季小说点评以及民国时期的小说评论。起首是清代,因为清代尚未形成现代学科研究方法体系,对于《阅微草堂笔记》的论述多为点评式的只言片语,主要讨论在于劝诫的主旨,同时开创性的将其与《聊斋志异》的比较,同时还具备了文化研究的萌芽,这样的研究主题的研究方法在现在看来显得很深入并且经典,至今这三种研究主题依旧充斥着《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的数据库并且大有长盛不衰之趋势。劝诫教化的主题和文化研究的萌芽主要见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的两篇序言,其中一篇其门生盛时彦所作的序中说:“《滦阳消夏录》等五书,……欲使人知所劝惩。”将其主旨归于劝诫,并以此将其与其他才子佳人之书加以区分,宣扬书中的道德教化作用,这样的总结是相当经典的,与纪昀本人的创作动机也十分相近。而郑开禧的另一篇序言中也传递了这样的观点:“词意忠厚,体例谨严,而大旨悉归劝惩,殆所谓是非不谬于圣人者软?虽小说,犹正史也”,郑开禧对《阅微草堂笔记》的评价一是“劝诫”,二是“犹正史”,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犹正史”三个字,我们知道由于纪昀游历西域、南疆,其书中的种种奇闻异见为清史研究和边疆史志研究提供了可信的资料,郑开禧在这里有着文化学研究《阅微草堂笔记》的萌芽,也为日后研究方向的日趋多样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埋下了伏笔。

另一方面是开启了与《聊斋志异》的比较研究,相比《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更加受到当时文人阶层的推崇。俞鸿渐在《印雪轩随笔》直接表达自己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偏愛:“《聊斋志异》一书,脍炙人口。而余所醉心者,尤在《阅微草堂笔记五种》”,抛去个人的喜好,实际上俞鸿渐对两者的比较是比较可观的,也在文道关系上对于《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做了一个判断,指出《聊斋志异》承唐代文辞华丽,而《阅微草堂笔记》则体现出的是清代笔记小说异于《聊斋志异》的更为正统的一种发展和变革,即华美与朴实共生、简约与晓理并存。可以说,清代对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还是具有启发意义的,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方法,并且由于更接近作者创作的年代和背景,后来的研究者更多的将清季的研究处理为一手最为可信的引用资料。

80年代以前另一个值得借鉴的研究阶段是20世纪初民国时期,这一阶段尚处于中国现代学科发展的萌芽时期,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学者对于《阅微草堂笔记》致力不多,多承清人观点。其中最值得参考的当属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虽‘聊以遣日之书,而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华,追踪晋宋……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1]上述评论至今看来仍较为准确,并且得到了后世学者的广泛引用,但需要深思的是,“尚质黜华”与“雍容淡雅”本应是相互矛盾之词,为何二者能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融为一体呢?这可能与作者纪昀所处时代与本身的身份密不可分,是清代满族与汉族文化交融的结果,值得我们在文化交融层面再做考察。

而后至80年代以前,受制于动荡的时局和意识形态影响,对于《阅微草堂笔记》真正客观、有见地的成果泛善可陈,多从意识形态方面批评《阅微草堂笔记》。总体来说,80年代以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清代和民国时期,这两个阶段的点评在研究方法上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二.80年代至今《阅微草堂笔记》研究成果综述

80年代以后随着新时期的到来,西学东渐,中国当代学术也进入了日趋科学规范化的新时期,研究思路和方法也不断拓宽,论文成果的产量也以者惊人的速度增长,据中国知网的统计数字,从1979年至2017年,紧扣文学主题研究《阅微草堂笔记》的论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223篇,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有23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有2篇,共计248篇,而主题相关的有891篇,可谓多如牛毛。在专著方面,单独研究《阅微草堂笔记》的非常稀少,国立台湾大学出版1982年出版了专著《阅微草堂笔记研究》。而大陆则是在2005年出版了吴波《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一书,是大陆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阅微草堂笔记》的专著。

