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2018-08-08周璐

读天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摘要:任何小学教学都是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导向的。在小学学习期间,小学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小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取向,从而促进小学生身体和心灵上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一、 唤起音乐潜能,提升自主学习素养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教学提出指导性意义。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大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不断地培养学生挖掘自身潜力,使其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具有跨越困难,艰苦耐劳的品质。学生的小学阶段所形成的习惯将会陪伴他的一生。因此我们教师教学目标不止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只有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优秀的学习习惯。怡情养性,引发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兴趣,让他在音乐课程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积极的能量。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音乐,积极地跟随音乐课堂的脚步。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课业时,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应当培养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帮助其终身受用不尽。

我们就以西师版第一册《看星星》这一课程为例,结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乐感培养,引导学生在聆听鉴赏歌曲的同时,观察多种多样的星空图片,引导学生们感知音符旋律的波动,教授学生区分每句歌词的含义,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摄取知识更加具象化,学会寻找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一部分简单的天文知识,了解事物的本质,让音乐与科学相结合,在音乐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孩子的声、音、乐鉴赏能力。“好的乐感需要一对诚实的耳朵”,我想让学生在学习识别音符的旋律时同步地学习不同音组的节拍,这样在训练学生分辨钟声的长短时,我们一起举手学习敲打节拍。这种培养学生乐感的方式,不仅为音乐课堂通托出一种愉快的学习气氛,更能培养学生的肢体表现能力。音乐不仅是门学科,更是帮助人成长的工具。在很多心理疏导的过程中,都会使用到音乐,轻柔的音乐让人放松,欢快的音乐让人快乐。好的音乐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正能量,更能帮助学生引导出一个健康积极的人生,好的音乐课堂为孩子的学习制造快乐,因此在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教师们应当着重注意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挖掘。

二、 关注音乐实践,提升创新能力素养

核心素养提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发掘创造性潜能。通过培养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等激发创作意识。小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正处于萌芽阶段,所以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在适合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创作、表演等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创新课堂,让学生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

(一) 音樂音响探索实践

在音乐当中,旋律的组合是十分具有创造性的。旋律的组合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所以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简单创编。在小学低阶课堂的音乐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美国B-BOX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模拟各类乐器的声音,教会学生节拍的力量,让学生们的集体活动不仅仅局限为大合唱,更可以用自身发生组合成一整首B-BOX,让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为自身带来成就感。

以西师版教材第一册第一课音乐知识《春之歌》教学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春天的视频,让孩子们总结春天大自然的变化,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先从贴近儿童生活的自然界声响入手,通过课件大雨和小雨、老虎的吼叫声和小鸟的叫声等听辨声音的强弱,再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声音对比的音响。接着借助大鼓和小鼓、三角铁、响板、铃鼓等打击乐器的演奏,让学生在演奏中进一步感受声音的强与弱。最后教师出示力度记号p和f的卡片,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边看力度记号边选择打击乐器演奏,接着引导学生分别用拍凳子、拍手掌、跺脚等动作表现不同的力度,感受声音的变化,模仿声音的特性。

这种将感受、认知与运用渗透在游戏中进行教学,既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又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 音乐创作实践

小学阶段的音乐创作教学绝不能按照专业院校的标准要求,要把音乐创作教学融在平时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在有探索性、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顺带学习音乐创作方法。在西师版教材中,演唱歌曲《小星星》、《小小的船》等可以根据歌曲内容即兴创编歌词;欣赏课《小小音乐家》、《小骑兵之歌》等可以采用乐画图谱、舞蹈表演、打击乐器演奏主旋律等形式进行参与创作;读谱唱歌《春天到》、演唱歌曲《欢腾的大森林》等可以引导学生创编不同的节奏型表达。音乐创作实践中要注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发展创新精神,提高创作能力。

三、 注重情感体验,提升审美素养

核心素养“人之底蕴”之“审美情趣”中指出: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诗文之美在于韵律,画作之美在于配色,音律之美在于养性,好的文化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音乐作为一门学科被提到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是因为音乐为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直审美的导向。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音乐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要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引导学生参与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唤起内心的情感共鸣,领悟生活中的人生哲理。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操,追求完美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丰富内涵的精神境界。而我们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我国对古圣先贤孔子曾说:“蒙以养正。”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学习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也是培养小学生在学习道路上更高、更快、更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丹梅.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7,(60):165.

[2]陈孝余.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孙红成.面向多数强调基础[D].湖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周璐,重庆市,重庆市铜梁区金龙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