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户籍壁垒,便利“老漂”生活

2018-08-10林微

就业与保障 2018年13期
关键词:漂族异地子女

林微

在中国有超过1800万的“老漂”人群,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为了支持儿女的事业、照顾第三代孙辈,成为城市“老漂族”。异乡生活的“老漂族”们,在缺乏城市归属感的同时,更面临着异地养老的医养难题。

如何破解“老漂族”养老难题,不仅考验着“异地养老”模式的健全与完善,更是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改革的一道时代命题。

“老漂族”:劳动力转移与“老龄化”的伴生物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特别是年轻人选择前往大城市打拼,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人口的单向流动,客观上造成了双向难题:年轻人的子女看护和老年人的空巢现象。

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呈现出加速迹象。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其中一年内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

在人口流向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出于为儿女带孩子以及老人自身养老的双重需求,“老漂族”应运而生。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二胎政策”的落地,“老漂族”群体的规模还将不断扩大。

当前,“老漂族”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究其原因,“老漂族”问题已经不是单个家庭的个例,显然已成为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全局问题,不仅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有效兑现,更关系着社会治理政策的走向。

国家卫计委201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60岁及以上流动老年人口数量已近1800万。到今天,这个数字无疑更为庞大。

“老漂族”为医药报销奔波,医保异地结算刻不容缓

此外,由于跨区域就诊有诸多不便,医药费用难以报销,不少“老漂族”要为此而往返奔波。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问题都使得“老漂族”成为中国养老体系的新考验。多位受访老人说,他们面临的问题需要配套的社会政策进行疏导和保障,有关部门应为老年人的流动创造客观条件。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要尽快实现全国联网,给老年人提供跨区域结算的便利。

在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95%以上的城乡居民,跨省异地就医结算也已取得进步。

由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的是市级或县级统筹,各地政策不一,医疗保障待遇差异大,因此异地养老必须跨越医保异地结算的政策门槛。

如何养老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跨省就医结算、养老金融等举措的不断出台,养老领域“供给侧改革”有序推进。“老漂族”作为社会养老群体的特殊一环,首先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序改革和多元化发展。当前,进一步健全多层次养老体系,放宽社会准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举措亟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同时,社会公共服务的及时跟进、亲人的体贴和关爱,也是“老漂族”获得归属感的关键因素。对于社会来说,还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医疗和保险待遇。眼看着父母一天天老去,医保异地结算是在跟时间赛跑。

目前,我国已经有31个省份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异地养老群体如果在省内流动,他们的养老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保障。例如,2018年1月,江苏出台的《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提出,老年人到子女所在城市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有关部门应当在户口迁移、医保结算、公共交通等方面给予便利。

在全国层面,我国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异地退休安置人员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2017年底实现所有符合转诊条件的人员异地就医结算。“异地退休安置人员”要求随迁老人必须在迁入地落户,才能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符合转诊条件”就是在“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下,一般的小病、常见病,就近就地就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介绍说,目前在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上备案的人员已超过210多万人,近9000家医疗机构并入联网,异地就医结算极大地方便了参保人员,减轻了垫资负担并减少了“来回跑腿”。

当前,我国正着力扩大基层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备案手续和流程、明确跨省异地就医跨年度费用结算办法,随着异地养老的针对举措稳步推进,“老漂族”遇到的医疗、保险等问题有望逐步解决。

跨越社保门槛,让“老漂族”不再焦虑

在陌生城市里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儿孙之间的代际冲突以及社会保障的缺乏,都会对“老漂族”构成巨大的困扰。而“老漂族”并非少数家庭的个例,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人口现象。“老漂族”现象及其背后的一系列问题,关乎民生,关系到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的走向。“老漂族”养老问题的破解,其实也是中国应对老龄化交出的答卷。

笔者作为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公婆也“当仁不让”成了“老漂族”。平时门诊看病只能是自费,因为只有住院才能回原地报销。工资都打在存折上,没有工资卡,异地取不了工资。独生子女费一年一千两百元,已经换了好几家银行,每次换卡换折,都要把身份证寄回去请老家的亲戚帮助办理,但是激活还一定要本人到场。总之,为“老漂族”设置的障碍相当多。如果全国对这部分老人的工资医疗待遇各方面有通盘考虑,让老人在漂着的城市也能放心看病、轻松领到工资和应有的福利待遇,对于他们,将是莫大的心理安慰。近年来,福建省社保险局推行“人脸识别”认证业务,“老漂族”在智能手机APP上就可以完成养老金领取认证,方便了许多“老漂族”,为他们节约了大量的金钱成本及时间成本,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好评。

结语:

随着独生子女一代逐步成家生子,“老漂族”会越来越壮大。我们不能仅看到新时代下中年、青年人对城市的付出,同时也能要明白,在异乡漂着的老人不光是为自己的子女、为自己小家庭的付出,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使得子女能够安心工作、服务社会,他们为社会同样付出了劳动,是幕后英雄。就目前的大环境而言,如果女性不能全职在家,保育机构又不完善,使得老人跟着子女帮助养育孩子成为一个绕不开的选项,而这种状况的改善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所以对于“老漂族”来说,如果能为他们妥善解决各方面待遇的异地问题,善莫大焉。

让“老漂族”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不仅考验着异地养老模式的健全与完善,更是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改革的一道时代命题,这显然需要多方有足够的紧迫感,并切实付出努力。

应当肯定,老年人随子女迁移对彼此都大有裨益,但要让“老漂族”在陌生的城市找到归属感、幸福感,并不容易:老人们在老家是熟人社会,来新的城市往往人生地不熟,虽有亲人的陪伴,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老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我国老人一直有“落叶归根”的思想,他们觉得到了外地,就跟做客一样,老家才是真正的家,所以还是想回去。

同时,目前相关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政策仍有户籍分割的痕迹,比如医保和社保都是属地管理,户籍在哪里就在哪里享受保险和福利。显然,如何保障“老漂族”权益,帮助老人们融入城市生活,还需制度给力。近年来,异地就医结算、老人投奔子女可落户等政策在一些地方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面对“老漂族”群体迅速扩大的现实,相关措施尚需进一步快速推进才可满足需求。政府要下大力气做好外地户籍老人与原地城市社会福利、医保报销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减少异地养老带来的不确定性、不适应性。

在精神层面,社区和街道应重视关注随迁老人的心理状态和实际情况,比如为当地户籍老人组织活动时,把随迁老人纳入进来,让他们也参与到活动中,慢慢地入乡随俗。

在物质层面,有关部门不应再纠结于区域社会福利的限制。正如专家表示,医保已针对不同人群实现全覆盖,而且不同人群间的医疗保障水平基本相似,在异地生活的老人在医保范围内实现跨区域就医不应有制度障碍。在大数据普遍得到应用的今天,更没有必要进行区域分割。因此,这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制度,为外地老人投奔子女创造更多便利。

猜你喜欢

漂族异地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UNDER ONE ROOF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老漂族”我们如何安放你们的生活
“老漂族”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如何开拓异地市场?
你适不适合异地恋
破除异地结算的地方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