而80年代至今的论文数量上很多,质量上却良莠不齐、重复颇多,视角独特、能够阐发出新意的不多,但是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突破,出现了对于文本反映出的礼仪、社会阶层、文献价值、经济、科技、法理、民俗甚至亚健康、性科学等等现象的全方面考察。针对研究侧重点的不同,笔者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有亮点的研究成果,略去泛泛之谈、老生常谈之语,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大致做出如下的分类:

(1)叙事学研究。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学研究主要是在宏观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并且有意识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结合在一起。陈文新在《〈阅微草堂笔记〉与中国传统叙事》一文中认为,《阅微草堂笔记》在选材上掘弃才子佳人故事,往往用直接叙述代替华丽的辞藻修饰,与传奇小说有着鲜明的区别。这篇文章阐明了《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鲜明的特点及重要的地位。相同的,刘勇强在《“言”、“曰”之间: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策略》中也对纪昀的写作手法赞赏有加。除此以外,诸如陈中伟《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视角》、《阅微草堂笔记情节与线索的非叙事化》、杨义的《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智慧》等则运用西方叙事学的理论,探讨了《阅微草堂笔》是否具有“元小说”特征的可能性,即“视角的模糊和叙述者的贸然出场”,令人耳目一新。

(2)思想主旨。这一部分的研究涉及思想内容方面,成果颇多,由于文本思想内涵颇为复杂,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对于《阅微草堂笔记》劝解惩恶主旨,以及伦理道德、因果报应的探讨。李泉在《评〈阅微草堂笔记〉》一文中对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价,李泉认为纪昀的道德观“并不完全是封建说教,其中也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某些美德”,李泉此方面的研究应是具有独到眼光的,区别于一般用内容谈主旨的研究,他把劝解惩恶的主旨看成一根线,而这根极具社会性的线组成的故事则超出了劝诫,使得对于主旨的解读更加复杂,颇具启发意义。在伦理道德方面,韩希明有一系列关于此的研究,涉猎广泛。

(3)文化意蕴。文化意蕴涉及的主题相对较多,包括鬼神、民俗、宗教、边疆、礼仪、政治、经济、医药等等,比较庞杂,体现出了新时期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宋世勇在《〈阅微草堂笔记〉鬼神形象当议》一文中侧重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探讨了鬼神形象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特征及其对纪昀小说创作的影响。王立的《〈阅微草堂笔记〉复仇主题》分析了狐复仇的心理动机、认识作用及审美价值。周明华在《说狐:以〈阅微草堂笔记〉为中心》一文中认为狐的观念不仅来自远古图腾,并且结合了人鬼兽的特征,融合了儒道釋的思想成分,不再是一种形象,而更多的成为一种注解。

(4)比较研究。主要是沿袭前代与《聊斋志异》的比较,也有谈到和其他小说如《搜神记》、西方《伊索寓言》的比较,并且新时期以来,对于比较研究,学者谈得越来越微观,不再喜欢老生常谈艺术手法、思想内容上的区别,衍生出了很多有新意的课题。如《绘文人色彩揭科举弊端——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文人形象之比较》,《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传播接受比较》等选题。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始终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儒学不断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在儒学思想的斡旋下都起到一个维护社会向上发展的作用,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儒学自身也在发展,向心力不断强化。因此,当下重读《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其中语言、形象特别是深层观念上多元文化的交融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对于我们回到原典,细读文本,消解误读,提供了抓手。另一方面,很明显的可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涵,其中惩恶扬善、善恶有报、共存亡、共荣辱的感情和道义是跨越文化、跨越时空的。这是重新解读《阅微草堂笔记》的新角度,也是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史,构建多民族文学交融的“中华文学史”所应该注意到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赖芳伶:《阅微草堂笔记研究(文史丛刊)》,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吴波:《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袁行霈等著:《中华文明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张国星,左东岭,朱万曙,马自力,刘跃进:《中华文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笔谈》,《文学遗产》,2015年第4期.

注 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人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84页.

(作者介绍:郇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